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与英语语法的相似点
2016-11-19李静
李静
考察英语或者文言文都集中在课内,从词语、特殊句式、文句理解或者翻译语段等方面每一年都设置了考点,基本上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扎实地掌握好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而如何有效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如何学以致用,通过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究其原因,若没有量变,就不可能产生质变,若不能心有三隅,则不可能以一隅反之,所以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各个范围灵活运用。当前对以下几个语法问题进行对比,包括一词多义、定语后置、判断句式和翻译等。
一、一词多义现象:即表示一个生词或单词具有很多歌不同的意思和词性。就以“之”为例:
《愚公移山》中的“操蛇之,神闻之”中第一个“之”词性为助词,位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中间,表示“的”的意思;第二个“之”词性为代词,指代愚公移山一事。“奴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之”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无实意。
在《为学》中,“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即为“到,往”的意思。
《诗经·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中“之”为指示代词,表示“这,此”。
《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中“之”为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它”。
再以“使”为例:《晏子春秋》中“使子为使”第一“使”为动词,表示“派遣”;第二个“使”为名词,表示“使者”。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使武安侯在者,族矣!”表示连词,意为“假使,假若”。
《史记·韩非传》中“乃遣非使秦”为动词,意为“出使”。并且英语单词也有这种基本特点,一词也会有多义现象。例如:
fake[名词]冒牌货;伪造品;骗子[动词]伪造;伪装[形容词]假的;伪造的
like[及物动词]喜欢[介词]像;跟…一样[名]嗜好[形容词]相似的
[副词]同样地[连词]好像;就像文言文和英语,都会由于特定语境的不同,句子和文章的含义会随之改变。特别是文言文实词,因为常常存在多义性,所以不同语境下,含义可能完全大相径庭。因此,必须融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理解词语的实际含义。对于考察把握文章主旨大意,也必须在原文和具体语境中。因此,必须对每一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有准确和全面的理解,才能在解题和阅读中应付自如,对文意和句义有全面把握,以此保证在考试中把词义考察上能拿到的分拿到,全面清晰地理解全文的含义。
二、定语后置现象:定语在文言文和英语语法中,都位于中心词之后,对其进行修饰。比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中的“高”为形容词,对“庙堂”进行修饰,表示“高高的庙堂”。又如《愚公移山》中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译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为定语,修饰“子孙三夫”,意为“然后带领子孙当中最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
而在英语中,以“The desks in the classroom are 25, but the desks outside are only 5”这句为例,其中介词短语“in the classroom ”为定语修饰“the desks”,译为“教室里的课桌”,定语“outside”修饰“the desks ”,译为“教室外的课桌”。
三、判断句式:对主语有所判断的句子。有些判断句主谓即为同一事物,有些谓语仅指代某一特性的人或事物,或归类于一大类。
“是”在上古汉语中为指示代词,不是判断句,而判断句基本形式为:句中用“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以《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就是这种用法。
《西门豹治邺》中“其巫,老女子也”,译为“其巫,老女子也”。
《左传·哀公八年》中“夫鲁,齐晋之唇”译为“鲁国是齐晋两国的门户”。
“是”在中古之后就表示判断,此后不再使用语气词“也”作为判断句的标志,《世说新语·雅量》中“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即为如此。
在英语得语法当中,通过判断词“be”(am、is、are\was、were)表示判断句。对于相同的人或事物,例如“She is Mary.”(她就是玛丽);代表人或事物的某一特性,或者归属某一类别,比如“They are young and clever。”(他们都很年轻和聪明);The horses are wild.(这些马是群野马)。
四、翻译:对于文言文和英语阅读考察的内容来说,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将文中句子正确翻译过来,也就是对提供的语句,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进行准确翻译,注意语句通顺合理。尤其要注意,复习备考时必须以“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为基本原则。
为了将文中各句子的含义弄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对文言和英语词语的基本含义和使用方法进行准确理解,将实词在整篇文章和具体语境下的含义弄懂,分析和现代汉语句式的异同。
2.对复句和分局的语意进行分析,了解其关系。
3.找出主旨句,把握关键语句的大意,不仅要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还必须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
4.对对比分析句子必须重视,把握好上句和下句之间的联系,对句和句的不同进行分析。
如上所述,经过对比文言文和英语可见,就语法和问题而言,英语和文言文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二者的共性,通过对比发现差异,并同时达到教与学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两门课程都是语言学习,可以借助二者的异同点进行互补,通过比较把同时把两门课程学好。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