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合唱教学意识培养的支点
——低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意识培养与策略

2016-11-25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音高支点声部

黄 雯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寻求合唱教学意识培养的支点
——低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意识培养与策略

黄 雯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童声合唱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逐步完善课堂教学中声音的艺术表现手段,获得良好的音响和表现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的合唱意识。

合唱意识;支点;游戏;情境;开发

随着课堂教学新体系的学习,越发重视合唱教学,更是注重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能力,而处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合唱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现实的教学中合唱教学有的过分强调发声,有的则过分强调音准。又常常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双被动”问题,学生还是接受技能的“容器”,成为被动的学习者,音乐合唱教学纵向思维的培养难以落实。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体”,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只待教师的开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合唱意识、唤醒合唱本能,建立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低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意识培养与策略,落实音乐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的新理念,从而确立合唱意识培养的三支点的探究。

一、游戏活动——以游戏活动为基础,培养合唱意识

游戏互动体现了“玩中学”的愉快教育思想,它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下轻松愉快地进行合唱学习。游戏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低年级音乐活泼好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游戏过程中,用听、唱、念、动相结合的方式,深切感受和体会音乐节奏、情绪、节拍,在游戏的快乐中走进合唱之门,协调身心,培养合唱意识。

(一)节奏跟随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二声部合唱的尝试,可以做到寓教于乐。通过我对一、二年级的教材研究后发现,儿歌跟节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家都知道在苏少版低年级教材中,用方格的方式表现节奏。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了《快乐的小木匠》跟随游戏。

2/4

嚓嚓 嚓嚓 刨花 飞, 沙沙 沙沙 大锯响。嚓嚓 嚓嚓 刨花 飞, 沙沙 沙沙我是 快乐的 小木 匠, 嗨!嗨!快乐的 小木 匠。大锯 响。 我是快乐的小木匠,快乐的 小木 匠。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开发很多的跟随游戏。

如:这是以节奏为依托的儿歌跟随,也可以设计节奏跟随。

× X XX X X X X X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X—X XX X X X -X X

在这过程中是让学生感受连续一拍的稳定感和均衡感。锻炼了恒怕的能力。培养丰富的节奏感和纵向听觉的能力,让学生初步的体验与他们合作的快乐。

(二)音高卡农

指各种不同高低的声音,即音的高度,音的基本特征。不同的音高与一定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道道旋律的彩虹。因此,利用音高游戏,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是孩子在活动中听准音高,唱准音名。

如:《上学路上》

2/4

5 3 5 3 53 53 5 3 5 3 5 3 53 53 5 3

这张谱呈现给老师们看,不要求学生同时结束,给学生有初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学生第一步用唱名唱,唱了几节课后,对SOL、MI 的唱名和音高有一定基础了,再尝试固定音高的游戏,先一组唱DO,保持,另一组加入MI,下一组加入SOL,也可以从高到低进行。多次尝试,学生兴趣浓厚。

2/4

5—5—3—3—3—1—1—1—1—

这个游戏是在长期有音高游戏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还可以加入柯尔文手势,感受不同动作的合作。

(三)力度表现

“音的强弱”是音的基本属性之一。音乐作品中的“强弱”叫做“力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秋天的歌”。

先分组表现,大风f力度 ,树叶声mp力度,闻花香用p的力度,熟练之后,老师用符合一年级儿童语言引导学生,花香组先开始,并且延续,树叶组加入,再是大风组加入。

2/4

f呼 -呼 -mf沙 沙 沙 沙 沙 沙 沙 沙p嗯-真香嗯 -真香嗯 -真香

这是一个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节奏活动,同时还融入了体验、表现“强弱”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秋天自然界的声音,然后用不同的力度与节奏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力度体验中初步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二、情境设计——以生活情境为突破,培养合唱经验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是直观的、形象的。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深化学生对合唱音乐的理解。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合唱意识的培养有着突破性的作用。

如:《两只小象》

(一)小象问好,玩合唱

“在一条小河的两岸各住着一只小象,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每天起来都要打个招呼”。

3/4

学生在合唱意识培养的阶段,保持三度音程的和谐持续的学习很重要。巩固mi、sol音高感,为后续识谱学习作铺垫。

合唱的篇幅由最初的一小节,慢慢增至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由浅入深的学习。

(二)趣味学歌,玩合唱

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相互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情景,好像在告诉孩子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由此引出许多小象,动作设计一个鼻尖在头顶55 5,一个鼻尖垂下来11 1;高低动作的设计,辅助学生感受旋律的高低。接受好的班级可以尝试动作跟随,形成错落有致的画面。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要让他们体会到这一点,能理解并在合唱实践中创造,必须借助情境的创设。

(三)综合展示,玩合唱

这一尝试对于二年级学生可能有点难,要建立在音高游戏长期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先唱旋律,借助科尔文手势辅助练习,也可以不练小三度,只唱大三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式。

(四)小象告别,玩合唱

“从两只小象到许多小象,气氛越来越热闹。它们唱啊,跳啊……然后呢?”接着学生们各抒已见,最后小象们累了,要道别回家了,我们跟小象再见吧!

从小象问好——趣味学歌——综合展示——小象告别,整节课在合唱中开始,到合唱中结束,以情境为主线,贯穿始终,学生乐在其中,启蒙了合唱意识,训练了合唱的声音,学生再玩中学,雪中玩,其乐无穷。

三、教材开发——以教材开发为重点,培养合唱能力

新课改后的教材具有“活、实、新”的特色,“活”具有生命力和生成性,“实”是重视实际和实效,“新”是有创新性。但是针对合唱意识培养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利用教材,开发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一)由生活中提炼

合唱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是它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使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显在,所谓“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如风声、雨声,叫卖声;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还有动物叫声等等,它们都是高高低低,长短不一。

如:

儿歌诵读中培养多声部的意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二声部儿歌诵读。在歌曲学习之后加入二声部的儿歌诵读。

(二)从教材中改编

在现行的教材中,许多歌曲简单易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唱。把这些歌曲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如:《快乐的音乐娃》

这是一年级第一单元的两个歌曲,学生都很喜欢,两首歌都是2/4拍,都是8小节,歌曲的情绪一首是欢快地,一首是高兴的,两首歌都是大调,把两首歌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二声部,但是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愉快的尝试了合唱,培养学习合唱的意识。

(三)自爱好中引进

儿歌诵读是小朋友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1-2年级教材有系列的安排,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音律美,获得节奏感,发展协调性。

如:《小鸭嘎嘎嘎》

《小鸭嘎嘎嘎》是在一年级上第二单元《嘎嘎小鸭子》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儿歌结合鸭子叫声的一个二声部练习。在这教学过程中,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的谜语儿歌,有鸭子家庭中不同的叫声,让学生在喜欢、常见的活动中无意识的尝试了二声部练习,既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在念、奏、动中体验中,领略多声部的和谐、丰满。

合唱是声乐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只要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抓住三个支点:游戏活动、情景设计、教材开发,将这几个支点巧妙的相结合,学生肯定能轻轻松松学合唱,并为中段乃至以后的合唱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有人说:“给我一个支点能翘起整个地球”。我觉得抓住三个支点,孩子们都能乘着歌声的翅膀在合唱艺术的殿堂展翅高飞!

[1]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猜你喜欢

音高支点声部
乔治·克拉姆《大宇宙Ⅲ》音高组织分析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