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成长
2016-11-19邢艺馨
邢艺馨
摘 要:教师合作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信息共享,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达成合作,又需要具备共同愿景、互惠互利等条件。本文将从合作的理论价值、现状分析、达成条件来探讨实现教师合作的有效途径,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专业成长;合作;民主平等;和而不同
一、什么是合作
关于合作的概念,《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达成某一特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够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使“一加一能够大于二”。
二、合作的价值
(1)合作是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和专业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更是一名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寻求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互动的结果。这为教师间的相互帮助和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之间在家庭背景、求学历程、认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间的交流和对话,也可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效果,进而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使原有经验更加完善。因此,教师通过团队合作寻求同事间的合作与互动,时常从他人那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途径。
(2)合作是促进教研信息共享的推手。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同伴的帮助下,与大家一起协商取得认同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协商,教师之间就需要有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同时,这样的对话环境也是教师之间实现相互学习的前提条件。
(3)合作是提高教师反思意识的动力。教研结果显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前提。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对自己所学的理论和持有的信念、经验及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审察与分析,进而才能超越理论局限和观念偏颇,冲破经验权威的束缚,使理论与经验在碰撞与互动中不断升华,成长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和不断发展的教师。在教研合作中,教师不仅需要进行个体反思,更需要进行合作反思,要学会批判教育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经验和实践进行批判和反思,剔除偏见、局限和蔽障,探寻进而掌握教学的本质和方法。
三、合作的条件
(1)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是合作的首要条件,当团体共同面对一个艰巨的任务时,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会迫使个体形成合作团体。
(2)共同遵守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离开规则,则犹如一盘散沙,不仅会影响合作者的合作兴趣和积极性,更会从根本上瓦解合作团体。
(3)可分解性的任务。如果多人分工合作所达到的效果与一人包揽相同,那无疑合作是失败的。所谓可分解的任务,并不是把任务整体分为均等的若干部分再分摊给合作者,而是能够根据合作者的各有所长,将任务分解,让每个合作者都能尽其所能地发挥所长,使合作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能够达到互惠互利。达成利益共同体是促使人们合作去完成某件事情的动力之一,互惠互利同样是教师间选择合作的催化剂。如果不能互惠互利,达成合作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四、合作的有效途径
(1)激活合作意识。基于上述对合作前提的分析,我们知道合作的共同愿景是达成合作的必要前提。要激活教师的合作意识,必须促成教师对合作的良好期待和乐观精神。同时正确引导教师对合作的认识,通过理解、接纳、认同、创新的一个内化过程,适合做这一形式,真正能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充分发挥作用。
(2)营造合作环境。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构建的合作平台,是必须以民主和平等作为其精神构架的。合作必须营造民主的氛围、平等的对话机会,关注组中每一位老师,才能在和谐之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民主和平等的精神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安全感,栖息在这样一种具有安全感的土壤之中,使每一位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
(3)健全合作体制。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教师自发形成的,学校必须在管理、组织方面正确引导。不断增强教师的合作意思,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合作的规范,并逐步从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走向自下而上的、自觉自律的管理机制,以保证教师间的合作能够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家全.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支柱[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225—226.
[2]李广平.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5,(3):5—9.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