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模治理文县、秦州述论

2016-11-22赵维玺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秦州绅士

赵维玺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陶模治理文县、秦州述论

赵维玺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陶模是近代西北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其早期治甘的思想,即以休养生息为主旨,推行了稳定地方秩序、清丈田亩、恤嫠和赈济难民等举措,为文县、秦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陶模;文县;秦州

陶模,字方之,一字子方。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生于道光十五年八月十九日。由廪生中式。同治四年补行甲子科本省乡试举人[1]。同治七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散馆后,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迁新疆巡抚,二十一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调两广总督,二十八年病逝。学术界关于陶模早期治理甘肃的情况,甚少关注。故本文拟就其早年治甘的史实作一述论,以期引起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关注。

陶模于同治十年散馆后,按照惯例,应被授予知县,也就是当时俗称的“老虎班”。恰逢江苏有一县令出缺,选任的一位吏部官员曾告诉陶模:“江苏善地,某县腴缺,如以五百金相畀,即可选授,否则甘肃瘠区,亦出一缺,舍彼即此矣!”[2]但陶模因家境贫寒,且认为国家铨选自有成格,如果应当选为江苏知县,无需贿赂部吏亦可获选,遂置之未理。陶模因未贿通部吏,结果被选授甘肃文县。当时浙江仁和(今杭州)友人陈豪赴京师应试,陶模于一日晚间赴陈豪住所饯别,俩人翦灯共榻,畅叙友情。陈豪语间谈及赴任一事,陶模毫无嗟怨之声,笑语从容。并向陈豪壮语:“吏治得勤民,县治僻远,此行六千里,单骑度陇矣!”[3]

陶模赴任文县之时,正是陕甘回民起义战争如火如荼之际,亲属和朋友皆为其安全担忧,但陶模不为所动,毅然携带两位仆人西行。同治十一年六月,在安定(今定西)大营拜见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左宗棠与陶模交谈后,“欢若平生,复力保其材。”[4]七月,随节到达甘肃省会兰州,八月,离开兰州捧檄赴文县就任。

文县因沿用古文州而得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清代时,文县隶属于阶州管辖,县治在阶州东南240里,西北至甘肃省城兰州1500里,东北至西安1500里。

陶模一行路经秦州,适遇清兵战败溃卒阻滞,遂绕道而行,进入阶州。行经之区,皆为危崖深涧,少有坦途大道。行至文县境内后,路途尤为艰险,间有铁绳悬渡,行旅皆视为畏途,而陶模不畏艰难,依然行进。经过长途跋涉,于同治十一年十月到达文县治所。文县治所位居群山环抱之中,汉族和藏族长期杂居,自然环境恶劣,地方贫瘠。有鉴于地瘠民贫的状况,陶模刻意俭省,不向百姓索取额外之财。为了节省费用,他摒弃了当时官场上聘用刑钱、书启的劣风,而事必躬亲,一身任之。陶模上任之初,立即废除了以前官员盘剥百姓的苛政,清理了一些长期困扰百姓的宿刑,打击不法之徒。还经常微服访查,体察民情。如文县境内有一位叫马骏华的奸猾巨盗,素著豪恶。地方官员“屡奉宪礼集团园拿,皆惮其凶焰,不敢轻动。”[5]加之地方吏治涣散,官员多以无事为福,致使马骏华父子长期为害乡里。陶模得知此事后,趁马骏华村中演戏之时,挑选精干士兵七十人,密捕了其父子兄弟,然后派人告知马骏华。马骏华以父子兄弟被擒,性命攸关,只好到县衙自首。这桩久而未决的悬案终于告破。事后,为了进一步打击境内的盗贼,陶模又请求上级免除马骏华死罪,派其充当官府线勇,连续捕获了许多奸民盗贼。此事令全县官民颇为震动,一时文县境内盗风顿熄,百姓安堵如常。

