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2016-11-19沈勇辉
沈勇辉
新课程在我省的实施已经进入第十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行为上注入新的内容,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变成谬误。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本质特征,偏要区别于传统,便在形式上玩新花样,华而不实的教风和学风反而得到一定的追捧,这对新课程是一种误解和背叛,也跟闽派语文的精髓“求实、去蔽、创新、兼容”格格不入!许多专家学者对华而不实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讨伐,希望能够扭转局面。返璞归真,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我以为,可以借鉴钱梦龙提出的“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下面,我想举一些具体事例,阐释一下“闽派语文”宗旨与钱梦龙教学思想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孙绍振教授举例说,有位教师讲《木兰诗》,首先放映《花木兰》动画片,接下来学生齐声朗读,再是分角色朗读,展开平等对话隆重登场了:
师:“花木兰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英雄。”
师:“表现在哪个方面呢?”
生:“英勇善战。”
老师又问了,花木兰回家后家里反应如何?学生说,爸爸妈妈迎接;某某同学你做个样子,爸爸妈妈是怎么迎接的?学生做搀扶状。又问,弟弟怎么样?“磨刀霍霍向猪羊”,某同学就做磨刀的样子。接下来又有人表演“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的情景……
就在这嘻嘻哈哈中,文本中的花木兰消失了。这种课,严重一点说,是对语文的亵渎。语文教学的“求实”精神要求探求实质、追求实效、诉求实验,一定要去除包裹着“创新”外衣的哗众取宠。按“闽派语文”和钱梦龙教学思想,大而化之的脱离语文特点的“人文性”,不管是陈词滥调还是喧宾夺主的花架子、多媒体技术等,一经发现有脱离文本和写作的倾向,就自觉进行自我清理、自我反思、自我“去蔽”。现在很多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忘记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必须在“教”的主体的引导下,更要贯彻“文本”“知识”“能力”的主体!),钱梦龙的教学艺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讲究的是科学的引导。钱梦龙认为: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之、引导之;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充分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的艺术”,不能“乱导”!
信息技术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但在运用过程中一定要适当。本来我以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课程不知道要多么讲究新意,其实不一定,很多教学专家谆谆告诫,教学要返璞归真。那么,语文教学的“璞”和“真”究竟是什么呢?华师大巢宗祺教授和福州三中陈日亮老师不约而同要求重视读书作文。巢教授在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甚至花了两节课讲读书的重要性、品味、方法;陈老师提出把语文课改为“读书课”。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呼吁语文教师拿起粉笔、回归课本、读出声来、慎用PPT、放下电脑、注重实践,这些建议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反思。
关于读书和作文,钱梦龙在《教师的价值——为语文教学招魂》中有两段阐述——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与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我想一个语文老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
语文教学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目标,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接触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与作文(包括听和说),语文是完全可以教好的,决不会“越教越不会教”。
可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做文不仅是语文教学本身之必需,也是为语文教学之“招魂”的实践体现。
闽派语文提出“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宗旨,按照王立根老师的解释:求实,就是重实际效果,一切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上。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法”就是强调要实实在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钱梦龙的教学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完善中。在“求实”的基础还要“创新”,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才有活力。钱氏“语文导读法”,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坚持“闽派语文”独特旗帜的同时,对于不同学术流派的观念和做法,实行自由发展,相互渗透,兼容并包的原则,为创造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级教研部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立项号15303277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诏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