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淮河琴书表演艺术的认识

2016-11-20孟影

剧影月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琴书巴掌淮河

■孟影

对淮河琴书表演艺术的认识

■孟影

淮河琴书传入安徽省阜南县乡村已有200多年历史,历代老艺人为适应当地群众的需求,融合地方淮词、大鼓、坠子和民间小调,与当地艺人互相切磋技艺,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代表淮河风情的淮河琴书。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淮河琴书 ;艺术特征;传承与创新

淮河琴书发源于淮河流域,分布较为广泛,以淮河流域为中心,遍及江淮之间的大部分地区,流传于皖、豫、苏部分省市。

淮河琴书起源于何时无历史可考,据已故的老艺人苑金榜说,阜南自古就有唱扬琴书的,当琴书流传到淮河两岸及皖北地区,一部分老艺人为适应本地群众的需求,融合地方大鼓、坠子、豫剧、淮词等民间姊妹艺术的艺术精华来丰富琴书的唱腔和曲目,大约在200多年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代表淮河风情的淮河琴书。

淮河琴书的艺术特征

淮河琴书是在淮河岸边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由于曲调优美,婉转动听,而且伴有江淮民间小调的风味,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淮河琴书的前辈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丰富优美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称。除了有“梅花落”、“金钱落”、“大哭头”、“小哭头”,还有 “杨柳青调”、“大调曲”、“小调曲”、“风阳歌”等,淮河琴书的演唱属说唱类,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给人唱故事,说笑话,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淮河琴书取材极其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说、日常生活、爱情故事、英雄人物、褒贬社会现实等。如《武松打虎》取材于水浒故事,《猪八戒拱地》取材于 《西游记》神话故事、《启母望夫》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小俩口抬水》取材于民间故事,《雨中送亲人》取材于雷锋故事,《三个巴掌》取材于现实生活,《小二姐思夫》、《水漫蓝桥》取材于爱情故事等。

淮河琴书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其次是坠胡、二胡、板胡、三弦、琵琶、笙、古筝、碟子、手板等,手板的打法分为单板、双板、流水板、花板等。

淮河琴书的演唱较为灵活,可根据群众(观众)需求随时调整节目,如到农家老百姓家演唱《小俩口抬杠》,到社区演唱《三个巴掌》,到军营演出唱《雷锋送亲人》,歌颂改革开放唱《改革开放喜事多》,在干部培训大会上唱 《焦裕禄》和《一根拐杖》。

淮河琴书属于说唱艺术,演员以第三人称的身份给观众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演唱脚本是从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笑话、日常生活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保存了一些叙述体裁的特点,如《雷锋送亲人》首先交待事故发生的背景:“一声声雷鸣一道道山,大雨茫茫遮青山,晚风吹来好不冷,夜幕慢慢黑了天。”几句唱腔把雷锋傍晚送大嫂回家的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淮河琴书的说唱又不同一般的讲故事、说笑话,它要求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还要有适度的摹拟性表演,即以唱为主,以表演为辅。如孟影在演唱《三个巴掌》时,赵大刚“啪、啪、啪”三个巴掌摹拟的表演,恰到好处,与观众产生共鸣。

但是,淮河琴书的表演也与戏曲中的表演有区别,戏曲表演分角色、行当,而淮河琴书的表演属演员一个代言。

淮河琴书具有独特的灵活性。首先,它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叙述、描摹、评点、议论十分自由,二则直接与观众交流感性。它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演员与观众站在一起直接对话,更有效地调动观众的丰富联想,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淮河琴书灵活、自由、方便等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被誉为“文艺轻骑兵”,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文化冲涌激荡的潮流中,淮河琴书也不断吸取姊妹艺术的精华,努力在新的层面谋求新的发展。

淮河琴书的表现形式

曲艺是说唱艺术,琴书是曲艺的一个曲种,其表演形式与曲艺的表演形式有诸多相同之处。曲艺与戏曲的最大区别在于:戏曲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演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角色“现身”于观众之前“说法”;而曲艺演员一张嘴就是一台戏,一方醒木就是一个“文武场”,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只能在演员的“说法”中“现身”。一个技艺高超的曲艺演员,除了要有本行当的说功、唱功,还要具备戏曲演员手、眼、身、法、步等一些基本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验和积累,通过表演来感染观众。如孟影演唱《卖鳖》,酒鬼开始认为喊卖鳖不好听,也不合适,于是变喊“卖我”,许多人会感到稀奇,围观上来,这才引来了财主买鳖,情节顺理成章,进而俩人为鳖我争斗,闹到县衙,故事延伸向曲曲折折方向发展,谁也不知道“我”是什么家伙,县官自然要看看,才得出“我也是个圆家伙”,这样恢谐幽默,让观众捧腹的笑料。

