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旅游精准扶贫

2016-11-22丁德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户

丁德光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00)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旅游精准扶贫

丁德光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四川达州635000)

在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投放式”的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资本是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资源,并指出了建立社会资本支持体系面临的困境和努力的方向。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整合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众之间的社会资本,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的旅游精准扶贫目标。

社会资本理论;旅游扶贫;资本整合

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提高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但是,总体来看,目前的旅游扶贫模式较为粗放,旅游扶贫过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对贫困人口个体收益情况、贫困村产业发展特色、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发展阶段等方面的考虑太少,出现了一方面旅游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生活依然贫困的“不对称”现象,旅游业发展没有惠及真正的贫困户,严重降低了旅游扶贫的预期效率。因此,开展以提升贫困户社会资本为目标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为贫困户探索了一种可持续生计的脱贫路径,推动了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实现。

一、我国旅游扶贫的研究评述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旅游扶贫研究的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这一阶段的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落后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的实践。其中,1987年湖南省财政厅办公室在《财会通讯》上发表的《湖南省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文是较早涉及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的学术论文。1991年在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首次明确出现“旅游扶贫”一词。1996年吴忠君的《论旅游扶贫》一文是最早研究旅游扶贫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多是关注旅游开发对少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收益的影响,而关于旅游开发对贫困人口的个体发展与可持续生计方式的获得关注较少。

第二,旅游扶贫研究的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2013年)。受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旅游政策的影响,这一阶段的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研究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果丰硕。研究者从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研究评述(丁焕峰,2004;张伟等,2005;李佳等,2009)、旅游扶贫的机制(王永莉,2007;何敏,2015)、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佟敏,2005;何玲姬,2007;李佳等,2009;李燕琴,2011)、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用评估(马忠玉,2001;张伟,2005;李娟,2012;周爱萍,2013)、旅游扶贫中的信息能力建设(巫江,2006)、旅游扶贫中的性别差异(王映叶,2013;范向丽,2007)、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戴轶苏,2012;王颖,2006)、旅游开发中的居民满意度(汪侠等,2011;丰志美,2008)、不同类型旅游开发的居民受益方式(洪京,2009;吴铮争,2004)、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高舜礼,1997;周歆红,2002;丁焕峰,2004;曾本祥,2006)、旅游扶贫过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宋瑞,2005;刘蕊,2010)、旅游扶贫模式(胡锡苑,2003;刘益等,2004;李佳,2009)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旅游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旅游扶贫研究的创新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研究更加关注旅游业发展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脱困、“精准”能力提升的影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一些贫困地区提出了依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精准扶贫的思路。研究者主要从“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精准扶贫、什么是旅游精准扶贫、怎么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李金早,2015;邓小海,2015)、旅游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邓小海,2015)、旅游精准扶贫的区域实践(白芸蔓,2015;李静,2015)、不同旅游资源在精准扶贫中的价值(王树茂,2015)、精准扶贫中的旅游业与农业、信息产业、物流业等产业之间的融合(胡昌龙,2015);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龙祖坤等,2015)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时期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对进一步推动旅游精准扶贫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文献梳理发现,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地居民盲目地寻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无条件地接受其他主体的旅游发展建议,但这类建议只看到眼前而没有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扶贫只停留在“旅游开发”。所以到旅游业发展中期,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受到很大的损害;政府开始意识到只有保护好资源才能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在发展旅游业中受益,一些成熟的旅游地更加注重旅游业发展对贫困人口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对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在研究中对旅游开发的感性描述分析较多,理性的效应评估分析较少;实践研究较多,理论研究较少;区域性的特色研究较多,对建立贫困人口获得发展能力的体系研究较少。所以,开展以提升贫困人口获得社会资本为目标旅游扶贫研究,有助于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进而推动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常态化发展。

二、社会资本:旅游精准扶贫的核心资源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体制化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1]。而科尔曼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人们因利益而产生的社会交换形成了持续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所以,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实体)”[2]。之后,林南在对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他把社会资本界定为“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3]。