文县因偏处陇南一隅,境内百姓极为愚昧,迷信盛行。相传有猫神作怪,百姓奉祀若狂,否则即作祟,致令家宅不宁。陶模知悉后,派人立焚其像,并鞭笞其巫,劝告百姓永绝此邪风[6]。为了进一步引导地方百姓放弃落后的习俗,陶模以教育为重,捐廉课士,革除陋规,并设立了多处义学,每年拨发办学经费,“即以所革陋规而取给焉。”[7]为了解除文县孀妇的困难,陶模设立了恤嫠局,并拟定恤嫠经费规条,禀报左宗棠。左宗棠对其维持地方风化之举高度赞赏。并批示地方官员效法:

文县地僻俗陋,礼教久衰。该令留心风化,捐廉为恤嫠经费,并拟规条以垂久远,具见深识治原,迥异俗吏。本爵大臣闻巩秦阶各属民间男女婚姻不循礼法,相沿既久,恬不知非,如兹禀云云,与峄山刻石文“夫为寄豭”何以异也?若不示之以礼,则廉耻道丧,风俗凌夷,未有能免于祸乱者。《记》曰: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诚哉斯言。候即行司移道通饬各府厅州县,各就地方民俗深加体察,力求坊民正俗之道,与邦人读书明理者图所以治之。内外肃清,彝伦攸叙,民兴于行,斯俗美于下,今时切务,未可视为缓图[8]。

同治十二年,陶模调任皋兰知县。任内着力恢复经济的同时,亦时刻关注社会风化的培植。十三年,在皋兰设置恤嫠局,“每名月支小麦二斗,经费由无主荒地招垦取租。总督左宗棠捐廉八百金,饬县发给。”这两次实践,为后来陶模在秦州大规模举办恤嫠积累了实际经验。

光绪元年,陶模升任秦州直隶州知州,期间正是回民起义结束不久,秦州百姓困顿之时。为了尽快解决百姓生计,他着力举办善后的同时,对于地方风化极为关注。善后初见成效后,他将维持地方风化提上了日程。因此前地方历经岁荒,恤嫠事宜一再延误,于是他晓谕地方绅士,必须筹款恤嫠以维持风化。他指出:“保贞节、维风化,为方今最要之务。”[9]除自行倡导捐廉外,还通令地方绅士就地募捐,作为恤嫠经费。并对秦州地区捐钱和捐赈剩余经费进行了清厘,总共凑足三千贯,作为恤嫠经费,发商生息。

经费就绪后,陶模制定了恤嫠章程,以资遵守。章程总计18条,其主要内容为:

1.恤嫠经费的发放。恤嫠经费共为三千贯,已全数发交当商,按月八厘起息。所发嫠妇钱文,每月初一日凭董事手折,向行首取钱,照章发给,当商另立帐簿,年终取用钱文,会同董事结算一次。除取用之外,所余利息如达到一百文,收作正项,于第二年正月一并起息;如不足百文者,依旧按照息钱收存。嫠妇赈钱的发放,按照人数每月发给,并规定:

嫠妇每名每月给钱六百文,如有抚养儿女在十三岁以下者,每名每月帮钱三百文,约计所给之钱,遇丰收之年,再加以女红所获,自可宽裕过活。又每年立冬日每嫠妇一名,给棉衣钱八百文,男女小口不给此项[10]。

秦州各地嫠妇中,有因居住地域较远,不便按月领取者。为了慎重,先由地方绅士和董事商议后,发给嫠妇凭信之物,作为领取凭证,交其保管。届时如本人不便领取,可由亲人或亲属持证物领取交还。董事查验手据确实后发给钱物,不得稽延扣留。这样既保证了恤嫠的顺利进行,又解决了许多嫠妇的实际困难。

2.对于嫠妇身份的界定。嫠妇的身份,必须是丈夫已经亡故、确实能够守节立志者,经董事查明,服丧三个月后,若“志行坚定,即准帮给。”[11]而贫穷小户,往往因生活所迫,丈夫亡故后无力继续存活,有变节倾向者,由政府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坚守信念。其主要举措是,尽可能在丧夫者萌发异志前,及时赈济,消除其动摇心理。嫠妇中尤为贫困者,章程另有规定,实施特殊的发放政策,为其建立特殊册籍,及时发放。明文规定:

嫠妇查明后,按照本年所入息钱,除开销杂项外,约计能给几名,先尽入款,择嫠妇中之尤苦者立册填注姓氏住址,按月给钱,所有不能遍给嫠妇,仍另入册,每年冬月董事会齐,预估来年应得息款,如应酌加数名,即在另册查明各嫠妇内,仍择其光景较苦者,以次增补。

为了保证恤嫠的公正,章程对办理人员职责作了严格规定,要求董事和绅士认真负责,不准利用恤嫠徇私舞弊。规定:“董事、绅士务须勤于访察,一秉至公,不得瞻徇请托,亦不得潦草率忽,以致名实舛谬。”[12]

3.嫠妇赈济范围和时限。章程规定:首先,孀妇请求旌表者,年龄应在三十岁以内,方为合例。对其赈济也在这项规定之内,按照恤嫠章程一体发放。年龄在三四十岁、丈夫亡故已久且家庭贫困、能够坚守志节者,也从宽给予救济。其次,嫠妇已受赈济数年,子女长大成人,能够赡养母亲,或亲族中有能资助存活者,终止赈济。将该嫠妇守节事实另外立册登记,朝廷旌表时予以推荐。其三,嫠妇虽然符合赈济范围,但如有不良嗜好或不合规矩者,酌情减少或去除。如有吸食鸦片者,即便真能守节,不予赈济;对于自称真能守节,而董事未能帮给,经常喧闹滋事者,不准帮给;此外,嫠妇守节三年后,苦心守节,奉亲、抚孤卓有成效,为地方所称道者,由董事会同地方绅士详查,经亲属、邻里确认后,予以奖励,使其更加奋勉。若有领钱后不安本分者,有亲属或邻里检举者,经董事查访确实后,迫令缴还执据,即将恤钱停止,以示劝戒而杜淆滥。

4.恤嫠经费的管理。恤嫠事宜,均交由地方文社管理,所有出入帐目,由社内管账人严格管理,给予薪工和管理费用。每年腊月,董事将本年恤嫠公款开造四柱清册,送交州官查核,以昭信实。恤嫠利息和本银,属民间捐赈下余和本州官员捐廉所得,并不属于官项。陶模详请上级政府审核后,采取由地方政府监督、民间自办的方式。此项经费,不纳入政府开支之列,并规定:“嗣后无论地方有何紧要公事,官绅不得挪用,官如提用,即由董事绅士出名上控,绅士侵挪,由地方官查明,严行究追。”[13]

章程最后,陶模认为秦州地区嫠妇人数较多,经费利息和本银终究有限,因而提出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由文社具体负责,地方绅士广为募捐,增加该项经费的资本,以保证恤嫠的长久和持续运行。陶模在秦州地区举办恤嫠之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后社会风化浇漓的状况。对此,时人曾评论曰:

天民之穷,极于嫠妇,贫无依则改适,风化偷薄此焉其始。公为文献令,即捐廉以为恤嫠者倡,及莅吾州,夙议此事,未行也。戊寅秋,荒政已讫,得余钱逾千缗,又捐廉三千缗,请于大府,为恤嫠经费,立之科条,示可永守。付授士人,无与吏胥。既养而教,以革淫慝,以惇义节。

据《甘肃全省新通志》卷四十七记载,在陕甘回民起义战争中,秦州深受其害。同治元年八月,陕西回民军攻占两当县,清水、秦安等县回民亦闻风而动,此后回民军攻城掠地,秦州三面失陷,州境及礼县、西和、清水、秦安各村堡悉被骚扰。陶模任秦州知州后,精心筹办善后,正值甘肃东部发生饥荒,百姓涌入秦州者达十余万,他“为度栖止,设粥厂,输廉倡捐,遴贤能绅士以经理之,全活甚众”[16]。饥民稳定后,陶模主持了藉水堤工的修建活动,成为其在秦州的主要政绩之一。

