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分析

2022-09-06青岛市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物保护中心山东青岛2663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8期
关键词:样貌陶器文物保护

刘 芬(青岛市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物保护中心,山东 青岛 266300)

在我国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发展的过程中,陶器与之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并且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发展载体。陶器文物作为一种反映各个时代发展特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陶器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高度关注陶器文物的保护以及修复,需要结合陶器文物的材料、制造工艺之类的信息进行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的合理选择。本文通过分析陶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实际修复工作方式,以便为今后我国陶器文物保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有效修复陶器文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挖掘出土的陶器文物破损问题分析

陶器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掘保护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如下几个破损问题:第一,陶器文物的碎裂和破损。陶器文物因为长时间埋藏在地底下,受到地下复杂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问题。同时,盗墓者也可能会在实施盗墓行为的过程中造成陶器文物的损坏。国内部分古代墓葬因为年代较为久远,所处地区的地质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坍、升降等现象,这也会直接损坏墓葬内部的各种陶器文物。第二,陶器文物出现局部裂缝以及划痕。陶器文物长期埋藏在地下,会因为自身材质的原因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局部产生裂痕,陶器文物所处地质结构中的坚硬物质可能会与陶器表面接触而产生划痕。同时,在相关人员发掘陶器文物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操作失误带来文物的局部裂痕和裂缝问题。第三,陶器表面的附着物问题。因为陶器文物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受到地质钙化现象的影响,很容易在其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附着物,这种附着物会与文物共同出土,同样也会对陶器文物的表面造成损坏。

二、影响陶器文物保护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显微镜的检查结果看来,陶器文物本质上属于一种多孔的物理结构,且带有较为明显的吸水性,在长时间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所处地质环境可溶性盐类以及其他杂质渗透作用的影响,形成一定厚度的沉积污垢。陶器文物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受到所处地区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内部的盐分会出现结晶、溶解物理变化交替出现的现象,直接增加了陶器文物的脆性。在陶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陶器文物对于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相对较高,且很容易受到各种化学气体、灰尘的影响。如此一来,存放各种陶器文物的环境不但需要做到无烟无尘,并且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需要保持适中。放置陶器文物的室外环境需要种植符合具体需求的植物,又或者将植物盆景放置在室内,用以吸收环境中出现的灰尘和烟雾等,降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于陶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二)人为影响因素

陶器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显著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人为因素造成损坏,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在陶器文物日常管理工作中,因为保管措施缺乏科学性,空气中出现的各种微生物污染都会导致陶器文物的物理性质出现变化,直接影响文物原有的功能和艺术价值。在修复陶器文物的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所使用的修复方法以及材料缺乏科学性,也会带来陶器文物损害问题。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博物馆会严格要求技术人员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落实修补前的准备工作,并针对所选择的修复材料以及方法进行实验性的应用,确保修复工作的落实能够在恢复陶器文物原有样貌的基础上,不会对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陶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及方式分析

(一)修复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人员实施陶器文物修复工作之前,需要对这一文物所处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进行全方位分析。由于陶器文物所处年代带有显著的历史特点,并且各个地区制造的陶器文物在外形、材质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修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针对陶器文物的出土信息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掌握陶器在外形和材质方面的各种信息,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能够真实还原陶器文物的原有样貌。工作人员需要凭借各种现代化的检测仪器针对将要修复的陶器文物进行全面检测,将陶器文物的材质结构、烧制工艺等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掌握。彩陶的修复还需要相关人员针对表面彩绘所用的颜料成分进行检测,确保修复人员在全方位了解陶器整体的制造材料、制造工艺等信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材料。

(二)陶器文物的完整修复工作流程

随着我国陶器文物修复方面技术的持续发展,现阶段陶器文物的修复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相关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既定的修复工作流程,保证陶器文物恢复到最初的样貌。

陶器文物在修复的过程中,第一个操作环节是清洗,要求相关人员针对陶器文物表面出现的泥土、污垢、杂质等进行全面清除,确保陶器文物的本来样貌能够完整呈现。通常而言,在进行陶器文物表面清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清水作为清洗的溶剂。在遇到无法使用清水处理的表面污垢的情况下,需要使用物理方法进行清除,最常用的是使用竹签或者是毛刷进行陶器表面杂质的清除。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竹签或毛刷进行污垢清除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轻柔手法,避免污垢清除对陶器表面带来二次损伤。

