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的语言文化阐析
2016-11-25谭汝为
谭汝为
人名的语言文化阐析
谭汝为
人名最初是有声的口语符号;文字产生后,人名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于是成为区别某个人的语言文字符号。细查之,人名不仅是社会交往中发挥区别作用的符号,也关联并反映着汉语的语音特征、字形结构等因素,且往往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环境与文化。本文即从汉语语音、汉字形体以及语义三个方面,以漫谈的形式来探讨汉语人名中的语言文化。
人名 语言文化 语音 字体 语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属于会意字,人在暮色黑暗里相遇,往往难辨对方为谁?于是便“以口自名”——“喂,我是张三,你是谁?”“我是李四。”——人名最初就是有声的口语符号。文字产生后,人名可以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成为区别某个人的语言文字符号。
中国人认为给新生儿起名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大事。有一个好的名字,就如同人生或事业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取名有很多讲究,选词要有文化蕴含,用字要简洁美观,读音还得响亮悦耳——这跟汉字的音、形、义有很大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不同声调的音节交错相间,产生一种起伏升降的悦耳动听的音乐美。一个好的汉语名字,应该读来好听、响亮、容易上口,字要好写、易认、写出来好看,最重要的是还得带有正能量的寓意。我们品评某个人名是否文雅、好听、具有美感,跟汉语的语言要素关系密切。
一人名与语音
(一)人名与平仄
汉语的声调,指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现代汉语声调分为四声,四声又可归为两类: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平声的特点是“扬”,读来语调平缓,可拉长但不变音;仄声的特点是“抑”,发音较短,不能拉长,语调曲折多变。
历史人物并称的排序,平声者居前、仄声者列后的居多。例如:屈宋(屈原/宋玉)、刘项(刘邦/项羽)、嵇阮(嵇康/阮籍)、颜谢(颜延之/谢灵运)、韩柳(韩愈/柳宗元)、温李(温庭筠/李商隐)。对于初唐四杰,自杜甫“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之句出,一直按照这种近体诗平声开头的律句格式排列,只不过为了容易上口,根本不含有长幼、尊卑、优劣的意思。唐代四大山水诗人“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曲四大家“关王马郑”(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三国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都是按平起律句的格式排列。
古典小说戏曲里,成双配对的人物,姓名排序也多遵循“平声居前,仄声列后”的规则。例如《水浒传》押解林教头的两个解差:董超/薛霸;梁山寨主宋江的两个护卫:吕方/郭盛;《铡美案》包公的两组部下: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说岳全传》岳元帅的贴身护卫:马前张保/马后王横;《杨家将》杨延昭的两员部将:孟良/焦赞;《红楼梦》林黛玉的两个丫鬟:紫鹃/雪雁,等等,莫不如此。
