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构建研究
2016-11-21文/宋婧
文/宋 婧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构建研究
文/宋 婧
中国主流媒体是国际舆论场中的重要行为主体,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中国主流媒体在三类不同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来研究其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现状,并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构建方法。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舆论场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之而来的,是以前以单个国家作为主体的舆论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国际舆论场在单个国家舆论场基础上凸显出来。各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不同“话语”构成了国际舆论场生态,其间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大小值得重视,如何提高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更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国际舆论场中的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构建
“国际话语权就是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裁判权”。作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则是国际舆论场中各行为主体对国际舆论中热议话题的声量大小,以及对国际重大事件舆论导向的一种把控权。世界各媒体是国际舆论场中重要的行为主体,其所发出的报道是形成国际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主流媒体和中国主流媒体直接构成了国际舆论场中的重要行为主体。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传播声量大小以及对重要舆论导向的把控程度,是衡量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大小的重要指标。
1.境外媒体中的“中国态度”和“中国声音”构成了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的最初一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很多情况下仅仅被当成境外主流媒体中的“中国态度”。把中国主流媒体仅仅视作一种中国国家或中国政府的消息来源时,这并不能代表在整个错综复杂的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较大,还需要看中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被这些境外主流媒体转载的频次。
2.区分外媒对中国主流媒体报道转载和转引在构建话语权中的不同。由于对报道的转引很多时候只是截取报道中的一段话或者一句话,且境外主流媒体的全文也许与被转引报道的态度是相反的,反向态度则是对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一种消解。只有当引用的报道和被引用部分的态度情感一致时,才能看成对构建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是一种增益。
3.中国主流媒体评论和观点的被引述是话语权的重要构建方式。成为核心事实来源是构建话语权的一个方面,但是构建国际舆论场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是外媒对中国主流媒体相关评论和观点的引用。这里的引用又需要分层,如果是正向引用,则构成了较大话语权;如果是负向引用,则看中国主流媒体的该评论和观点是否能构成国际舆论场中博弈的重要一极,如此也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现状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现状,可以通过其在不同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来研究。重大事件以中国作为主体参与多少可以分成三类:仅仅涉及中国的重大事件、与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关的重大事件以及与中国相关性较弱或完全没有关系的重大国际事件。
1.仅仅涉及中国的重大事件,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逐渐增强。仅仅涉及中国的重大事件,境内外主流媒体报道都很积极。境外主流媒体在直接派记者来中国境内现场采访报道的基础上,对中国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十分重视。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很多时候直接成为外媒的消息来源或被外媒转载,在这些涉及中国事务的重大事件报道中,中国主流媒体的声音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场中重要的声音之一。
以2016年夏季中国南方暴雨洪灾的相关报道为例,境外媒体多引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7月5日播发的《中国南方暴雨洪灾已造成186人死亡 近百河流超警戒》报道中,分别引用了新华社、中新网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4日的报道《中国多省份暴雨成灾已致186人死亡 近百河流超警戒》中,引用了新华社和中新社的报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时即使是涉及中国的事件,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也较弱。《“三个舆论场”与对印传播战略》中通过“《印度时报》2011年对华报道的稿件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除刊登本报及网站记者的稿件、印度国内其他媒体的报道外,《印度时报》网络版2011年的对华报道中,有一半的文章源自他国媒体,而这些媒体却都为英美法等西方传媒大国的知名媒体,在全年的对华报道中,并未使用过我国新华社或《中国日报》对外传播媒体的稿件,而中国的几家媒体在新闻文本中作为信源出现,又被冠以‘offi cial’(官方的)、‘state-run’(政府经营的)等前缀字眼。”
2.与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关的重大事件报道中,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已不容小觑,但仍属于与境外主流媒体话语权博弈阶段。与中国和多方都有关的重大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通常作为“消息来源”存在于境外主流媒体报道中。在BBC7月8日报道的《南海仲裁案:美国官员敦促尊重仲裁结果》中,BBC援引中国主流媒体的发言,“中国官媒周二曾发表社评,指美国可能利用仲裁结果向中国施压,令南海局势更加紧张。社评并警告,中国应当‘准备好拒绝、反制任何军事压力的另一手’”。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牢牢占据着整个舆论场中“消息来源”的角色。这也与中国主流媒体在中国媒体中的地位和独特属性有关。在涉及中国的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尤其是评论和观点往往被境外媒体看成是中国政府表现的态度和释放的信号,所以常常被境外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引用。
在这类重大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除了作为境外主流媒体的“消息来源”存在,相关报道还被外媒所转载转引。7月9日新华社播发的“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to set‘serious, wrong and bad example’:Chinese ambassador(中国大使:中国南海仲裁是非常错误的坏榜样)”被转载了62次。报道被大量转载,强化了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将中国主流媒体的声音在国际舆论场中通过其他媒体扩散到世界各地。