藉水又称洋水,位于秦州西南谷中,汇集众多溪流到达秦州城围,由西南注入渭河。两岸为百姓种植之菜圃,利用河水浇灌和运行水磨,是地方百姓的主要利源。该河因受自然环境影响,“每有甚雨,则演漾崩湃,飞沙走石,厓浪崩摧,树木偃仆,湍悍迅激,盖几不可御焉”[14]。陶模对州城详加考察后,深感城垣、谯门之外皆为坎坷水道,以致“北冲啮城隍,十去二三”[15],决意修堤以为保障。他捐廉俸钱,择吉修筑。自西至东,长三百五十丈,高八尺,厚二丈。采取“刚则激易陊取其柔,不与水争”[16]的策略,全用土泥兴建而成,不用石头,堤内外种植柳树百株,以坚固河堤。此外,为了应付抢修工事,又“外作小堤十余,少横之以当急溜”[17]。堤内原有水月禅刹,在其东面建筑小亭,作为休息之所。清初莱阳宋荔裳备兵陇右,率师驻守此间,修城筑堤,为地方百姓所感念。故在石上刻其像,以志其功。堤外开凿了两个池塘,内植菡萏。春暖花开之时,与民田瓜红相映其间,为新堤增添了不少优美的景色。由于陶模用心督修,地方士人和百姓的共同协作,新堤在五月内顺利完工。

新堤完工后,又修复了秦州城南吕二沟河堤。该河堤也因历时过久和河水冲刷,经常出现“水旱则涸,雨则涨,旧有堤束之使东去”[18]的情况,业已破败达十余年。陶模借赈济饥民之机,采取以工代赈之法,取散赈所余银两,以众多饥民为主力,将废弃旧堤修整一新,共长三百四十丈,内外种植柳树。河堤竣工后,陶模提出了修缮和维护期望:

吾闻之父老,城南先有宋公堤,嗣有费公堤,宋即荔裳先生,费即乾隆时知州事延陵费廷珍也。夫荔裳去今已二百年,费君不过百年,而其所为堤皆销蚀无遗迹,而兹堤也,绿杨白沙,吾民日往来游嬉,其上似有所甚乐者,顾吾不知后更几年,亦将如宋堤、费堤之漠然而不可指其处也。因述颠末,以告后之仁而良于政、与吾民之义而能终其事者。

陶模秦州任职期间,时常诵读曾国藩的“居官以爱民为本”之语,并以之作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出行访查时,仅随带五六人而已,唯恐扰民。秦州百姓感念其德,为其建立了生祠,陶模得知后,立即派人予以撤除。

光绪三年,秦州大旱,发生重大饥荒。陶模从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劝导商民捐输钱粮赈济。总计捐钱五万九千八百六十缗,市斗小麦一百五十一石,采买市斗小麦七百一十八石。晓谕城乡绅士,遍历乡村巷道,确实查访应赈人户,分为极贫和次贫两等,“给以连二印票,每一村书极贫、次贫姓大小口数于票,分其半给受赈者,临时验票给粮。”[19]光绪四年二、三、四月,正式在四乡和城镇开局放赈。每局由本土绅士管理,城中选定绅士一人监督和管理。为了防止放赈弊端,决定“各给空票,许其随时更换添注,以防疏诈。”[20]城中则由官府亲自监督绅士进行施放。此外,根据城乡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放赈措施。城中主要以粮食为主,乡间则以银钱为主。按照各局情形,东乡局三日,主要救济范围包括街子镇、社棠镇、圆觜镇等地;南乡局四日,主要包括皂郊堡、天水镇、牡丹园、李子园;西乡局三日,包括三十里铺、士子镇、关子镇;北乡局三日,沿河城、三阳川、金家集。对于城乡放赈数额也有相应规定:

城中极贫每月大口每口给麦六升,小口三升;次贫大口三升,小口一升五合。四乡极贫,大口每口给钱六百,小口三百;次贫大口三百,小口一百五十补给。册外贫户,钱粮约减十之二,过路难民随宜资给[21]。