如果两人的姓氏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就要按照时代先后以及师承关系等因素排序了。如孔孟(孔丘/孟轲)、管乐(管仲/乐毅)、李杜(李白/杜甫)、程朱(程颢/程颐/朱熹)、苏辛(苏轼/辛弃疾)、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等。不仅古代,现代亦然,例如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高级将领的并称: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彭贺(彭德怀/贺龙)、陈粟(陈毅/粟裕)、谭许(谭震林/许世友)等,也是这种先平后仄的排序。
在一句话里,把平声和仄声有规则地相间搭配,就形成高低起伏、长短疾徐的音律变化,读来就朗朗上口,听着就铿锵悦耳。讲求平仄抑扬,是汉语修辞常用的方法。旧体诗词十分注重平仄的安排,律诗的对仗句不仅要求一句之内的平仄交错,而且要求上下句的平仄相反。散文也有适当讲究平仄之必要。老舍《出口成章》说:“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应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就该好好安排一下。”
取名最好平仄相调,读来音顺字正,最忌仄仄相接。例如著名影星王丹凤原名王玉凤,“玉凤”二字皆为去声,读音低抑短促。在她十六岁从影时,导演为她改名为“丹凤”,音节一平一仄,读来就响亮和谐了。人名读音如平仄相调,就会产生一种抑扬起伏的音韵美。如:
平仄式——舒适、秦牧、宗璞、王朔等
仄平式——赵丹、谢添、顾城、铁凝等
平平仄式——高云览、周行健、郑天挺、张天翼等
平仄仄式——周而复、王利器、陈木秀、方济众等
平仄平式——臧克家、刘世德、齐燕铭、朱骏声等
仄平平式——赵燕侠、沈柔坚、易明珠、马识途等
仄平仄式——谢无量、廖承志、路金栋、魏钢焰等
仄仄平式——厉以宁、史量才、傅抱石、李醒尘等
应尽量避免姓名三个字为同声调的组合。例如徐平明(三字皆阴平)、钱怀源(三字皆阳平)、马景选(三字皆上声)、郑敬育(三字皆去声)等读音不响亮,如改为徐庆华(平仄平)、钱育文(平仄平)、马静轩(仄仄平)、郑敬之(仄仄平),读音就大为改观了,关键在于平仄协调,使读音有抑扬变化。
(二)人名与音韵
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在纸上,而更多的是用在口头。名字是让别人呼叫的,主要诉诸听觉。因此,在新生儿取名时,应该在注重候选之名的“字形”与“字义”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斟酌它的读音。鲁迅先生主张“取名需读音响亮,好听,易于传播”,就是说力求使名字的读音富于音韵美。要想使名字具有音韵美,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双声叠韵
双声指相连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相连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明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所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利用双声叠韵法取名,读音回环荡漾、和谐悦耳。双声姓名如庄周、李羚、郑卓、班彪、纪洁、高歌、洪荒、刘亮、谭天等;叠韵姓名如商鞅、舒芜、丁玲、田间、李季、杨绛、金新等。双声用在名字上的,如许友渔、李成超、顾和辉、张沫铭、王天彤等;叠韵用在名字上的,如王昆仑、沈端先、朱延年、林沧浪、常天鉴等。
但应指出,三字姓名不宜选用双声叠韵字。例如田坦涛(三字声母都是t)、秦琪群(三字声母都是q)、陈楚成(三字声母都是c)、毛梦谋(三字声母都是m)、谢晓新(三字声母都是x);王长光(三字韵母都是ang)、秦寅林(三字韵母都是in)、韩凡楠(三字韵母都是an)、汤莽旺(三字韵母都是ang)、傅筑夫(三字韵母都是u)、孙润春(三字韵母都是un)等名,读如绕口令,聱牙拗口,倍感不畅。
2.叠音成名
