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

2016-11-22叶子鹏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体布局文明特色

叶子鹏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

叶子鹏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由“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当前中国具体发展实践,提出了“五位一体”布局下的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对中共历届党代会和中央全会文献的考察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当代引领的进路逐渐清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两个文明”;“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改革发展实践,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向度,不断地探索完善形成的。从“两个文明”的确立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形成,历经几十年、几代领导人,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日益完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基本内涵和时代精神。

一、“两个文明”的确立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反思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问题,而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打破两个“凡是”的僵化思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同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从中国经济状况单薄的实际出发,“把国家的工作重点坚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当时“最伟大的历史任务”[1]。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为了抵制思想领域中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侵入,中国共产党逐渐把精神文明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1979年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681980年12月,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讲话中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已经作为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实现、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2]208。同时,在这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首次作出了科学的界定:“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2]288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基于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形势,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厘清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3]。在报告的“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部分中,还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两手抓”的重要思想,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摆到同样战略高度。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将“精神文明建设”列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4]。由此,“两个文明”布局基本形成,成为中共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最初布局。

表1 与“两个文明”确立相关的中共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及文献

二、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的历史演进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上还未从既往的革命党的思维与方式中转换出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提出“两手抓”这一论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时要求发展高度的民主以及完备的法制。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总理贝蒂诺·克拉克西时曾表示,我们实行的是集体领导,有事情大家一块商量决定,我自己只起一份作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要求,更加明确地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报告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提到了全新的战略高度,标志着“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中基本形成。在此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沿着这条轨道推进着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198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国际国内的形势复杂严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沉着冷静、积极研判,清醒地认识到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位置。在次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5]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6]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三个维度的基本纲领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对基本路线作了具体的逻辑展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献。此后,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第五部分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7]这一表述首次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标志着从“两个文明”一起抓,正式发展为“三个文明”一起抓,对“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表2 与“三位一体”确立相关的中共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及文献

三、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历史演进

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社会成员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主体如非政府组织(NGO)呈爆炸性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出现了滞后状况,如城乡差距扩大、人口问题严重、群体性事件高发等。这两方面的变化对既有的党和政府对于社会的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社会建设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了完善,将社会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同等的水平,即“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2004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明确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并列为中国共产党应具备的四种能力,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自身能力建设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的新思考。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着重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内容和意义,同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8]。这一阐述明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的转变逻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建设形势作了总体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9]。在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建设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项具体性目标,决定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四位一体”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形成。党的十七大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强调“要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10],对四大建设进行了系统定位,第一次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逻辑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纲领,这一内容同时也被写入了党章修正案,这标志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的代表大会及其所通过的文件中正式确立。

表3 与“四位一体”确立相关的中共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及文献

四、“五位一体”的最终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近10%的增长率举世瞩目,西方媒体曾评价中国用30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道路。诚然,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物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高增长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是低性价比的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民幸福和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逐渐消解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国民福利,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将生态建设纳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2005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精辟概括,其中就提到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建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单独列出生态建设内容,这成为日后第五个布局的重要来源之笔。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奠定了逻辑基础。

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他提出:“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1]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出现,这次讲话标志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初步形成。两年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这份文件中明确而深刻地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12],此外,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作出了更加细致具体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进而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思想基础。

2012年7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3]。作为党的十八大之前召开的高级别会议,这样的提法意味着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呼之欲出。四个月后,党的十八大召开,胡锦涛在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具体举措,同时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点,并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的科学论断。在新修改的党章中也更新了“五位一体”的相关内容。这标志着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转变在党的代表大会及其所通过的文件中正式确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表4 与“五位一体”最终形成相关的中共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及文献

五、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五位一体”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发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又引领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

(一)创新发展是“五位一体”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引领“五位一体”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一轮又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更新令人应接不暇,抢得创新高地即是抢得发展先机,世界各国纷纷将推动创新作为本国重要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不能被称为经济强国,我国的创新能力仍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习近平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14]。随着改革开放从浅滩迈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发展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不足与动力不匹配的关键举措就在于实现动力转换。我国必须发挥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推动作用,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贯穿“五位一体”建设全局,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二)协调发展是“五位一体”建设的关键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不可否认,“中国速度”令世界瞠目,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应该看到,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区域发展、城乡建设、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善治和综合平衡,各区域、各领域都要全方位配合,要正确处理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注重发展过程中各项推进举措的关联性,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耦合性。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强调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5]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努力补齐短板,统筹好各方面关系,牢牢把握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动权。

(三)绿色发展是“五位一体”建设的灵魂

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发达国家几个世纪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如“压缩饼干”式地密集出现。绿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灵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6]。在“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要以对后世的历史担当和对人民的时代回应的态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客观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改进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努力着眼于长期的和有利于代际公平的发展。

(四)开放发展是“五位一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开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来,中国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使世界各国成为密切交融的集合体,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解决好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不断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同时扩大开放的广度。习近平在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开放,就不会有进步”[17]。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要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五)共享发展是“五位一体”建设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建设成果的当然共享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在“蛋糕”的分配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在推进“五位一体”布局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按照人人都参与和人人都享有的原则要求,形成更有效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也曾有过经验教训。当前的中国,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四个发展阶段,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思考的升华。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紧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当代引领。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8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6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89.

[8]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98.

[11]胡锦涛.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9-19(0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66.

[1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7-24(0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88.

[15]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9.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287.

[17]习近平.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EB/OL].(2015-09-24).[2016-03-05].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5-09/24/c_1116659058.htm.

责任编辑:顾榕昌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4.002

D616

A

1009-0339(2016)04-0011-06

2016-05-28

叶子鹏,男,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总体布局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