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2016-11-22王蕾

中小学电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分组学习者

☆王蕾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江苏南京 210024)

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王蕾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24)

分组合作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模式,本文通过对分组合作形式的解析,梳理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通过分组合作设计的分组形式、授课内容与分组形式间的巧妙设计、最佳分组时机的把控、组员合作形态的安排、分组议题与小组评价机制的构建保障信息技术教学中,顺利实施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分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合作策略

一节以“画图”为载体的主题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进行小组合作:每一小组成员画其中的一个片段,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连环画。课程过半,这样的设计最终没有达到既定的合作目标:学生们沉醉在自己的画作中,忽视了合作伙伴的作品,整体过程中,有分组,无合作,成为了一节名不副实的分组合作教学策略的应用课,这样看似热闹的形式在信息技术公开课中屡见不鲜,如何进行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值得思考。

一、概念界定

分组合作是一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指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合作化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策略,是与学习内容和学习主题相关的,学生借助教师的设计可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分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分组是其教学组织形式,合作是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在以分组为基础的组织单位中,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的一种学习策略。

(二)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中,以提升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为其课程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组合作学习策略,是指借用信息技术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在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所采用的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合作形式,例如:网上BBS、Blog等具有信息特征的组织形式,以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更具有创新品质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方式

(一)面向全体的合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即为生源之间的基础差距,不同地域不同认知情况的学生集合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有的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有的则缺乏一定的技术操作水平。因此,在分组合作学习中,要将全体学生都作为分组合作的对象进行考虑,形成合理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成员组成,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者的范围之内,不出现任何一个被排除者。

(二)发挥分组优势的合作

在信息技术的常规教学中,分组合作的形式使用率并不高。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观察,分组合作教学的过程较为复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担心教学进度能否顺利完成,会因此抛弃分组合作的形式。良好的分组合作设计,能将分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以具体化、放大化,并能通过实际的效益让学生受到更为完善的教学关怀。这样的分组合作才是有意义的、生动的、适合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

(三)激发个人潜能的合作

信息技术教学强调个性化作品的呈现,鼓励学生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积极进行符合个人特征的作品创作,例如近期层出不穷的创客作品,就以“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为活动目标。但在传统讲授法的形式下,学生难以突破教师示范的局限,不易进行自我建构作品的过程。因此,符合学习者学习要求的分组合作策略,应该是鼓励学习者进行自我开发和创作的,能在小组成员的内部产生一定的驱动力,帮助个体进行反思和头脑风暴,能尽可能激发个人潜能,让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

三、分组合作设计策略及实例分析

(一)授课内容与分组形式间的巧妙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特点直接关系到分组合作的效率:对于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符合学生常见话题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高、讨论时间长;相对闭合性问题、缺乏生活体验的问题、比较枯燥的问题,分组合作的效率较差。在分组结构中,性别、年龄、城乡等因素都对分组合作的效率产生不同影响,一个成功的分组组合应该是“男女生搭配”、“内外向性格搭配”;而问题本身应具有如下特征:学生愿意说、可以说、能驾驭的问题,杜绝无意义、讨论范围狭小、不在认知范围的问题。

1.常规设计

例如:教师讲授《BBS发帖与回帖》中,学生根据读贴后产生出了自我发帖的需要,再由此迁移到回帖的内容,为了体现分组合作,教师在发帖中增加了讨论环节:为什么要回帖?你准备怎么回帖?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起来,讨论后的汇报大多集中在回应别人问题、让别人知道我的想法之类单一的讨论结果,在其中,没有必要设置无意义的讨论,因为问题本身是闭合式的,缺乏讨论的动机。

2.分组合作学习策略下的设计

讨论的环节设计成“七嘴八舌之中,你听到谁的意见?请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选出你们认为最能代表本组意见的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

3.案例分析

通过这样的讨论小组的形式,让学习者建立明确的讨论范围。既控制了讨论的可读性,也能让学生在后期的交流中,倾听别人的讨论意见,并在小组中进行整合,达到完整的小组意见;从技术层面,也阐明了BBS分层次讨论的技术初衷。

