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点
2016-11-21□白杨
□白 杨
试分析“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点
□白杨
抗战时期,七月诗派崛起,跨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是当时国统区内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同时也是当时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围绕《七月》《希望》(胡风主编)杂志,汇聚了绿原、阿垅、牛汉等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文学势力。理论家兼诗人胡风的人生态度和诗学理论,对七月诗派有着强大的引导性与感召力,在七月诗派的作品当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同时受郭沫若等诗人及中国诗歌会,以及艾青等新诗代表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坚持自由诗写作的风格[1]。
一、反讽型
绿原是反讽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早期的《童话》当中有着梦幻般的迷离,但残酷的现实,使其在中期变得悲愤激情,而经过沉淀后期的诗风变得沉郁厚重。在其诗作当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带有的强烈宗教色彩,这使得其诗作不仅悲愤激情与沉郁厚重,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比如《憎恨》(1940年12月)、《给天真的乐观者们》(1944年12月)、《重读<圣经>》(1970年)、《母亲为儿子请罪——为安慰孩子而作》(1970年)等绿原将现实生活及人生百态融入荒诞的宗教意象或宗教故事中,给予读者强烈的思想冲击,回味无穷,这种绝妙的反讽手法运用使绿原的现实主义诗作独具特色。
二、主体型
七月诗派的作品一贯的风格即表现现实生活,而阿垅在贯彻这一风格的同时,也有其独创性即“主体型现实主义”。阿垅是黄埔军校第10期毕业生,曾任职战术教官,这些经历使其诗作当中,将胡风主张的主观战斗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强调主体性的表现[2]。胡风对阿垅的评价是战士与诗人是神的两个化身。阿垅在其诗歌《哨》当中写到:“一月的夜的延安/前线带回来的一身困倦/从这深深的夜逾越过去/又是新红太阳的战斗的明天”,从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其战斗精神。在遭受空袭的西安,阿垅开始写作《南京》以纪实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参与的多次重大会战,表达“中国军人悲壮的爱国情怀和最终战胜敌人的光明前途”。这是阿垅从忠于现实,转变成与现实搏斗的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浪漫型
七月诗派当中的青年诗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浪漫气质与理想主义。因此在他们的诗作当中的写实手法并不拘泥于形式,带有很强的浪漫笔法,在充满荆棘与泥泞的道路上前行,同时也在战斗中保持这对生活、理想的强烈热爱与追求。鲁藜是其中的代表,在其诗作当中将哲学思考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写当中,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完美交融,自成一家。其诗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富有象征主义的歌咏,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富余哲理,感人至深。如《泥土》“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吧你踩成一条道路”。
四、象征型
象征型的现实主义与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相近,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周作人在其《扬鞭集》中指出“象征即兴”,这时的中国文人,大多会不自觉的使用象征手法,使他们的文章浑然天成。七月诗派的诗作也是如此,因此,融入到现实主义当中的象征是七月诗派的又一大特点。
总结:
七月诗派活动的时期,来自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传入国内,七月诗派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现实注意特点,是融合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各种文学思潮的集大成者,这些特点使得七月诗派的诗歌具有独特美学意味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战斗精神凸显得淋漓尽致。
注释:
[1]葛明星.荆棘途上的歌者——《七月》诗派的诗性追求 [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5:105-107.
[2]王珏.论七月诗派浪漫的现实主义下的战斗精神[J].大众文艺,2016,12:43.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