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秩序和拯救
——对《终结者:创世纪》的意识形态批评
2016-11-20凌乐祥
凌乐祥
父权、秩序和拯救
——对《终结者:创世纪》的意识形态批评
凌乐祥
2015年7月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终结者:创世纪》(以下简称《终5》)是《终结者》系列电影的第五部,讲述了人机大战的科幻故事:在天网拥有独立意识后,对创造它的人类展开血腥屠杀。在被人类打败的最后一刻,天网派终结者回到1984年,企图杀害“人类领袖”约翰·康纳的妈妈莎拉以改变自己被打败的命运。而康纳则将凯尔·里斯派往过去保护莎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由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T-800、莎拉和里斯最终战胜了天网的杀手,并成功阻止了天网的诞生。本文将从意识形态的批评视角来分析该片所代表的美国传统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父权、秩序和救赎。
一、 意识形态与电影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意识形态自诞生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一词一样,西方理论界对这一概念没有形成一个完满的定义。法国思想家托拉西第一个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学”。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将意识形态看作是“幻觉、歪曲和神秘化的结果”。[1]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物质性理论以及列宁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基础之上,法国左派思想家路易·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问题纳入社会物质生产结构当中来讨论。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并不直接反映现实关系,而是对现存社会关系的体验与想象”[2],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在其发表于1969年的著名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阿尔都塞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和存在条件,提出了意识形态和主体构造的问题,由此,阿尔都塞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在他看来,国家权力的实施除了通过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如政府、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的暴力和强制实施外,还可以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传媒、文学、艺术、体育等)来发挥作用。[3]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在于把个体召唤为主体,通过召唤,意识形态剔除了主体对社会的不满因素,使其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安全感和荣誉感。在这一过程之后,“主体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任凭驱使,成为国家机器的顺民。”[4]
由此看来,作为现代艺术和娱乐的电影就不是单纯的艺术和娱乐产品了。法国电影理论家让·路易·鲍德里认为电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表象符号系统,一个可以不断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和再生产的最佳装置。”[5]在黑暗的电影放映厅里,观众会注视唯一光亮的银幕,好比小孩会看到镜子里令自身愉悦的完整形象一样陷入不断的想象。这会使观众在其心中建构出一个自我,一种基于幻觉的歪曲想象,让观众“暂时摆脱人格的匮乏而回归完满。”[6]于是,看电影就成了观众寻找各自内心满足的自恋式过程。意识形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悄然潜入观众的内心发挥其魔力。因此,电影天生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利用电影“提供了一种观众与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和体验。”[7]主流电影让观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属民。”[8]好莱坞电影是美国主流文化的载体,带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是美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为美国主流政治文化价值观服务的,是“弥漫着神秘暴力的社会调控工具”。[9]
二、 保守主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
自美国建国以来,主导国家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直是信仰基督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的白人群体(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即所谓的“瓦斯普”人(WASPs)。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是美国社会中的主流,主导并彰显着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二战后,美国“瓦斯普”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逐渐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妇女和青年人的反对。以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为代表的美国社会运动,不断挑战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了进一步维护美国“瓦斯普”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美国社会出现了保守主义运动。