一是姓与名同字连缀。例如:方方、林林、杨杨等。二是选择与姓同音或音近的字为名。例如:曹操、魏巍、韦唯、袁苑、李莉、倪妮、黎励、甄珍、谭坦等。三是双字相叠为名,感情色彩浓重,多用于女性之名。此法古已有之,如李师师、陈圆圆、关盼盼、崔莺莺、苏小小等。叠音法命名,现代仍以女性为多,如刘婷婷、李双双、陈思思、孙宁宁、王蓓蓓、王蓉蓉、王玲玲、刘明明、周巧巧、宋丽丽、宋丹丹、吴妍妍、赵娜娜、洪飞飞、褚俏俏、郑英英、刘婷婷、史蓉蓉、张晶晶、姜黎黎、李媛媛、范冰冰等。
叠音命名小变其格,就是将同音同字变为同音异字,如张如茹、王丽莉、胡园媛、魏荣蓉等。姓氏与叠音双字名同音的很少见,如李莉莉、林琳琳、应莹莹、潘盼盼等。男性用叠音为名者极为罕见,如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原名任以奇,溶溶是他女儿之名,因爱女心切,故移之作笔名。
(三)人名与谐音
1.谐音取名利弊谈
人名谐音是一种修辞手段,利用同音异义词求得声在此而意在彼,这在文艺作品中有典型的体现。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也为人物的取字而煞费苦心。例如《红楼梦》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甄士隐、贾雨村,谐音“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谐音“应怜”;仆人霍启,谐音“祸起”;丫鬟娇杏,谐音“侥幸”;被薛蟠恶奴打死的冯渊,谐音“逢冤”。贾政,谐音“假正经”;清客詹光,谐音“沾光”;单聘仁,谐音“善骗人”;贾蔷的舅舅卜是人,谐音“不是人”等。另如《金瓶梅》中的好事之徒车淡(扯淡)、游守(游手)、郝贤(好闲),《儒林外史》中冒牌的“名士”权勿用(全无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笃实娘)、李甲(里假),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人(枉是人),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叛徒姚伟(摇尾),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安徽巡抚桂淮泰(鬼怀胎),等等。
“文革”期间,谐音命名一度十分盛行。一是用在大批判文章的笔名上,例如梁效(两校)、罗思鼎(螺丝钉)、江天(江青的天下)、池恒(持之以恒)等。二是用在挖空心思、无中生有地分析查找所谓的“敌情”上。例如电影《大浪淘沙》的主人公“靳公寿”之名,竟被“四人帮”的爪牙谐音为“金公寿”;接着,把“金”和“寿”两字合为“铸”字,把它与“陶铸”挂上钩;进而据此认定这部影片是“为陶铸树碑立传的大毒草”。三是把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谐音改名,据说是为了避免和生活原型相混淆。于是,在江青的授意下,《智取威虎山》中的孙得达改名为“申德华”,《奇袭白虎团》中的杨育才改名为“严伟才”等。
以上所谈是文艺作品中的例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名字的谐音还关系到名主的切身利害。古时科举考试就有一些考生因姓名谐音而意外得福,或横遭灾祸。例如清朝道光年间,殿试内定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是江苏高邮人史求。道光皇帝在御批审定时,看到“一甲第一高邮史求(谐音“死囚”)”,就疾首蹙眉,当即朱笔勾去。再往下看“一甲第九天长戴兰芳”,龙颜大悦,提笔钦定为头名状元。因为“第九天长”的谐音是“地久天长”,“戴兰芳”的谐音是“代代兰芳”。
据史书记载,在明清两代,已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关卡,已进入“一甲”之列,且名列前茅的“状元候选人”,因其名谐音不妥而被皇帝从名单中勾去的,还有吴情(无情)、王国钧(亡国君)等人。皇上金口玉言,纯以名取士,把严肃的人才选拔视同儿戏,确实荒唐可笑;但是,平心而论,“史求”“吴情”“王国钧”之名,确实也“不吉利”。自古至今,在取字命名上,祈福忌祸、避俗求雅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习俗,还是应该适当适应和遵从的。
