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性别解读与角色观照

2016-11-19章一新朱昌元

师道 2016年4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学生

章一新 朱昌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有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广为流传,我们都知道“望帝”为古代蜀国国君杜宇,他国亡身死,化而为鸟,于早春二月,号啼悲切,口中流血。五代时期还有一个蜀国君王叫孟昶,妃子中有个花蕊夫人,貌美如花,精通诗词,以才貌兼备而得专宠。后蜀为北宋所灭,赵匡胤垂涎花蕊夫人美貌,将其纳入宫中。她本与孟昶相处十分恩爱,孟昶暴病身亡,她心有牵念,就亲手画了孟昶的像,背着人,私自祭拜,不料被太祖撞见,只得谎称是张仙。妃嫔们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便都依样画像,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从禁中传出,民间妇女,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后人有人赋诗道: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望帝千里伤春心,夫人画像忆亡夫。我们在解读这些故事时,除却政治阴谋、权利争斗、宫廷演绎等,是否可以更多地观照性别角色,从对男女主人公的认知中,培养健全的性别意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向成年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认知能力不断拓展,而且性别角色也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语文教材作为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信息源,它富有涵育民族精神、塑造完美人格的使命,其中所展现的性别角色都有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的多元、教育的深化,每个学生都有实现和发展自我的需求,他们渴望向他人、向社会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以实现自我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而性别意识作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全角解读:村园门巷多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性别无非男女,角色大不相同。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之时,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两分法”一刀切:男性和女性。除了性别,这里面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家庭等不同领域,领域不同,角色各异。有帝王将相、游侠刺客、文人雅士、科学巨匠、革命导师、民权领袖、乡土野人,也有大家闺秀、知性女人、江湖歌姬、劳苦女佣等等。课文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单相思的青年;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将要出嫁的幸福姑娘;也有《雨巷》里在苦闷彷徨中与心中的女神丁香姑娘不期而遇又飘然远逝、寂寥而忧伤的文人。而《氓》展示的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郎的婚姻悲剧,婚前的“我”年轻貌美,热情单纯,看中了氓的忠厚老实,不嫌弃其家境贫寒,毅然嫁给了他。婚后的“我”操劳家务,日渐苍老,丈夫开始使用家暴,且感情不专一,最终无情地抛弃了“我”。我们也看到《陈情表》中慈爱的祖母,孝顺的孙子,“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浓情,感人至深。

在《离骚》中,屈原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群小的嫉妒和中伤,楚怀王贤愚不分,忠奸不辨,听信谗言,流放屈原。屈原高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苟且偷生。从人民的角色看,其爱国情怀,为人敬仰;但从臣子的角度看,“愚忠”思想,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不同人际关系、不同社会场景中,纵使同一个人,也会扮演不一样的角色。《雷雨》中的周朴园,在工人面前,他是见利忘义、心狠手辣的资本家;而在周冲、周萍面前,则完全是一副封建家长的做派,以命令的口吻,颐指气使;面对下人,老爷气十足;而当得知站在眼前的老妈子就是当年的恋人侍萍的时候,恐怕也不只是一个无情就可以概括得全的。相见不如怀念啊。

再如祥林嫂。祥林嫂勤劳能干,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她怎么也不明白,当她向人们诉说着儿子阿毛的不幸遭遇时,博得的不是同情,而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久听之后的厌烦。这个纯粹的女人天真地以为所有的角色都是平等的,人与人可以平等对话,其实不然。祥林嫂诉说自己的遭遇,角色是一个不幸的妻子和母亲,而在众人眼里,她身上有太多的不洁和不祥,所以她捐了门槛,也还是逃不了鬼魂的惩罚、精神的折磨,她一辈子生活在错位的角色之中。

所以,在文本解读之时,要从不同的社会领域,不同的角色身份出发,综合考量,认识才不会机械简单,思考才不至稚嫩浅薄。

平等对话:人面桃花相映红,共君一醉一陶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性别意识健全,而性别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集男女两性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双性化”的人,即男女平等,男性和女性在发挥各自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身性别的弱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进而建构平等的性别角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鼓励学生认可并悦纳属于自己的性别,尊重、学习并发展另一性别,形成“双性化”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真正实现不受性别束缚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目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性别平等。不能过度张扬男性的竞争、征服、占有、暴力和牺牲,也不应刻意局限女性的纯情、贤惠、温柔、哀怨和感性。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从现代女性的角度来分析,有明显的“双性化”人格倾向。王熙凤其实也是个贤妻良母,对丈夫和女儿都尽了自己的本分,但她具备了封建女性所欠缺的治家手腕,这一优点却恰恰成了缺点,“明里一把火,暗是一把刀”,贪婪俗气,强悍泼辣,机变逢迎。我们经常忽略了她的精明能干,这种认知和解读是片面而不平等的。同样,《孔雀东南飞》中,我们要肯定刘兰芝的勤劳善良、美丽聪明、知书达理,也要认识到她的从一而终的封建贞洁观和意气用事的缺陷。而焦仲卿忠于爱情,却优柔寡断,这不是一个优秀男人的品质。舒婷在《致橡树》中用女性独特的思维和方式,在诗中将平等的爱情诠释得淋漓尽致——爱情就是橡树和木棉一样有独立人格、比肩而立、互予互助的结合。我们看到了象征女性的木棉的不软不柔不卑不亢的超脱品质,“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爱情不是一方做另一方的附属,而是双方平等、自由的情感和志趣的交融。同时,“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爱情并非是一方对另一方无保留的舍弃自我,而是相互给予,相互独立,相互平等。