一般说来,美国的保守主义可分为传统保守主义、自由至上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传统保守主义也叫社会—文化保守主义,认为现代美国存在传统缺失和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呼吁恢复父权权威、秩序和传统美德。自由至上保守主义则反对罗斯福新政以来建立的大政府,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所以它也被称作经济—财政保守主义。在反对共和与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上述两派保守主义逐渐融合,形成了新保守主义。本文着重探讨《终5》中的传统保守主义。传统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及道德层面人性的制约具有重大作用。”[10]因此,保守传统就是“保守秩序下自由的最佳路径。”保守主义反对平等,认为“等级也是社会的自然秩序。”[11]当代好莱坞主流电影放映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13]这个“想象性的完美的中产阶级理想的秩序成了主流美国电影最终的意识形态归宿。”[14]它主张权威、秉持精英主义、维护等级制、鼓吹“天定命运”论和帝国情结等。
三、《终结者:创世纪》中的意识形态
作为当代好莱坞主流电影代表作的《终5》集中,反映了美国的传统保守主义思想。它通过光影向观众宣扬美国传统保守主义维护父权、捍卫“白人至上”社会秩序以及鼓吹美国救赎世界的意识形态。
(一)父权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角色通常是盎格鲁-撒克逊裔的白人男性形象。他们象征在美国社会占主导的白人男性的骄傲和荣耀。即使在一些表面上是塑造女性英雄的美国电影中,背后作为她们强大后盾或精神寄托的仍是男性,如《霹雳天使》和《百万宝贝》。其实,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从殖民地时期就已有之。由于当时英国的法律规定,女性婚后由丈夫代表,随即丧失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这种对女性的歧视渐渐成为北美殖民者的固有观念,沉淀在他们的“深层文化结构和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且“以道德、习惯、风俗、传统,甚至法律等形式延续下来。”[15]
在《终5》里,莎拉本该是观众所期待的英雄,但在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里她都被描绘成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相反,作为未来人类领袖的康纳,一出场就在危机时刻拯救了少年里斯,彰显了他的英雄气概和救世主的形象。正如里斯在片中所描述的一样,康纳教会了人类如何反击,解救了被天网囚禁的人们,带领大家摧毁天网,被人们尊称为先知。但正是这么一位“英雄领袖”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害怕且无助”的柔弱女子,“不知道战斗或保护自己。”其实,莎拉在天文台充当狙击手救了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T-800。当液态终结者T-1000在商场追杀里斯时,莎拉还驾车奋勇拯救里斯于危难之中,特别是她那句“想活命就跟我走”并向T-1000连开数枪,更能说明她的英勇无畏。然而,影片接下来并没有继续烘托她的“英雄形象”。莎拉在百货公司救下里斯后,T-800直截了当地让莎拉“早日与里斯发生关系”以怀上人类未来的领袖康纳。当莎拉说她想和里斯自然相爱再生下康纳时,T-800则反驳说在他的数据处理库里根本没有爱这个字眼,还说莎拉变得“情绪化”了。尽管莎拉坚持说她有主宰自己生活的权利,但T-800却从未顾及其感受。这些充分说明了两个男性角色的父权思想和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莎拉说在她9岁时T-800救了她并把她抚养成人。他的预定程序就是保护莎拉且决不放弃。而当T-800设置时间置换点,让莎拉和里斯回到2017年而他自己不一同前往时,莎拉表示不快,似乎缺少了男人的保护。当她拥抱T-800这个机器人时被T-800冷酷地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动作。由于“老爹”T-800的缺席,里斯和莎拉一同被送往2017年。里斯这时觉得自己是莎拉的保护伞,表现得非常镇静和勇敢,与之前令他剧痛不止的时光穿梭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再次突显了保守主义理念的父权和英雄气概——男人是女人的保护伞。
此外,在与被天网改造后的康纳打斗时,“爹”T-800的右膝部脱臼。在莎拉扶其走出CT室时他自己将膝部复位。“老爹”虽为机器人,但同样代表的是父权和男子英雄气概。在旧金山金门大桥旁的那一幕里,T-800、里斯和莎拉一起上了一辆校车大巴。上车时,T-800提醒要开车的莎拉系上安全带。这句看似暖人心的话实质蕴含了T-800骨子里的父权思想。在影片的结尾,T-800说:“让里斯保护我的莎拉。”这也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父权思想。在T-800看来,作为女性的莎拉天生就是他要保护的对象,这种使命让他不顾莎拉的感受和性别平等而为莎拉安排了一切。与此同时,脱离了危险的女性代表莎拉也被塑造成毫无主见的柔弱女子。里斯提醒莎拉可以选择她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莎拉却回答说她不知如何选择。
(二)秩序
传统保守主义极力强调秩序。在国际社会上它表现为“天定命运”论,认为美国注定是人类社会的主导者和拯救者;而在美国国内这一秩序就是指白人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它歧视少数族裔并反对青年人对主流文化的背叛。
在好莱坞电影中,美国的“天定命运”论和帝国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星球大战》《独立日》《黑客帝国》和《指环王》等好莱坞商业大片无不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帝国。这些帝国要么以古罗马帝国为原型,要么承载着地球的最终命运,但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的象征。同样地,《终5》也体现了美国统治下的全球秩序思想。如前面几部《终结者》系列电影一样,《终5》也是以《圣经》为叙事参照,披着具有浓郁基督教色彩的外衣,打着美国主导世界的旗帜,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建制下的全球秩序思想。它是以民主和人权为口号的美国精英理念和宗教使命。这让电影中的主角怀着俯视其他民族的骄傲心态,合法履行治理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的使命。[16]影片开始对未来人类领袖康纳的烘托以及由康纳带领的美国军队打败天网的战役都清晰地表明了保守主义的全球秩序思想。
