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始瓷器的猜想
2016-11-21□张哲
□张 哲
关于原始瓷器的猜想
□张哲
引言:原始瓷的出现是人类陶瓷制造技术的一大飞跃,是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原始瓷器对于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烧制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研究原始瓷器的产生能够为学习中国陶瓷历史和陶瓷美术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China”是个伟大的富有吸引力的名字,固然因为它是中国的英文名词,但对于我们搞陶瓷的人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瓷器的专指。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由此中国也被称之为“瓷之国”、“瓷器的故乡”。关于“China”这个名词的由来,有很多说法,至今尚未明确,有“茶叶说”,还有“丝绸说”等等,当然我们更乐于认同的是“瓷器说”,即“China”是“昌南”的谐音,景德镇古称昌南,陶瓷外销最盛行的明末至清,昌南一直都是瓷器的代称。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其对古时人类生活的来说,其影响力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因此有人主张以上四项再加上瓷器,为我国古代的五大发明。瓷器的出现,为人类文化和物质文明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革命性变化,本文,就是关于瓷器起源与产生的一些猜想。
这是一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尊,“原始青瓷”的概念最早是由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发现并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商代瓷器,由此引发了中国瓷器究竟是从什么时代产生的学术讨论。1960年8、9月间,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瓷器,已完全具备了早期瓷器的特征”。那么这些特征是什么呢?安金槐先生文中指出:“瓷器应具备胎骨是用高岭土作成(有的胎骨羼石英或长石等粉末);有光亮的釉;质坚硬、火候高、叩之作金石声;胎骨不吸水等四个特征。”也就是瓷器的四大基本特点: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度的高温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1200度以上高温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再回过头来看这件瓷器,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有釉的,但这个釉与陶器的釉是不同的,不需要任何助熔剂,是与坯体一次烧成的,已经初步具备了青釉的特征,色泽青灰,略发白发黄,有瓷器的光泽感。其次是它的胎,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出来它与陶器的区别,更加薄,更加均匀,已经跟后来的瓷器非常接近,无论是与彩陶、黑陶、灰白陶的区别都很大,致密,细腻,正是泥料的不同所致。说它是瓷器,它确实具备了瓷器的特点,但这种瓷器“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烧制方面还不是那样精细,胎骨也不那样致密,烧结程度也不那样高”(安金槐语),因此才叫它“原始瓷器”,也可以称之为“早期瓷器”。
这些“原始瓷器”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通过观察就可以推断出来,主要是造型和纹饰,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在原始陶器的造型和纹饰的基础上延续并加以改进,这是生产力的正常发展所致,比如说对仰韶、马家窑等文化造型的延续,这个非常好理解,我们在这里不加赘述;彩陶纹饰中富有变化的几何图案和纹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不同的文化类型有着各种鲜明的风格特色。彩陶展现了原始时代繁荣的历史文化特点与社会面貌。彩陶纹饰丰富而饱满,在不断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把客观现实的五项物象提炼为富有规律的和装饰感强烈的纹样。原始人类充满创造性的表现在陶器上的装饰,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不为规律所局限,巧妙的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构成中对称、均衡、对比等美的感受。
第二类是从青铜器造型中进行吸收和变化,从商代早期开始,金属冶铸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大量的青铜器具在造型和工艺技术上都十分精湛,青铜器造型和装饰影响着当时陶器和原始瓷制作标准。原始瓷形式美感讲求青铜器的艺术效果,出现过青铜器样式、印纹的器皿。青铜器的大发展,同时带来陶瓷器的发展,这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那问题就出现了,原始瓷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促使它的产生是什么样的原因?
我的猜想和推测,大致有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与制陶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陶技术的成熟,原始青瓷的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只有在选择和加工上比较讲究。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因为具有丰富的瓷石矿,所以原始青瓷首先在长江下游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影响原始青瓷产品质量的诸多工艺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原料的采集和加工工艺的进步;二是烧制工艺的发展。原始瓷的创作和发展,说明当时在陶瓷原料采集和加工工艺的进步,在烧成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二,青铜器的出现,催生了陶器向瓷器的转变。青铜是奴隶阶级社会的根基,青铜原料的获得,标志着整个国家的国力与国运。美藉华人学者张光直先生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寻找青铜矿能是殷都屡迁的主要原因,因为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的铸造主要原料是铜、锡等稀有金属,由于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在以豫北、晋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山地,而整个统治阶层对青铜的需要量巨大,从而促使着首都要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需要。而“那时在寻找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代的都城是“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逡巡迁徙,从采矿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便于采矿,亦便于为采矿而从事的争战”。(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55年第2期)青铜冶铸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大量的青铜器具在造型和工艺技术上都十分精湛,青铜器造型和装饰影响着当时陶器和原始瓷制作标准。原始瓷形式美感讲求青铜器的艺术效果,出现过青铜器样式、印纹的器皿。正是青铜器的出现,取代了贵族中陶器的位置,陶器如果要继续延续,就必须寻求新的技术与形式。这也是我们从原始瓷器中大量的青铜造型与纹饰中猜测的结果。
原始瓷的出现是人类陶瓷制造技术的一大飞跃,是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原始瓷器对于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烧制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研究原始瓷器的产生能够为学习中国陶瓷历史和陶瓷美术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