在完成陶器文物表面污垢的清洁工作之后,接下来进入最为复杂的粘接修复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相关人员需要结合陶器文物制造材质和烧制工艺等方面的信息,从橡胶型、树脂型和混合型中选择最为适宜的粘接材料。陶器文物修复所使用的粘接方法可以从热塑和热固两种方法中选择,需要修复人员结合陶器文物特质信息,保障所选择的粘接材料和粘接方法能够发挥材料的最佳性能,恢复陶器文物的原本样貌。工作人员在使用粘接材料进行陶器文物修复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已经废弃的陶片进行粘接实验。黏结剂的选择需要以维持陶器文物原始的面貌以及较高的安全水平为重要标准,并且需要在流动性、稳定性和可逆性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确保黏结剂在固化之后具备良好的收缩性以及韧性。只有选择合适的黏结剂才能够在陶器文物粘接修复的过程中实现大范围的有效调节,尽最大努力恢复陶器文物原本的样貌,并提高粘接工作的具体效果。相关人员在完成黏结剂的选择后,需要始终遵循恢复陶器文物原本样貌的基本原则要求,在黏结剂涂抹完成之后,使用手指对陶器进行按压,进一步缩小结合缝隙,将黏结剂中含有的空气成分全面排出,并始终遵循从下到上、从主件到附件的基本顺序进行粘接,并且需要尽量做到一次性完成。那些体积相对较大或者是破损较为严重的陶器文物可以分开进行二次粘接。

图1 陶器文物的粘接修复

在陶器文物的粘接修复环节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还要进行陶器的补配操作。就目前国内出土的陶器文物看来,其质地通常可以分为粗松和紧密两种。补配的腻子以陶器文物质地为基础,保障所选的腻子材料与陶器质地有较高的匹配度。对于那些粗松质地的陶器文物修复而言,需要组合使用虫胶、酒精和石膏粉,质地分布较为紧密的陶器文物还要结合硝基清漆、稀释剂和石膏三者进行补配。在腻子完全硬化之前需要工作人员在恰当的时机填入陶器出现裂缝的部位,并在腻子达到一定硬度之后,使用小刀进行陶器文物表面的平整处理。在腻子完全硬化之后借助粗砂纸打磨表面,确保经过补配之后的陶器文物表面没有明显的凹凸感。

在陶器文物修复过程中,加固通常会使用滴注加固方法,在补配环节通常会在石膏材料中加入502胶水,进一步强化加固工作的效果。此外,在陶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喷涂法和拓槽灌铸法应用也相对较为频繁,前者更加适合使用在陶器文物壁出现轻度风化或者是彩绘陶器釉质剥落的陶器修复工作中,后者则更加适用于体积规模相对较大且并未出现完全折断现象的陶器部位修复。

在陶器文物修复工作中,作色环节需要确保经过修复的部位能与原本的陶器保持色调上的一致性,相关人员需要高度关注调色工作的落实(图2)。一般而言,在调色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会选择虫胶液,并向其中加入各种矿物质液料和酒精作为调色材料。以陶器原本的色泽为出发点,进行矿物质颜料的选择。在具体调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确保调整过后的颜色能够与陶器文物本身的颜色完全相符。在颜色调整完成之后,需要使用毛刷之类柔软的工具进行上色,在陶器文物表面上色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涂抹或者拍打的方法,但无论选择何种上色方式,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使用轻柔手法,避免作色过程对陶器表面造成损坏。

图2 陶器文物的上色

做旧作为陶器文物修复过程的最后一步,主要是为了保证修复的陶器部位能够和原本的部位样貌基本保持一致,将经过人工修复的部位与陶器整体进行融合,可以减少人为修复操作对陶器原本艺术效果带来的损坏。在对陶器文物做旧的过程中,丙烯酸颜料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做旧原料,在稳定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并且经过做旧处理的陶器文物外观及其颜色显得更为自然。

(三)强化陶器文物日常管理工作

在陶器文物修复工作完成之后,为了避免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陶器文物带来的损坏,博物馆需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保护工作体制。针对陶器文物日常管理的工作职责以制度的方式给出明确的规定,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分工,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各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职责。随着我国出土陶器文物类型和数量的增加,保护管理工作的难度和总量有所提升。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陶器文物实施分类的优化保管制度,配合各种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促进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博物馆也需要高度关注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全方位的集体培训,或者是邀请在陶器文物修复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造诣的专家教授面对面地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在了解陶器文物的维护、保养工作技巧的基础上,提高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同时,各地博物馆也可以组织优秀员工不定期参与国内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交流会议,引导不同地区管理人员在陶器文物保护方面产生思想碰撞,在更新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推动陶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地。

四、总结

陶器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深埋地下有可能会受到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表面局部裂缝、划痕以及大面积破损等问题。在陶器文物修复保护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先对出土陶器文物所处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并借助现代化的检测仪器,在掌握陶器文物制造材料、工艺等信息的前提下,选择科学的修复材料以及方法,还原陶器文物的样貌。博物馆管理层需要从制度和人员培训两个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地保护国内出土的各种陶器文物。

猜你喜欢

样貌陶器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40岁后的样貌靠自己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学天鹅的鸭
时髦美术馆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老佛爷的茶碗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