“互联网+”时期教师管理的变革
2016-11-25陈平
陈平
【摘 要】“互联网+”给教师管理反面带来了五大变革: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从“分数统计员”到“数据分析师”,从讲“专业忠诚度”到“学科跨界”,从高度集中的“金字塔模式”到“自组织模式”,从“专题式的集中学习”到“碎片化学习”。学校唯有重视了这些管理上的变革,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管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27-03
这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如果有一天单位电源因故跳闸,电脑、网络一律停止工作,人们一下子会变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接着就是坐立不定、焦躁不安。这是一个无法离开网络的时代。
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系列新形态和新事物。如“互联网”+“游戏”就变成了“网游”;“互联网”+“购物”就变成了“网购”;“互联网”+“电视”就变成了“智能电视”;“互联网”+“医疗”就变成了“互联网医院”。当互联网遇上“学校”就成为“云学校”。
互联网对于学校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影响首先是技术层面的,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思想层面及管理层面的。就教师管理层面看,“互联网+”时期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
传统教育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教师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间学,怎样学,都由教师控制。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MOOC这样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受到人们关注。MOOC学习是在课前先让学生观看简单的教学视频,学生接着按要求完成作业,再由计算机进行评价,同样一个学习视频,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一些MOOC平台,可以邀请全国一流教师来授课。这是常规学校难于做到的。这样看来,MOOC时代学校教师的作用似乎减弱了,但其实并非如此。互联网再怎么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再怎么真实,也无法替代真实的课堂教学。
MOOC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更有魅力的授课教师,学生的知识学习将主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学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主要采用个性化的面对面方式进行,教师更专注于学习方案的设计及学生讨论的组织。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MOOC时代,教师需要的不再只是教授能力,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教师成为能打开学生心扉的知心朋友,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MOOC时代教师的意义不是减弱,而是增强。教师更像教师,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及“价值的引领者”。
二、从“分数统计员”到“数据分析师”
以往的教学,教师批阅完作业就会给学生一个成绩,批阅完试卷,就会统计试卷上各小题的分数,接着给学生打一个总分,最后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分数自己去分析反思。教师很大部分起了一个“分数统计员”的角色。“互联网+”时期教师角色将发生变化,赋予新的角色。
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技术支持就是“云计算”。云计算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即时反馈、个性化学习及学习预测等方面。这更方便教师进行学习分析。
2013年,由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云计算”“移动学习”“学习分析”等概念。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学生学习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计算机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轻松得出关于学生学习特点、爱好及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提出关于这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建议,尽早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制订和实施解决问题方案。这种学习分析,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教书,不仅仅要给学生判分及结分,他们也应该是一名“数据分析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数据、量表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出决策及建议。有人认为,未来10年最“性感”的工作是数据分析师。
三、从讲“专业忠诚度”到“学科跨界”
以往在讲能力发展时,更多的是讲专业的稳定性,讲专业的“忠诚度”,“互联网+”时代,人们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及发展机会,更多的人在“跨界”发展,并有了丰富的成功案例。
跨界,是整合与融合。它是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进入互联网时代,跨界更加明显与广泛,也更显优势。各行业不断融合渗透,创造出很多形态。教师发展也需要这样的跨界,需要这样的整合与融合,才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2007年的美国年度教师给了音乐教师安德烈娅·彼得森。彼得森初出茅庐,凭着自己的热情努力说服校长,和她一起制定一项为期5年的“K-12音乐教育成长计划”。为了提供音乐学科的地位,让音乐课从边缘走向主流,彼得森了开发跨学科的音乐教学法,将音乐课与其他科目结合起来。她的教学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也可以说,是“跨界”让彼得森成了美国年度教师。
教学跨界,可以扩大教研组活动的形式及范围。如在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中,可以邀请不同学科教学骨干来听课与评课,不同学科的教师关注的角度及问题是不同的,这样可以让听评课活动变得立体,让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跨界,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系统,我们也可以把视角延伸到校外,延伸到更广阔的企业及社会。我们可以让教师们参观不同的单位,参与政府或企业组织的培训。
教师跨界,需要教师以跨越自身学科、专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用大视野、超视距的眼光提出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方式。跨界,必须要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专业、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无边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四、从高度集中的“金字塔模式”到“自组织模式”
传统的教师组织管理是具有行政色彩的“金字塔模式”,其顶端是学校领导层,再逐级往下,教师处在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这样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稳定,但问题是组织容易僵化,做事效率低,自身难于发现问题,也难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互联网+”时代,教师的组织构架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3年开始,一个新的叫车平台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一场不小的“地震”。这就是“微信叫车”。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就是“微信出租车车队”。这个组织有100多位司机,这一百多人,不再像以往一样属于“四季青”“大众”或“客旅”中的某一个出租公司,而是来自不同的出租公司。他们通过微信,自行组织起来,改变了传统出租车公司被动分配的方式。他们通过微信群来自动接受客人预订,并自行调配出租车。通过这样的自我组织、协调分工,用车效率大大提高,司机们的整体收入提高了20%。司机们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称为“自组织”。马云认为组织变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去马云化”,阿里已无须企业英雄的存在,拆除组织层级堡垒,让各部门能顺畅沟通、分享、整合与拓展。“自组织”在这个“互联网+”更显其活力。
“互联网+”时代也会产生诸多教师的“自组织”群体。如微信圈、QQ群,微博互粉等,这些“自组织”按照教师不同的性格,生活爱好自动组合。“自组织”是一个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很强的黏着力。它可以增加教师们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自组织”平台,也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从“专题式的集中学习”到“碎片化学习”
谈到教师发展及教师培训,我们习惯想到专题式集中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或者培训当然重要。但如果教师学习只依靠这样的形式,那我们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随时被中断的时代,我们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多任务切换。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学学院的格洛里亚·马克教授带着她的研究生对美国的两个科技公司的员工进行了一千小时的观察。观察发现,办公室里的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电话、电子邮件或同事打扰一次。人们的工作不时被中断,随时需要切换,时间长了我们慢慢地适应了这样的“中断”及“切换”。在人们应付多任务能力增强的同时,人们思维的深刻性也在降低。人们习惯于完成一些短平快,“肥皂剧”式的工作,而难以完成宏大的史诗般的“大片”式的任务。这就是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生活的“碎片化”。碎片,就是把原来整块的东西破成了诸多个小片。
以往谈到教师培训、教师学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集中培训和专题学习,但对教师观念影响比较大的,恰恰是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与家人、与学生、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是各种媒体发布的信息;是随时随地可以阅读的各类电子设备中的图文内容。教师在这些非正式场合所得到的信息要远多于正式场合所得到的,这些活动时间占据教师整个获得信息时间的80%还多,因而非正式场合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更大。所以,教研组学习可以把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采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正式场合提出学习主题及学习要求,把讨论与交流放在各种非正式场合,让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如在适当时间利用校园网平台,或者手机微信、QQ、手机校园APP等平台推出短小典型的案例让教师进行讨论,或者推送简短的教师学习体会让教师相互学习。现在很多学校都推出了官方微博,推出了学校微信号,利用这些平台及时向教师及社会发布信息,教师们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讨论,也相互分享这些信息。
有人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比作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掀起了西方社会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思想的变革要远远超于技术的影响,教育变革首先是思想上、观念上的变革,进而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重视了这些管理上的变革,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