在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下,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种方式,它是以旅游资源开发撬动贫困村的各种资源为途径,进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扶贫方式。与传统的旅游扶贫相比,旅游精准扶贫更加强调旅游开发过程中贫困人口的参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以及从社会结构中获得发展资源的能力。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社会资本是一种复合资本,这一资本的有效利用对提升贫困人口参与能力、扶贫绩效、激发社会活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4]。这种资本的既来源于政府、社会、市场主体、基层党组织等纵向主体,也存在于贫困村的社会网络、信任机制以及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之中。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中,社会资本一旦被贫困人口获得,就必将扭转旅游开发轰轰烈烈,而群众获益得不到提升的不利局面,进而会极大降低其返贫的概率,促使扶贫工作从“投放式”向“常态化”的小康建设转变。

第一,旅游精准扶贫各项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在有条件的贫困村,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已形成社会共识,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开发主体、贫困人口的参与仍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主要原因是各利益主体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造成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感弱化,进而导致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责任弱化。所以,要明确旅游精准扶贫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好主体间的协调机制。首先,政府进行自上而下发动、引导,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资金支持、项目扶持、加强监管为贫困村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在保障贫困户利益的同时促进了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与均衡。其次,市场主体通过提供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方式参与贫困村的旅游开发,在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履行了社会责任。最后,各种社会力量通过现代技术和组织方式以及关系网络,集结贫困村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社会资本,构建了旅游精准扶贫新的社会网络。

第二,旅游精准扶贫有序推进需要社会资本的整合。在旅游精准扶贫中,除参与方式之外,利益整合方式和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也面临诸多问题。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市场化与商品化、盈利与扶贫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对建立可持续生计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考虑较少,有时会出现以打造政绩工程代替旅游扶贫。市场主体有趋利的本性,为了使投资的收益最大化,在旅游开发中常会破坏生态环境、漠视贫困人口的生命、健康、生存等利益,增加了旅游扶贫的社会成本[5]。社会力量弥补了政府和市场资本的不足,但由于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当所有的社会资本都向贫困村集聚,就有可能出现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出现一些非贫困户“搭便车”等侵占资源的现象。所以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要整合多方力量,解决好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将政策资本与乡规民约和民风民俗资本有机集合,处理好政府、社会与贫困户以及贫困户之间的利益矛盾。

第三,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撑。与传统的旅游扶贫相比,旅游精准扶贫更加注重对贫困人口的增权赋能。但在实际运行中,一些贫困地区“投放式”的旅游精准扶贫缺少了对贫困人口能力提升的关注,贫困人口多是被动地接受旅游开发,受到自身生存条件、能力条件、认知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选择发展道路和受益方式的权利和能力。同时,贫困人口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摘掉贫困的“帽子”。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只能接受政府、市场主体甚至社会为他们设计的脱贫方案,从旅游中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对未来持续和稳定的生活考虑较少。要建立可持续生计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就必须分阶段的采取“扶持、扶智、扶志”的综合方式,有层次地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计、生产、发展等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解决好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资本的转化解决好收益不佳的问题,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解决突发事件导致的贫困问题,通过“智库”建设解决贫困村的长远发展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综合运用: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

在当前的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要为贫困人口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支持体系,解决好贫困人口发展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之间的关系,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目标。

(一)强化旅游精准扶贫中的政府支持

强化政府的政策资本支持。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要有计划地推动贫困村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供电供水、停车场、公厕、交通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条件标准化,邮政、交通部门要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服务网点,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其次,在项目投资上,涉及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建设、专项项目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投资优先考虑贫困村。在优惠政策上,将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纳入国家支持的服务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最后,在贫困人口的智力资本培育上。采取党委、政府拨付专项培训资金,强化贫困人口的技能知识培训。同时争取不同层级的工会、妇联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支持,配合送教进村、科研教学单位“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开展村民旅游业务、电商运作模式等方面“订单式”就业培训。开展现代旅游发展管理模式的示范操作培训,大力扶持贫困户家庭农场,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配合旅游服务业;整合新农村综合体闲置房屋,采取租赁、提供服务等方式打造家庭旅馆和特色农产品,引导贫困人口自主创业。