2.取名的谐音尴尬
现代人倒不会因姓名不雅或欠妥而断送前程了;但是,有些始料未及的姓名谐音也会使人尴尬而无奈,尤其表现在当代小学生的姓名中。仅举笔者目见耳闻的实例。如两字姓名:纪丹(鸡蛋)、毛崇(毛虫)、章欣(脏心)、尤炳(油饼)、侯岩(喉炎)、魏妍(胃炎)、费延(肺炎)、史刚(屎缸)、谭彤(痰桶)、魏桐(胃痛)、温毅(瘟疫)、贾效(假笑)、胡硕(胡说)、范健(犯贱)、刘产(流产)、范统(饭桶)、庞光(膀胱)等。
三字姓名:施昌吉(是娼妓)、姬从良(鸡从良)、孙奇概(孙乞丐)、王白旦(王八蛋)、胡丽清(狐狸精)、朱怡佳(猪一家)、朱逸群(猪一群)、杨宜知(羊一只)、萧春珠(小蠢猪)、毕云高(避孕膏)、肖泰坚(小太监)、吴乃照(无奶罩)、谢丽婷(泻痢停)、付妍婕(妇炎洁)、夏建仁(下贱人)、秦寿生(禽兽生)、杜琦燕(肚脐眼)、魏生津(卫生巾)、沈京兵(神经病)、杜子腾(肚子疼)、史珍香(屎真香)等。
因谐音因素考虑不周而形成的姓名,必然会成为淘气的小伙伴开玩笑的口实,给人带来不尽的烦恼。因此,长辈在为新生儿取名时,应该慎重而周全地推敲斟酌,尤其对于姓名中有可能产生负面谐音的因素加以防范,不可掉以轻心。
3.谐音取名与谐音改名
谐音取名一直为人喜用,例如阎肃(严肃)、陈辉(晨辉)、魏珉(为民)、韩笑(含笑)、李响(理想)、霍达(豁达)、康凯(慷慨)、姚旺(遥望)等。
对于原本不满意的姓名,用谐音法改名也有不少成功的例证。例如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原名张像鼎,字友彝。1927年前后,为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大胆怀疑的思想,遂将“友彝”谐音改为“忧疑”,后定名“友渔”。作家艾芜原名汤道耕,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主张的影响,遂取笔名“爱吾”,后谐音为“艾芜”。
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早年写《大众哲学》一书,颇有影响。1935年,25岁的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传记作家叶永烈在访问艾思奇夫人王丹一时,据她告知,“艾思奇”这笔名来历有三:一是“爱”“思奇”之意,即喜爱独特的思索;二是热爱马列主义之意,“思”即马克思,“奇”即伊里奇(亦即列宁);三是他不怕冷,冬日穿衣甚少,得了个雅号“爱斯基摩人”,艾思奇为“爱斯基”的谐音。
表演艺术家田华,出生时老家村里正闹天花,父母给她取名刘天花,就是希望孩子不被天花传染,平安无事。小天花后来参加革命,成为一名小演员,剧团领导为她谐音改名为“田华”,变俗为雅,突出了文化意境!著名女作家铁凝,姓屈,幼时乳名铁妞。后她以铁凝为名发表小说《啊,春雪》,并以此而出名,从此就以“铁凝”为名了。
著名作家贾平凹,原名平娃,体现父母对孩子平安无虞的企盼。谐音改为“平凹”,“平坦”和“低凹”两个矛盾对立的词儿统一在名字里,却个性鲜明、意味深长。贾平凹的“凹”,和“凸”相对,是低于周围的意思,读为āo。因此,多数人读作贾平凹āo。但贾先生却不认同,他说:凹应读为wā。陕西等地用“凹”字作地名,就相当于“洼”,读为wā,如陕西地名碾子洼。《现代汉语词典》的“凹”字就有以上两个读音,并注明“凹同洼,用于地名”。
二 人名与汉字
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所谓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一个字,如“村”由“木”和“寸”合成。合体字占汉字总数90%以上。汉字这种字形上的结构特点,体现在人名当中就是姓和名所选用的汉字的部件之间的关系。
(一)利用字体分合变化取名
利用汉字在字体上的分合变化取名,大约有以下几种方法:
1.拆姓为名