保守主义在美国国内强调秩序的思想体现在对少数族裔的种族歧视和对青年文化运动的诋毁。在种族歧视上,影片一开始就介绍说天网觉醒并判定所有人类威胁着它的存在。就在这时,画面上展现的是一名其右肘部带有纹身的墨西哥裔的男子。这或许是巧合,但这样的画面和人物安排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美国族裔群体构成的巨大变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美国人口的第二大群体不再是非裔美国黑人,而是说西班牙语的拉美裔美国人,且其群体在日益扩大。这令美国人口第一大群体的白人感到震惊,他们觉得自己传统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威胁。又如,天网派终结者T-101回到1984年的洛杉矶时的穿梭场景里有一个嘴叼雪茄的黑人垃圾清理车司机。要知道当时的时间是1984年5月12日凌晨1点52分。在保守主义者看来,在那个时间还在工作的人自然不能是白人。安排黑人饰演且嘴叼雪茄,似乎向观众澄清那个黑人司机可是很乐意半夜工作的,这不免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再如,片中天网(创世纪)的开发者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名叫丹尼·戴森。他说天网“不仅是个操作系统,也不仅是一个生活工具,它代表了未来。”莎拉则说:“创世纪就像特洛伊木马,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正在自取灭亡。”这似乎在提醒观众,戴森才是麻烦的制造者。要是没有这么一个创造发明,最后人类也不会经历“审判日”——觉醒的天网利用人类研发的导弹来攻击人类,造成30亿人死于核战的日子。这些场景和角色分配都让影片笼罩了种族歧视的阴云。更有甚者,在金门大桥一战后,T-800、里斯和莎拉都被关进了警察局的审讯室。在那里,警探说里斯贫嘴,故意不正面回答警察提出的问题。里斯却说他像他爱尔兰裔的母亲。这显然是对爱尔兰的女性和爱尔兰裔美国女性的种族歧视乃至性别歧视。
在反对青年文化运动上,影片也比较隐晦地表达了保守主义的态度。在终结者T-101被派到1984年的洛杉矶时,影片展示了在洛杉矶天文台看天文望远镜的三个嬉皮士的形象:头发蓬松、发型怪异且衣着独特。其中一个嬉皮士用手指用力捅望远镜镜筒致使镜筒破裂且嘴里还振振有词说道;“该轮到我啦!”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清楚地表明了电影对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青年文化运动的贬损和讽刺。观众稍微想一想便知,那个青年即使要看,也不会先捅破镜筒再来看,这不符合基本的逻辑。之后那些青年被终结者索要衣物时马上拿出匕首准备打斗的场面也说明了保守主义者对嬉皮士文化的刻板印象——暴力和愤世嫉俗!再者,当莎拉和里斯两人穿越来到2017年的旧金山时的背景音乐是一首由朋克(Punk)摇滚乐队雷蒙斯于1974年创作的歌曲“I Wanna Be Sedated(我要淡定) ”。朋克音乐不太讲究音乐技巧,更加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歌曲中唱到“Nothing to do and nowhere to go. I wanna be sedated.(我无所事事且无处可去,我需要淡定。)”这似乎是对反主流文化青年运动的讽刺。
(三)救赎
信仰基督教是美国人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基督教是美国社会的精神支柱。”[17]现代美国人信仰的基督教也叫新教,是由早期的新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带到北美大陆的。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主张在北美建立一个“山巅之城”以救赎世人。[18]美国传统保守主义深受基督新教救赎情结的影响,主张现代美国是文明世界的卫士,并在全世界推广其该意识形态价值观。
在好莱坞电影中,美国也常常被描绘成世界文明的制高点,美国人则是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和拯救者。纵观《终结者》系列电影,编剧都是以《圣经》为叙事参照,“审判日并没有被改变”。[19]其中的末日审判思想意识却得到了不断强化。在《终5》中,康纳领导人类打响消灭天网核心的生死战之前,他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做了一个鼓舞士气的简短演说。他说;“如果我们今晚全军覆灭,那人类将一同灭亡。”他宣称他和他的将士要代表人类夺回本属人类的世界。后来,他还解释说天网派杀手去杀他的母亲,这样就不会有人类的抵抗和最终胜利。他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经天网改造过的康纳不再是人类的领袖,而是一个确保天网能如期问世的百变终结者机器杀手。这时,救赎世界的重任就落在了里斯和T-800的肩上。不难看出,在电影里,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男性白人)面对来自天网的挑战时,首先承受攻击,为全人类利益牺牲奉献。当全人类面临毁灭性的灾难时,也是美国人带领人类走出困境。影片彻头彻尾都在宣扬美国人救赎世界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结语
《终5》虽然是一个有关人机大战的“末日审判”故事,但是影片的科技神话光鲜外表却无法掩饰其宣扬美国传统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通过T-800、莎拉、里斯和康纳等角色的演绎,《终5》的光影魔幻给观众灌输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父权、秩序和救赎等思想,强化了美国社会固有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白人男性为超级英雄的文化观念。
[1][2][3][9]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67,771-773.
[4][10][11][16]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33.
[5][6][7][8]徐海龙.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1967-1983)[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9.
[13][14]陈旭光,苏涛.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J].艺术广角,2005(3):14-18.
[15]李月.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J].柳州师专学报,1999(3):15-18.
[1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册)[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37.
[18]Baym,Nina,et al.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Vol.A)[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12:177.
[19]许乐.《终结者3》的得与失[J].电影评介,2003(10):30.
凌乐祥,男,江西上犹人,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化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