深度透析:轻拢慢捻抹复挑,别有天地非人间

分析角色,解读文本,要细要深,无论是文本中的细微之处——哪怕是一字一词一标点,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细小之事——哪怕是一言一笑一叹息,都要牢牢把握,绝不放过。这样,才能真正切之肌理,入之骨髓,“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琵琶行》里的琵琶女才貌双全:“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年老色衰后嫁于商人,商人外出经商,她常年孤苦。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传统女性价值观对琵琶女的影响,“士农工商”,她嫁的是最被社会所轻视的商人阶层,她早已根深蒂固地认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只能在泪水中淹没自己的价值,在悲叹中度过自己的余生。但是,我们排除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干扰,细想一下,一个不被社会认可,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而常年在外奔波劳累、风餐露宿的男子,怎么可以用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棒打死呢?

《烛之武退秦师》更多的是男性社会领域的角色关系。“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字是转折连词,从这个字出发,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背后的角色心理。郑伯说这段话的前提是烛之武发牢骚式的推辞,作为国君,向臣子认错很不容易。一个“然”字说明郑伯的话重心在“然”之后,而在这种状况下说“子亦有不利焉”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这真是如教参上所说“以国家利益为重”吗?从逻辑角度分析,好像个人的利益更符合实际;且聪明如烛之武之流不会听不出郑伯的言外之意:这个不利,不一定是外来侵略者带来的,更可能是我的顶头上司施加的,甚至把它理解成对自己的威胁都并不过分。其实,无论是郑伯,还是烛之武,甚至佚之狐,他们更多的还是考虑各自的身份和利益。从这点出发,之后烛之武去见秦伯所说的话还是紧紧围绕着利益展开,只要能说退秦师,他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也不管将来如何,甚至背后损人两面三刀的招数都用上了。而秦伯被说服也是出于利益考虑,一如决定来打郑国。所以烛之武说退秦师只是一时,不可能永远,后来郑国招致更多的敌人,最后被灭掉就是明证。可以说所有的人物都是“利”字当先,“益”字当头,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人情冷暖,可窥一斑。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能以“利”为切入点,了解“士”存在的更广阔的文化内涵,跳出历史,进而从角色和人性的层面来观照人物和社会,当又能激起学生怎样的思考?

读《项羽之死》,我们往往被他的行为感动,尤其是那首荡气回肠的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们不否认,项羽这一文学形象是完美的,他的人生经历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但他展示给后人的仅用 “英雄”或“悲剧英雄” 这样一个简单的词语就可以涵盖得了的么?当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到英雄、美人、悲剧上时,我们就像司马迁一样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项羽的悲剧当做一个人生悲剧来解读,“项羽之死”实际上是一堂很耐人深思的“人生之课”。在项羽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没有很好地给自己角色定位,他在霸王、朋友、领导和情人等不同的角色上,始终游离不定,乃至造成角色错位。教师要在此时启发学生因此而对人生价值去重新思考,让他们对所谓的“英雄”的定义去重新理解,让他们进而对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去重新审视。解读性别角色,少不了对这些深度透析。

时代考量:今古两相接,更上一层楼

《庄子》有云:“以道观之,特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阅读经典文本,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需要我们跳出文本,以现代精神加以观照和考量,这样才能更加多层次、全方位地解读性别角色所赋予的时代特质,培养学生健全的性别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现象。摒弃教材中性别角色存在的显性缺陷。如女性失声,男性霸权,男女二元对立,赞扬男性的社会贡献,而没有给予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专属的家庭劳动的价值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为守诺言,和焦仲卿双双殉情,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刘兰芝为了自己的尊严和爱情,别无选择。但殉情不应该是现代社会的选择。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殉情绝不是实现爱情的一条途径,生命如此宝贵,我们有责任活着,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为了实现社会理想,我们应该学会坚强。“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作,写续笔,写评论,让时代精神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教学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关注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性别解读与角色观照而求得精神成长,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是语文老师一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第五中学;浙江金华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复杂理论视角下性别角色与外语成绩的关系
学生写话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特征:自我参照实验范式的检验
特意和故意
《天香》中的性别角色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