把姓氏的汉字拆开来成为两部分,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名字,例如上古的伊尹、宋代陈东、清人阮元,音乐家聂耳、作家盛成、作家张弓、歌星胡月,以及翁羽、雷田、杨易、何可、周吉、吴天、林木、郑奠、罗维等。
把姓氏拆为两字作名字如内蒙作家张长弓,漫画家雷雨田,作家舒舍予。再如王一川、何可人、李木子、岳丘山、翟羽佳、翁公羽、晏日安、许午言、伊人尹等。
还有把姓与名第一字合为名的第二字,如王玉珏、王人全、田力男、白水泉、文武斌、林木森、林夕梦、秦至臻等。
2.变体取名
有些字只要加上一笔或减少一笔,就形成了另外一个字。利用这种加减笔画来取名的也不少见,如李季、万方、何可、张弓、吴昊、王玉、田申、田甲、田由、陈阵、卞卡等。《镜花缘》中的王主、卫玉、王三、王丰、玉五、王壬、王毛、王金八兄弟,其命名方式更为典型。
3.以姓构名
以姓氏为基础,取所姓之字的某一部件构成名字,例如方芳、王匡、韦苇、丹彤、由迪、林彬、吴虞、彭澎、腾藤、孙逊、高嵩、魏巍等。
牛犇、石磊、林森、金鑫、马驫等,则是将独体字的姓氏变为三个相同部件组成的汉字作为名字。
4.姓名同旁
利用某姓的某一偏旁,从这个偏旁的字里选以为名。如艾芜、芦芒、芦荻、苏萍等皆为草字头;崔嵬、崔岩、崔峦、崔岱等皆为山字头;沙汀、江淹、洪深、洪涛、江流、江涛等皆为三点水旁等。姓名用字皆为同一部首偏旁,常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以此法取名的双字姓名还有:王琦、王瑾、马骏、林柯、钟键、裴斐等。三字姓名的,还有流沙河、苏蔚英、杨柳桥、杨村桦、雷震霆等。
名字部首相同,一般为家族内兄弟或姐妹共同使用。例如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儿子:刘璇,刘瑶、刘琮、刘瓒、刘璩。
5.拆名为字
古人有将合体字的单名拆分成两个字,作为表字的,例如宋人谢翱,字皋羽。明人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张峣,字山尧;刘侗,字同人;于琚,字居玉;曹恕,字如心;宋玫,字文玉;李愫,字素心等。清人林佶,字吉人;程嵋,字眉山;吴筠,字竹均;姚椿,字春木;臧琳,字玉林等。也有将双名中某一字拆分为表字的,例如清代卢文弨,字召弓;毛奇龄,字大可;姜尔珏,字双玉等。
6.增字或减字改名
利用原有的三字姓名,删减其中一个字,构成一个饶有新意的双字姓名。
第一种是去掉姓氏,多用于笔名或艺名。例如刘知侠笔名知侠,刘伯坚笔名伯坚,钱浩梁艺名浩亮,刘航英笔名航鹰。
第二种是去掉名字中第一个字,例如著名画家古元,原名古帝源(一说字帝源),参加革命到延安后,去掉姓名中间的“帝”字,将“源”字改为“元”,于是“古帝源”就变成了“古元”。另如孙谦(原名孙怀谦)、张芝(原名张大芝)、郭浩(原名郭德浩)、王兰(原名王凤兰)等。
第三种是去掉名字中第二个字,例如著名导演成荫,原名成荫保。1938年来到延安后,将名字后一个“保”字去掉,改名为“成荫”,有绿树成荫之蕴意。另如王皓(原名王皓月)、李超(原名李超然)、纪鹏(原名纪鹏云)、徐慎(原名徐慎行)等。
第四种是去掉名字的偏旁。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原名沈君默,早年留学日本,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曾任《新青年》编委。他有感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语,遂将名字“君默”的“君”字下面的“口”去掉,改名为“尹默”,以示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
(二)人名与偏旁
1.凭借偏旁明辈分
一个家族同一辈分的子弟,讲究以同一偏旁字命名,以表示血缘关系。例如初唐著名文学家王勃,哥哥名叫王勮,弟名王助;名相姚崇为三个儿子分别命名为彝、异、弈;名将郭子仪八个儿子,名字分别是郭曜、郭旰、郭晞、郭晫、郭晤、郭暧、郭曙、郭映,等等。