(二)创新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企业参与方式

企业是旅游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支持资本,注重发挥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企业作用。首先,采取直接投资开发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鼓励企业、本村能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鱼塘、林权、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经营、获取收益。并优先考虑贫困村民到旅游企业就业,要求A级以上的景区按照职工总数一定比例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其次,采取提供运营平台的方式。引入电商企业,建立乡村旅游移动平台,利用微信、网站等将农家乐、乡村景区、土特产等资源数据全部上网。重点推广“企业+基地+贫困户”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商企业开设旅游农产品营销平台基础上,吸引消费者注册成为“农场主”,采取贫困户与消费者“一对一”的预售营销模式,推动网店与实体店销售同步发展,推广极具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旅游工艺品,并每年邀请消费者到村参观访问,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采取提供管理经验的方式。由贫困村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公司,聘请专业的旅游企业团队进行管理,集体组织成员按照产权多少折成股权,成为公司股东,获取收益。

(三)整合旅游精准扶贫中的社会资源

社会力量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要建立制度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旅游精准扶贫的社会资源网络。首先,支持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合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法律援助、工资集体协商、权益保护、特殊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等工作。推动群团组织设立贫困人口定向救助基金,吸收企业、社会成员结合自身实际参与针对困难群体的大病救治、基础设施改善、慈善助学、困难帮扶等微型公益事业。集合各工会会员单位的力量,推动工会会员节日慰问经费“打捆”使用,用于购买贫困户的农副土特产品。整合群团及社会组织资源,为贫困村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捐赠购置电脑、电视、电话,建立“关爱之家”。其次,支持金融机构和专业保险机构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特色和扶贫项目的发展需求,创新推出符合贫困村特点的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保险产品,推动贫困人口创业。最后,发挥专业社会组织的优势,积极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日常关照志愿服务,为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检查等活动,提升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建立反贫困“智库”,支持高校在贫困村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大学生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的特长,助力贫困村脱贫致富。

(四)强化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基层党组织职责

保证旅游精准扶贫的有序开展。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形地貌科学制定相关规划,做到“一村一特色”,做好风险评估和引进项目企业把关。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成立旅游合作社,成立农民表演队。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和组织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发展。其次,做好收益分配。在分红方面,建立制度化的“分红抽股”模式,做好监督。在特困户扶贫方面,按集体收益的一定比例设置专项公益金,专项支出支持特困户脱贫。最后,做好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养老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采取“产业化与私人定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发展。

(五)培育旅游精准扶贫中的信任资本

推动旅游精准扶贫,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贫困户之间的关系,还要通过信任机制的建立降低运行成本,培育诚信社会资本。首先,通过强化政府对自身和其他参与主体的监管,提升政府的信用水平。通过建立监督制度,在旅游精准扶贫中全面贯彻“贫困人口优先、生态保护优先”的价值理念,开展针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发条件、项目实施条件、受益目标人群、实施主体等方面进行精准的识别分析[6]。强化资金、项目进行监管,保证资金、项目全部用于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提升上。加强旅游商品监管,从源头及流通环节严把质量关,减少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发展风险,坚持“以民生为本”促进贫困村发展。其次,要推动企业诚信。企业要妥善处理好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做到不能因自身企业盈利牺牲贫困村的经济、健康、生命、道德、环境、生态等利益,形成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共生关系。最后,贫困村村民之间要诚实守信。发挥贫困户之间互帮互促,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的“经济发展与贫困人口教化”的功能[7],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贫困人口信守承诺,自食其力,建立贫困户之间相互的信任、和谐友善的关系网,推动旅游精准扶贫的有序进行。

[1]李惠斌,杨冬雪.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

[5]周爰萍.贫困区域发展中的旅游扶贫研究:以重庆市武隆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大学,2015,05.

[7]孟凡静,吴成基,贾耀峰.关于贫困地区贫困文化问题的探讨——以西海固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3).

On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DING De-guang
(Party School of Dazhou unieipal Commiffee,Dazhou 635000,China)

On the review of domestic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n the“flock”type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put forward the social capital is the core resources of t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and points out the diffcuities of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support system and effort direction.To over these diffcuities,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social capital among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and the public should integrat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help the real people”and“real alleviating poverty”.

social capital theory;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capital integration

F323

A

1009-6566(2016)05-0087-05

2016-06-30

丁德光(1985—),男,安徽亳州人,中共达州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