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朱自清的“诵读”观
2016-11-19何燕
何燕
朱自清先生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没有专门学习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他的关于教育的理论观点都是来自于亲身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同时代教育家著作的思考与借鉴。在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类著作中,可以看见他对于语文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如: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有他自成一体的系统。其中,就如何培养鉴赏的能力一方面,朱自清先生提倡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诵读、体会,“揣摩”作者心意,“然后才发现其中奥蕴”,并指出诵读不仅能使文章鉴赏能力提高,也是从读到写的毕竟之路。
一、读、诵、吟、说
朱自清先生一贯治学严谨,在讲解如何诵读教学之前,对关涉“读”的几个名词做了辨析。
1.“读”与“诵”
在《论朗读》一文中,他首先辨别人们大多混淆的“朗读”与“诵读”。人们多将“朗读”称为“朗诵”,朱自清先生却指出“诵”本是“背通文辞的意思”,并且也有其特殊的适用腔调,诸如当时小学生读国语教科书的腔调。另外,朗诵更是一种艺术化的才能。它需要朗诵者背好文辞,再细心揣摩意思和说话的神气,用自己的腔调演绎出来,带有一些戏剧性。
“朗读”,有其特殊的作用,“读”是为理解,为把握文章“义蕴”。当下语文多使用白话,口头语与书面语总之都是语。朱自清先生指出文适宜诵,然而语还是读或说更自然。语文教学若只关注“诵”,记忆一些词句,忽略意义的理解,这是语文教学的损失。当时的国文教材还是文言白话掺杂,也有韵语的成分,即使学生学会了“诵”,也未必会使用这些语言来写来说。反而强制的记忆会损害学生健全的语感。
读的整体效果是追求郑重,追求平静。声音洪亮,字字清楚,语调不缓不迫。白话文是宜于读的,至于读文言,应用类的都应该用读。其方法,朱自清先生讲与读白话差不多。虽这文言之间也有口气,但并不突出。
2.“吟”与“说”
“吟”特别注重音节,所谓“声韵应叶,音节和谐”,因此多用于平仄相对、韵律相叶的古诗词、古文。吟哦之时,“行腔使调、抑扬顿挫,极尽婉转之能事。”“五四”之时,吟文曾一度被废弃,原因在于学者摇头摆尾,扬肩晃脑的丑态易受人讥笑。但朱自清先生是提倡恢复吟哦的,他在《论朗诵》一文中指出“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
现今的古诗文教学也应该提倡让学生吟哦,关键是很多学生不会吟,大概是如朱先生所说,畏惧“摇头摆尾”的丑态。所以教师喊学生起来吟诗、词,学生大抵作羞怯状,或急读而过。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到吟哦的重要性,以讲解代替吟哦的领悟。古诗文平仄婉转,抑扬顿挫之间的腔调,包含着作者的口气与情感,“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其次,教师未能摒弃偏见,放开心胸做好示范,再鼓励和引领学生吟哦。
“说”,在朱自清先生的《朗读法》中谓“以谈论说话之语调出之。”讲究口语化的语境,说起来才自然。“五四”时期,口语和书面语毕竟还有差距,因此一些白话诗文还带有文言以及欧化的语气,一时“说”起来还不太顺口,未免不带有“读”的腔调。接近口语的文章可以用“说”的方式。
“读”、“诵”、“吟”、“说”中,朱自清先生认为“读”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是最为重要的。
二、诵读与教学
“诵读”的着重点在于“读”,用平时说话的调子,照着书本念下去。诵读就是朗读,讲究字字清朗,抑扬顿挫。“朗诵”的重点在于“诵”,是一种适宜大众欣赏的艺术,而诵读却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领略意思,学会作文。“诵读”与“朗诵”是不带音乐性调子的,所以又与“吟”和“唱”有本质区别。语文教学中,最为适宜和重要的是“诵读”。
对于为何诵读以及如何诵读教学,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和《论诵读》几篇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诵读的原因
总结为何诵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在白话文的语言背景下,语文更适宜用“诵读”的方式学习。文言在写作中已被白话替代,至于在古文的学习中,多是以文为主,应用类文言必定是用“读”的方式。纯粹韵言的只有古诗词,没有“吟唱”的必要也无正确之法,机械地“背诵”韵语也不利于学生健全语感的形成。“诵读”是最为有用也是使用机会最多的方式。
②“诵读”有抽取意义、体会形象、感悟主旨之效。单纯记忆词句而忽略意义是教学的损失。朱自清先生引姚鼐在《尺牍·与陈硕士书》中的话:“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诵读”有“诵”、“吟”、“说”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古文、古诗词曲的教学中。
③“诵读”是从“说”到“写”的必要途径。学生写作,过多地依赖自我的“分歧的个别语言”而不顾及“统一的文字”。“他们不大用心诵读别人的文字,没有那‘统一的文字的意念,只让自己的语言支配着,所以就出了毛病。”要自如地运用统一的文字写作,必须多读各类各派大家之作,学习其文法文脉,获得“统一的文字”的调子。
2.诵读策略
关于如何诵读以及诵读教学,朱自清先生没有过多阐述,只是言简意赅地提及几个要点。结合当下的诵读教学的实际需要,这些要点有如下启示:
①把握要领。诵读的语气、语速应尽量向说话的语调接近。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赶不上说话的流畅,多少要比说话做作一些。”尽量用说话的语调来诵读,其实就是强调诵读要自然。
②需情态自然。“诵读”就是读,培养诵读技术,只字正腔圆,顿挫有致,声音清亮即可。日常诵读教学中,有些老师或许认为,要拖声顿字、声音昂扬跌宕,才能算是读出作者深刻的情感。然而“诵读”不是“吟哦”,不需要起承转合,极尽婉转之能事。不同的人对于语气的把握不同,若刻意加重声长与语调,听起来反而“做作”,有失自然。
③要多加练习。“诵读”要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是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可以看见“诵读”的好处,它对于培养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诵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多多练习及至形成一种学习的习惯。
④鼓励教师示范。朱自清先生提及:“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这里教师的范读是首要的。学生如果平时没有受过诵读的训练,就无法达到诵读的效果。这就见出教师范读的重要性:首先,降低学生心理抵触,鼓励学生随教师一起朗读。其次,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提醒学生句读停顿,教学生把握诵读要点。最后,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听老师诵读,自己再读,容易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