3.与中国相关性较弱或无关的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则稍显薄弱。在与中国相关性较小或者无关的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则较弱。如中国主流媒体在比利时爆炸事件中,除新华社外,中国主流媒体援引境外媒体的报道较多。在3月22日,比利时发生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后,《人民日报》3月23日仅刊发了《外交部发言人:中方强烈谴责布鲁塞尔系列恐怖袭击事件》。3月22—23日的《中国日报》关于比利时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从事件发生到23日24时,《中国日报》共发表13篇稿件,其中有7篇是《中国日报》自采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报道,5篇用的其他机构发的稿件,1篇是个人来稿。《中国日报》现场自有记者采写稿件比人民日报稍多,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他类型供稿在这种与中国关系不大的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占有较大比例。
图 比利时恐怖袭击事件《中国日报》各来源报道占比(时间:3月22日16时—3月23日24时)
三、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构建方法
1.加大国际传播力度,提升综合传播影响力。一是中国主流媒体加大国际传播力度是构建自己在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的基础。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的大小首先要义在于有中国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这需要中国主流媒体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上,需要积极主动“对外发声”,重大事件中的“在场”是构建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的第一步。
二是在重大事件“从不缺席”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传播数量和声量。对某一重大事件报道数量的多少决定着对该事件报道的仔细程度,而难度系数高的事件报道越多,越可能成为境外主流媒体的消息来源和援引对象。从报道数量的提升,到报道声量的提高,是逐渐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的重要一环。
三是逐渐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尤其是国际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权威性和综合影响力,则是最终提升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关键步骤。从加大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数量、提高对外传播的声量,到成为境外主流媒体倚重的消息来源和观点来源,中国主流媒体需提升国际传播的综合影响力。只有综合影响力得到提升,才能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
2.国际舆论场中,中国主流媒体需主动借助境外主流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一是国际舆论场并不是只有一种舆论,需要对这些境外主流媒体进行区别对待。如在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中,境外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较多且较复杂,这需要我们对这些媒体进行区别对待,对其正面有利于我的报道进行“二次传播”,对其不利于我的报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击式报道。《华尔街日报》7月8日刊发《中国拒绝国际法庭裁决有先例可循——美国30年前就这么干过》,对1986年的尼加拉瓜诉美国案进行了报道,该报道认为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上的做法可能“符合一个传统超级大国的形象”,对中国在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后的可能走向进行了分析。BBC7月8日在《南海仲裁案:美国官员敦促尊重仲裁结果》中对美国的施压进行了描述。这些与南海仲裁案有关的境外主流媒体报道有着不同的倾向性,如《华尔街日报》将30年前尼加拉瓜诉美国案中美国拒绝国际法庭仲裁说得很清楚,但是将中国类比成美国则有失偏颇。对于不同的报道需要中国主流媒体进行分辨,对于我有利的报道进行转载转引,壮大我方舆论声势。
二是国际舆论场中,中国主流媒体需积极主动借助境外媒体尤其是境外主流媒体传播我声音。《英国金融时报》7月8日发表了《与古举伦商榷:中国“抵制”南海仲裁有充足法律依据》对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法学教授古举伦7月1日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抵制南海仲裁的理由成立吗?》中所认为的“中国无视仲裁裁决‘这一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没有任何法律依据’”进行了反驳。《金融时报》不仅仅会有认为中国抵制南海仲裁理由不成立的相关文章,也有认为中国抵制南海仲裁有充足法律依据的文章。这是我主动借助境外主流媒体传播我声音的典型,7月8日这篇文章发表的时机,正是7月12日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公布之前,文章的发表起到了让境外受众广泛听到我声音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让曲解我的境外不友好声音到处传播。
三是发现境外媒体的相关负面报道,需要第一时间进行争锋相对的报道,并将舆论导向扭转到于我有利的方向。国际舆论场中西方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占据较强话语权,在对与我有关事件报道上常常有失偏颇。在发现不利于我的报道时,中国主流媒体应该挺身而出,对外媒负面报道进行有针对性回应,真理往往越辩越明,而在这种辩理的过程中,中国主流媒体既不会缺席,又会加深国外受众对中国主流媒体的认知和印象,还能改变西方受众长期以来累积的不利于我的“刻板成见”,同时将国际舆论场中不利的舆论导向扭转过来。
3.积极运用新媒体,“后来居上”扭转传统媒体时代西方主流媒体话语权较强的被动局面。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在国际舆论场话语权构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媒体需重视和加强抢夺新媒体话语权。
一是中国主流媒体加强在国际知名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注意提升在其间的话语权。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是构成国际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新闻首发甚至是源起于这些社交媒体。中国主流媒体好好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会,在国际知名社交媒体上进行及时、深入的传播,掌控在国际新媒体上的舆论话语权。
二是发力国际知名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是改善传统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状态下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西方主流媒体积累深厚,不管是报道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时代,中国主流媒体面临同样发展机会。从中国媒体到西方受众之间的距离缩短,更加的“扁平化”,成本已经和从西方媒体到受众一样,这就给中国主流媒体较为平等的竞争机会。
三是将新媒体积攒的影响力反向扩大到传统媒体舆论场领域,提升整个国际舆论场中的中国媒体话语权。目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国主流媒体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已经积攒了大量粉丝,收获了大量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将新媒体上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传统媒体领域,提升了中国主流媒体在整个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
作者系中国日报社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
[1]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3).
[2]赵瑞琦.“三个舆论场”与对印传播战略——“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J].齐鲁学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