清代皇室有严格的字辈命名制,自康熙皇帝的字辈始,近支宗室的取名,上一个字依照“允、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等排列,对下一个字的偏旁也作出严格规定——如“允”字辈的下一个字用“礻”旁,如允祉、允祚、允祥、允礼;“弘”字辈的下一个字用“日”旁,如弘历(曆)、弘旿、弘晓、弘晖;“载”字辈的下一个字用“氵”旁,如载润、载洵;“溥”字辈的下一个字用“亻”旁,如溥仪、溥杰(傑)、溥伦等等。
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合肥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出自名门望族,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重臣、淮军大将,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声名显赫。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教育家,育有十个子女——六男四女。张允和曾介绍自己家族字辈说,她们张家共有姊妹兄弟十人。前面四个是女孩子,分别叫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四个的名字(元、允、兆、充)都带有“两条腿”,所以注定要走出家门的。后六个是男孩子,分别叫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名字(宗、寅、定、宇、寰、宁)里都有“宝盖头”,所以注定要留在家里的。张允和上述说法,虽带有笑谈的意味;但张老太爷当年对十个子女的取名,还是有系统的考虑的。就是严格按照“字辈”命名原则去命名的。
2.凭借偏旁分性别
取名用字,两性均可选用的,如玉、英、华、荣、红、敏等。更多的是性别专用偏旁用字,例如:
“女”“艹”等偏旁字多为女名。“女”偏旁:姑、娘、姐、妹、妮、娣、媖、婕、姬、妃、娥、婵、娟、妲、好、妙、婀、娜、娉、婷、娇、妩、媚、嬙、婉、嫣、媛、娴等。“艹”偏旁:花、草、茉、莉、兰、蕙、菊、莲、荷、菡、蔷、薇、芷、芹芝、茵、苹、蓉、芳、菲、茹、菁、葳、蕤、蓓、蕾等。“纟”偏旁:锦、绣、纨、绮、缨、缦、绫等。
“亻”“钅”“礻”“刂”“马”等偏旁字多为男名。“亻”偏旁:仁、任、伟、俦、侠、保、佑、俭、信、健、伦、傑、倜、傥等。“钅”偏旁:鉴、钢、铁、锦、键、钟、铭、鑫、蓥、铮、锁、铉、铨、锳、锟等。“礻”偏旁:福、禄、禧、礼、祥、祜、祐、祖、祚、祺、祈等。“刂”偏旁:剑、利、刚、钊、剀等。“马”偏旁:驷、驹、骏、骐、骥、骅、骝、骧等。
(三)取名追求形体美
所谓形体美,指名字的书写形式整一、协调、富于变化。体现出形体美的名字,便于书写,易于布局,利于造型,在外部形态上给人以均衡的美感。
1.形体整一
例如董其昌、路品清、张正宜、曹国瑞、吕祖谦、颜云程等姓名,三字基本上四角整齐,上下均衡,字体组合方正,无论横写竖写效果都好。
2.形体协调
例如王佐良、朱光斗、陈独秀、刘光第、柴师孔、韩熙载等姓名,三个字的笔画类型较多,横、竖、撇、捺、点、折、钩基本俱全,相互照应,组合协调,活泼自然。
3.形体变化
例如王世德,从字形上看,“王”是长方体,“世”为横宽体,“德”属四方体。三种字形组合,整体配合协调,个体富于变化。另如朱九敬、陆云龙、朋士望、吴仁碧、许必望等,皆为此类。
4.笔画疏密
例如魏元培,姓名三字笔画疏密轻重各自不同,“魏”字笔画稠密,“元”字笔画稀少,“培”字笔画适中,三字组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另如章士钊、宁调元、方慧如、黄达人、于知颢等,皆为此类。
5.结构错落
例如李大钊,首字上下结构,中间为独体字,末字左右结构。结构不同,但在形态上富于错落变化。另如陈衡哲、梁诗元、周子坤、郝天秀、柳中雍等,皆为此类。
利用汉字形体组合的整一、协调与变化,以及笔画的疏密、结构的错落等特点,使姓名写在纸上具有形体美感。反之,违背上述特点的名字就形体欠佳或不便于书写。例如赵连起、史超迈、宋道远、廉又发等名字,三“捺”相连,写起来不顺手,看着也不顺眼。再如陈阵陵、陆邝随、邓阳陛、郑邦隆、邱际陶等名,每个字或左或右都有“耳朵”,部首单一、结构单调,就谈不到形体美了。又如单群峰、申丰年、郭千平、邓军华、柳中律等名字,最末一笔都是长竖,犹如三条长枪相连,不仅形体单一无变化,而且看起来有些刺眼。