此次赈济,从光绪三年冬开始,至四年夏结束,由于有章、有法、有序进行,收到了良好效果。正如史料中所说:“非常之灾,道无饿殍,耆老以为二百年所未有。”[22]对于陶模的赈济举措,清廷和秦州地方士民予以较高评价。清廷认为:“秦州之赈饥,尤为实惠及民,百姓至今感之。”[23]光绪二十八年,陶模病逝后,秦州地方百姓闻知,以绅士为首,向朝廷上《秦州绅士议捐建专祠吁恳具奏公呈》,在呈文中,对其救荒措施也予以高度评价:“丁丑戊寅之间,秦晋大饥,流民转徙至州日以数百计,故升州怆然忧念,即捐俸筹赈,进绅赈开局劝捐,信义所激,输者累万。”[24]

陶模自同治十二年进入甘肃,到最后离开西北,长达二十余年之久。早年甘肃任职期间,正是陕甘回民起义战争期间,战祸给甘肃各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从深层次上破坏了甘肃原有的社会秩序。为此,陶模任职文县和秦州期间,打击地方豪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举办民生工程,为文县和秦州地方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左宗棠对于陶模早期治甘的成就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该员明白谙练,办事精详,在甘有年,熟悉边情,现任秦州冲繁要剧,筹办善后一切事宜,均臻妥善。……陶模品端才优,器识深稳。”[25]

作为晚清政要人物的翁同龢也指出:“陶子方模,操守好,能恤民隐。”[26]

清廷也对其治理甘肃的政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秉性忠诚,清勤练达。由庶吉士起家县令,在陕甘边境二十余年,抚绥培养,吏畏民怀。”[27]

民国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马叙伦也评价说:

“方之先生由翰林散馆,得知县,历任西陲,递升至两广总督,为清末循吏之冠。”

总之,陶模早年的治理文县、秦州的思想,即以体恤民瘼、与民休养生息为核心。他的这一思想,与其治学关系甚大。陶模早年读书时即喜好关、洛、濂、闽之学,其学说和思想的核心即是对于古代礼仪的重视,这对其思想影响甚大,终其一生将其作为施政的主要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成为县学生员后,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研治孔孟之学,而将学术眼光转向了对百家经史的探讨。随着学术目光和视野的扩大,其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祸乱之基,由于人心不正,空言文章经济无用。”[28]于是,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经世之学”。而早年治理文县、秦州的举措,正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实施。其次,陶模治理文县和秦州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惠民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早年艰辛的生活经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很快即蔓延至浙江一带。陶模的老家也遭受了战争的破坏,房屋在战火中化为丘墟,嗣父为太平军所俘虏,被押往苏州府城。陶模也被俘虏至嘉兴太平军营中。后来虽然逃脱,但在太平军的威胁下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过着“贼来则走匿庐港间,贼退则返”的避难生活。早年生活的磨练,使其深刻地体验了下层民众的生活,也饱尝了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因而在治理甘肃期间,能够体察民情、关心民疾,成为当时一位为人称道的廉吏。同时也正是早年治理甘肃的历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政治经验,为其以后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4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06.

[2]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68.

[3]陈豪.陶模墓志铭[A].缪荃孙.续碑传集·卷29[C].扬州:扬州古籍出版社,1984.

[4]李伯元.李伯元全集(第4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04.

[5]陶勤肃公手札[M].青鹤,1934,(10).

[6][28]陶保廉.陶勤肃行书[M].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藏.

[7]叶恩沛.阶州直隶州续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232.

[8]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M].兰州:甘肃政报局,1918.1835.

[9][19][20][21][22]王权,任承允.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三)[M].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10][11][12][13][14][17][18]王权,任承允.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二十一)[M].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15]任其昌.敦素堂文集(卷三)[M].油印本,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藏.

[16]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4843.

[23][2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6.

[25]左宗棠全集(第七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159.

[26]翁同龢日记(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2456.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8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67.

K252

A

1009-6566(2016)05-0116-05

2016-08-13

赵维玺(1974—),男,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秦州绅士
明代秦州卫考略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杜甫秦州咏物诗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绅士那些年
学院派绅士
绅士的衣橱(A)
像绅士一样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