琴书表演形式不一,一般为演员一手打板,一手击琴,一人演唱,是一人一台戏,如《十二生肖没有猫》讲究人物的跳进跳出。但也有二人对唱的,如《小俩口抬水》,一人一个角色,叫对口琴书。也有三人或多人演唱,如《喜事多多》三人演唱,各起到代言作用。

淮河琴书的表演

淮河琴书的表演十分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三个巴掌》开头有一段关于什么是“巴掌”的描述,“金掌银掌仙人掌,比不上观众热情来鼓掌,上场我不把别的唱,唱一唱两个过路人花钱买巴掌”。《三个巴掌》不是什么重大题材,只是反映了和谐社会中的一件凡人小事。一个青年农民在家乡创业,发家致富,他进城探望病人时,不小心撞倒了一位时髦女郎,青年农民憨厚、倔强,带着富裕起来的农民财大气粗的自尊;时髦女郎傲气、任性,有着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的优越感,两人发生争执。时髦女郎花钱雇人打青年农民三个巴掌,青年农民花钱雇人替自己挨三个巴掌,这时一个在旁围观的武术教练出面巧妙地调解了这场纠纷。在这一百多句演词,十来分钟的演出中,观众通过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生动地理解了建设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深刻道理。《三个巴掌》已成为我的保留曲目,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到处都受到观众的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后,确立了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政治方针,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轧狗风波》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作品选取了勤劳忠厚的农用车司机马二年为原型,写了他这几年两次轧死官员宠物的不同经历。前几年他轧死某局长的一只宠物鸟,被迫赔了五千元;今晚他又轧死了镇党委书记的一条宠物狗,镇党办主任找到他,张口就要他赔一万元,怎么解释也没有用,使矛盾推到了高潮。然而镇党委书记一番真诚风趣的回答,使马二牛感动得热泪盈眶,矛盾得到圆满解决。事情虽小,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反腐倡廉使干部作风大转变,社会风气大转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回来了。我与庄稼老师联系后,在语言上用了窄声“丑牛”韵,使唱词尽量活泼风趣,因而在演出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个作品已被第十七届群星奖选入入围决赛作品。

淮河琴书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琴书的表演形式没有一定的框架和套路。可以坐唱,也可以站唱。可以一个人唱,也可以多人对唱。前辈琴书艺人厚重的艺术积淀给了我丰富的营养,但要在艺术上不断取得进步,仅仅靠继承传统是远远不够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才是艺术不断进步的生命活力。

曲艺表演艺术讲究现场感,讲究身临其境,更讲究台上台下的呼应交流,与观众面对面直接交流,与老百姓有亲近感。地方曲艺在大的剧场里是不够景气,但是曲艺在民间却还是红红火火的,在农村民间艺术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无论是在我们市县各类晚会,还是在民间举办的计划生育、普法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等各类主题晚会都离不开曲艺,可以说无曲不成会。琴书群众喜爱,生于民间服务于民间,且有群众基础,琴书用乡音乡韵、方言土语,方言有不可替代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把读者听众带入到美妙的方言世界,观众感到特别亲切,悦耳、悦目,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琴书虽是方言土语,但是它经过作者艺术加工,演员的反复锤炼,俗中含雅,才达到雅俗共赏。根据我们现有的条件,绝大部分基层群众,还没有欣赏芭蕾舞、歌剧、钢琴音乐晚会的条件和水平,曲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曲艺离不开群众的热情参与,曲艺离开了群众,失去的只能是曲艺,而决不是群众。

当前,曲艺艺术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走出低俗也好,再创辉煌也罢,敢问路在何方!答案只有一个,曲艺艺术的出路就在于改革与创新,曲艺作品要想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要写他们身边的人,要写他们身边的事,要写他们关注的问题,要写他们衣食住行,要写他们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心愿。有了好的本子,还要配上好的曲子,即使是词曲俱佳,没有好的演员去演唱也不行,要有好与好的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演员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自己的艺术实践真正与理论结合起来,多一份理论上的自觉,多听取一些理论界的言论,只会增强和提升自己的艺术力量,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以听、读、寻、看、写、排、演、练为自学手段,努力掌握文学艺术基础知识。表演这里面有一半是后天修炼的,有一半应当说是天赋,心有灵犀,不点自通。表演时出神入化、出、出相、出手、出姿、出态,说学表唱,以情代声,以声传情,声声有情,势势入理,活脱脱展现一个真字,活灵活现,并且每一秒钟都要紧紧地把握着,在台上一方面热情真诚地表演故事,一方面却要冷静地把握调动着观众的情绪、演出的节奏和火候,达到惟妙惟肖的绝妙境界。

一部曲艺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优秀的曲艺家,总能顺应潮流,勇于突破自己,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艺海无涯,学无止境,不断努力,曲艺人要把创新服务作为我们永恒的课题。

猜你喜欢

琴书巴掌淮河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淮河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首倡先行 务实创新 组建“淮河侨盟”推动多重战略叠加效应
巴掌云
徐州琴书的发展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如何表达
《小巴掌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