姓名书写形式的形体美还体现在笔画适中,避免过于稠密或过于稀少,如谢肇徵、戴麒麟、酆曙奭、魏鼎鼐等,笔画过于繁复,看着就累得慌,就甭说让孩子学写多费劲儿了!但丁一元、王一川、于之万、方子飞、卜大力等,笔画过于稀少,看着也不舒服。
三 人名与语义
取名的主题就是语义,而语音和文字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追求的美学效果,修辞是服务于上述三个方面而使用的手段。取名择字首先考虑的是语义,其次才是语音和字形。关于人名与语义,着重谈人名的性别特征。
(一)人名与时代
1.古今人名的时代特征
从古今人名的时代特征及其异同,我们可以窥见民俗文化的历史演进行程。例如我国上古时期夏、商两朝的王室和贵族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苗裔,因而形成了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习尚:这两个王朝的君王中就出现了如孔甲、小乙、外丙、沃丁、太戊、雍己、盘庚、小辛、外壬、主癸等名字。
再如西汉统治者崇尚黄老之术,祈求长生不老,于是社会取名就以延年益寿为尚:如严延年、毛延寿、霍去病、陈万年、车千秋等。
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盛行,追求骈偶和好用虚字之文风对命名风格也颇有影响,在单名后加一“之”字形成双名,已成为当时取名的一种时尚:如王羲之、颜延之、顾恺之、裴松之、祖冲之、陈伯之等。
另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因而带有佛教色彩的人名大量涌现,如悉达、达摩、耶苏、婆罗、菩提、沙弥、罗刹、摩诘、金刚、罗汉等。
随着唐代古文运动的进展,“标榜复古,旨在革新”的时代意识在唐人取名中亦有反映,如颜师古、张道古、李宣古、任希古、张蕴古等。
宋代部分文人名字呈现出龙钟老态,多以“老”“翁”“叟”字命名,如胡唐老、苏元老、杜莘老、孟元老;刘辰翁、王次翁、魏了翁、张山翁;陈敬叟、徐荣叟、盛明叟、范彝叟等等。这类名字既反映了尊老敬老的时代风尚,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老年”年龄切分划界的状况,同时也是当时文人心态的一种折射。杜甫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不过48岁;而苏轼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还不到40岁。
现代社会的烟雨沧桑也可以在姓名这个时代镜像里得到映现。1949年以前,中国普通老百姓代表性的名字是:赵财顺、钱满仓、孙福禄、李寿生等,反映出人们对富裕、丰收、幸福、长寿的企盼。1949~1975年间的姓名,显示出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特点,从一个具体的人名可以判断此人出生的年代。例如:
郑解放、李建国、叶南下等出生在1949~1950年
张抗美、刘援朝、周卫国等出生在1951~1953年
孙建设、卫和平、尹互助等出生在1954~1957年
高跃进、钟超英、张卫星等出生在1958~1959年
周自力、冯图强、李抗洪等出生在1960~1963年
张志农、赵学锋、董四清等出生在1964~1965年
至于马文革、宋要武、刘红卫、张卫东、王永红、郑兴无等名字,就只能产生在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了。“文革”初期,全国兴起改名热潮,江青热衷于为别人改名——为天津市革委会主任谢学恭改名为“学工”,敦促老干部向工人阶级学习;为钢琴家殷承宗改名为殷诚忠,从“继承祖宗”改成“对党忠诚”。京剧演员钱浩梁,因姓氏粘了铜臭,江青干脆把它改成了无姓氏的浩亮。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有个土匪,因脸上有撮毛,绰号“一撮毛”。江青为避开那个“毛”字,将“一撮毛”改成了不伦不类的“野狼嚎”,令人哭笑不得!