(二)最佳分组时机的把控

在对参与度的观察之后,笔者再从参与效率的维度考察了小组合作的最佳形式,在多组课堂观察的结果中,笔者发现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生中,平均每人说话的时间为1-3分钟,其中,前一分钟内,与课程相关的讨论占到了全部内容的100%,也就是说在第一分钟内,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跟随教学内容在思考的,鲜有突发性的游离情况出现。在第二分钟内,75%-85%的学习者还是能够参与到教师布置的教学讨论中的,但是,有部分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已经出现脱离讨论内容,开始有自我放松或者做小动作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与年龄层次也息息相关,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游离到讨论之外,相对年龄较大的学生稳定性相对较高。在第三分钟中,65%左右的学生能够继续参与讨论,并保持比较热情的讨论状态,但是,其余的学生开始不同程度地自动退出小组讨论状态,年龄偏小的学生甚至出现“自己玩”的状态;有部分学生开始不耐烦,肢体语言开始丰富起来。第四分钟后,一般会有一到二名关键性的常规核心人物开始准备代表本组回答问题,半数以上的学生已经缺乏讨论的兴趣,有的开始自我组建其他兴趣话题,有的开始观察何时结束讨论,此时的课堂氛围虽然还是很热闹,但是热闹已经偏离既定的主题,甚至喧闹代替了活泼。如果此时还在继续讨论,五分钟之后的效率就比较低了,大多数学生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谈自己的话题,不再关注学习过程。由此可见,讨论的时间以1-3分钟为宜,超过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的效率不高,在3分钟以内,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下降,随年龄层次而递增[2]。

1.常规设计

例如:《文字美化》单元中,教师设置了讨论什么样的版面更好看,让学习者分组汇报,接着的过程是讨论、探究、归纳、总结,结束教学过程。但仍有问题值得思考:小组汇报后,列出了条条框框的内容是否真的达到了学习者记忆的目的?原本课标中关于“文字字体字号设置”、“插入艺术字”等内容的识记环节在哪里?记忆过程在哪里?巩固过程在哪里?甄别错误记忆组件的过程在哪里?

2.分组合作学习策略下的设计

将学习小组分为“标题小组”、“色彩小组”、“字体小组”,各小组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研究,最后由各组选出代表本组意见的学习者,再进行集体性的汇报。

3.案例分析

将分组合作进行欠缺实践意义的讨论改为根据目标进行实践,即改编一篇原本枯燥的文档,再由各小组汇报思路,让学习者在反馈中体验到对文本进行修饰的意义。

(三)组员合作形态的安排

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一节课中,小组合作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当小组人员在2-3人时,小组合作的参与率最高,每位组员基本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当小组成员人数在4人以上时,其中,话语权大多集中在其中2人之间,而4人小组中都通常有1-2人作为看客在“围观”,不多参加讨论,甚至游离在讨论之外;当人数在5人以上时,甚至是大组范围的小组讨论时,大多数学生开始充当看客,有的围观别人讨论,有的就开始浑水摸鱼,甚至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当人数在2-3人时,其小组合作的参与度最高,当人数超过一定的限额后,参与度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处于反向链接的关系。

1.常规设计

《机器人沿线行走》教学设计中,教师讲授三种不同的巡线模式:两个灰度传感器在黑线上、机器人偏左行、机器人偏右行。安排各机器人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困生较多的小组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导致整个小组达成度较低。

2.分组合作学习策略下的设计

预先进行前置性评价,将上一节课的机器人行走内容进行考察,根据完成情况重新调整小组的组织结构,让熟练掌握行走程序的学生分散在各小组中,成为小组的引领者,带领组员完成更为复杂的学习内容。

3.案例分析

通过不同层次的生源的合理安排,让小组的水平保持基本一致,既不让学优生无法满足学习需要,又能让他们发挥学习共助者的作用,为合作学习对象增加学习素材供给;对于学困生而言,通过小组内部的调整,可以接受来自学习同建者的帮助,达到更为出色的学习效能。

(四)分组议题与小组评价机制的构建

有效的分组合作结构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维护,以保障教学效果的进行,避免流于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合作的评价方式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同学习进程相契合。教师可以在分组合作的行为进行之前明确提出评价的标准,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为下一轮的分组合作打下基础。

1.常规设计

《设置超级链接》一课中,教师设置了给个人作文集配目录的形式,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了相应的结果,并进行了自我练习。这样的分组合作中,学习者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内部给与的意见是零碎的、片段式的,对于接收个体而言,没有获取必要的意见。

2.分组合作学习策略下的设计

在本课的分组合作进行前笔者设计了评价表格:

大家的想法……从链接效果看……从链接对象看……我的意见……

如何进行目录的编写,由学生填写相应的学习单,从而检测合作的效果。

3.案例分析

传统的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大于内容,虽然显得热闹,但是对于个体的帮助并不大。在本课的设计中,通过具有评价标准的学习单的介入,让分组合作中的讨论议题明确了方向,在可控性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具有可监控的形式、可视化的任务素材、可达成的意见表达,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分组合作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自身拥有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必要的改进,让分组合作可以以成熟的姿态真正为教育服务、为学习者服务。

[1]董自明.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信息技术教育,2007,(05).

[2]姚开美.小学信息技术合作探究教学研究[J].课堂艺术,2015,(08).

[3]邹小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需要意识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5,(03).

[编辑:闫长松;实习编辑:庞洁]

G434

A

1671-7503(2016)11-0057-03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分组学习者
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高中写作教学探索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