下面举两位名人为子女取名的轶闻——国学大师梁漱溟为两个儿子取名培宽、培恕。就是努力培养后人的“宽恕”精神,足见用心良苦!在“枪杆子里出政权”和阶级斗争盛行的时代,中华民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精神力量。真正想改变社会的人,心目中没有敌人,只有努力想救济的人。著名剧作家沙叶新谈给女儿取名时说:“我本来就是一个京剧迷,小时候也学过一些京剧唱段,看了《红灯记》之后我又成了现代京剧迷,迷上了样板戏。我女儿是在‘文革’中出生的,我给她取了个样板名字,叫‘沙智红’,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当时全国一共只有八出样板戏,我让我女儿一人就占了三出,可见我对以《红灯记》为代表的样板戏的痴迷。”这两个取名的故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与时俱进的时代新潮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新生儿取名已经摈弃了千篇一律生硬地与政治挂钩的作法,呈现出追求典雅、显示个性、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人口普查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四字姓名”——张聪颖子、唐林婉儿、郑赫莲子、马陆辞玉、杨柳娉婷、燕莺呢喃、何华德龙、井永正哲、张百真铭、齐佳若楠、杨栾珍茜、王宸欣慰等等。这种取名创意也是时代精神之使然,因为它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精髓,显示出冲破几千年的传统模式,探索取名新路径的趋向。社会语言学家对这种命名创意的新动向、新趋势应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而不应动辄就横加指责、全盘否定。
(二)人名的性别色彩
历史文化背景在人名命名中的投影十分清晰。汉族人名系统受汉民族文化的礼教、等级观念的影响和限定,人名现象中便有明显的礼教色彩。例如“男尊女卑”观念对人名的影响,表现在:男名庄重、复杂,女名随意、简单。中国封建时代对女性之德行设立了一套严格的规范,“三从四德”、“三纲六纪”被视为约束妇女行为和品格的正统为妇之道。贤淑敏惠、忠贞守节、灵心慧质是古代妇道的具体规定,因而,在女名中,贞、淑、瑞、娴、静、慧、巧等表示妇德的字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古人认为精通“女红”便是女子之才,女名中也大量采用“纨、织、绢、绣”等与纺织缝纫刺绣等有关的字。
男名与女名,在正常情况下是容易区分的,例如“花、玉、美、丽、芳、香、贞、洁、贤、惠、安、静、婉”等,是女名常用字;而“才、力、龙、虎、文、武、智、勇、成、立、业、建、国、兴、邦”等,则为男名常用字。
但有时男名和女名的分野并不清晰。例如:孔令智、吕小鹏、杨化光、严毅、龙复等,却是女名;而李光美、李永芳、董学敏、柴文秀、李绍芬、黄洁等,却是男名。特别是“英”字,男女通用,以“英”为名的男性,为数不少,例如吴文英、邓汉英、谭富英、恽代英、张含英、王光英、蒋筑英等。
最典型的是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常被人误认女性,为此在报上刊发《启事》:“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的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
女名用字里“姐”“妹”成堆,按说不应出现“兄”“弟”“男”“雄”等字眼,但以往女名中“弟”字出现频率却不低。例如“招弟、领弟、来弟、连弟、引弟、迎弟、接弟、顺弟、盼弟、望弟”等。这是盼望得子却生了女儿之后,利用为女儿取名之际,寄托下一个生儿子的愿望。再如“胜男、赛男、超男、赫男、亚男、胜雄、超雄、亚雄”等女名,昭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志向与豪情。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名的语义选择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不仅仅表现在女性取名语义的扩展,也更多地表现为男女人名共同的变化和发展。
所谓人名性别色彩的异化,即指女名男性化,男名女性化。在《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册》里,以下20个阳刚的人名——马险峰、张光楚、李国民、王立勤、郭跃进、杨学钧、郭庆年、曹成林、包光良、夏望麟、刘庚南、何忠民、周殿雄、李光辉、刘维杰、耿玉杰、黄学平、张高津、魁建忠、祁亚民——却标明为女性;而以下20个阴柔的人名——李文芳、张国芳、王德芳、林文芳、张文英、赵继英、孙振英、何华英、林树英、王国英、刘英华、王彩凤、李建红、姚红林、瞿彩红、陈嘉珍、曹如玉、罗林妹、林梅燕、朱荣荣——却标明为男性。这表明当代人名性别色彩的异化并非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这种取名趋势造成社会交往中许多麻烦,应引起关注。在今后的取名中加以积极引导,使其逐渐消解。
Analysis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uman names
Tan Ruwei
Human names were originally oral symbols.When Chinese characters came into being, human names can be used to written records, becoming language symbols of each individuals.Examining closely, we can find that human names not only play role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display the phonetic features, word structures and other factor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often refl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of a particular time.This article discusses meanderingly the language culture of human names from three aspects: phonetic symbols, form and structure and semantic meaning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uman Name; Language Culture; Pronunciation; Word Structure; Semantic Meaning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