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美术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2016-11-19黄艳芬
黄艳芬
摘 要: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立足于自己的起点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生活气息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创造、实践探索的情境,这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境;兴趣
情境教学即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声音、实物场景、氛围等全方位地感受到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创造适合孩子的教学境况呢?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必须围绕“文化气息、生活气息、想象创造、实践探索”四个核心主题,巧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也被称为是一种心灵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学习。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们对价值观、世界观、情感、态度的差异。
人类社会广泛的文化情境丰富而多彩,它存在于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在社会生活、学习、交流中的独特贡献,同时,我们应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如我在教学《悠悠老街》一课时,在课前我先让学生通过画报、网络等资源调查家乡有哪些古街老巷,这些古老建筑群有什么结构特征,有什么艺术风格、历史背景、独特的地域特点等信息,有条件的可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三坊七巷”“上下杭”“仓山老街”等极具福州特色的老街区进行实地参观、写生、摄影;然后,回到课堂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家乡老街的知识用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而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学生自由分组协作画一幅画,设计制作成一张小报,或用超轻黏土塑造等各种方法进行创作。
这次教学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美术技能练习,还使学生对老街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用美的角度去欣赏、了解、感受、体会福州老街赋予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
新《美术课程纲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其目标之一就是要为学习对象营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年龄、生活发展的学习情境氛围——即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具有生命力的理想化的美术课堂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在学习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并为生活加枝添叶,学习才会变得有趣。
如在教学美术课《绿化家园》一课时,我利用少先队“植树节”、春季踏青等活动机会,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细心观察树的结构、组成,以及树干、树枝的颜色,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自然、与生活的距离,并体会自己为绿化祖国所做的成绩,增进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然后,再把内心的感受用剪纸造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的作品非常生动:有的是伞形、几何形、群聚形,有的设计成辫子形、动物形、花瓶形……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组纸质社区模型,用所学的知识去美化生活。孩子们在感知树的造型美感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创设具有想象空间的情境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利用音乐设境激发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每个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教师预设的课堂情境,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地》一课,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各种鸟类的图片,然后通过播放一群鸟儿、两只鸟儿、一只鸟儿的各种叫声,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思考:“这些鸟儿在说什么?”学生回答:“一群鸟儿在歌唱它们美丽的家园。”“一群鸟儿在谴责有些人把树砍了。”“两只鸟儿在说:我们的家怎么不见了?”“一只鸟儿在哭,因为它很孤独。”……小朋友们的回答都既精彩又朴实。接着,我又问:“你们可以把鸟儿说的话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吗?”
正因为学生在前面的交谈中脑海里已出现了许多画面,有了基础,学生的回答才很有信心。这堂课教师不需要说得太多,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在鸟儿的鸣叫声中大胆地去思考、想象、创作。
四、创设敢于创新的探索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被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加强合作意识,重视群体的智慧并利用它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如我在教学《材料妙用》一课中,我让学生收集了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废弃的物品,如各类纸盒、易拉罐、旧手套、包装纸、毛线、扣子、铅笔头、纸杯等,自行分组协作,把废旧物品堆在桌面上,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废弃物品的美感与质感,剖析不同材质的物品给人在视觉、心理上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从创设良好的情境入手,进一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盒类材料、线类材料、纸料、布料等不同材料在造型上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丰富信息。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运用材料进行造型设计“变废为宝”:“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都被视为废弃物而被抛弃,造成资源浪费,这堂课我们来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用你们的智慧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废品变成有用的东西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可以用易拉罐做桌椅、花篮、小狗、储钱罐;有的说可以用手套、毛线做“拇指姑娘”,用纸盒组合成舞台、家园;用蛋壳做手工拼贴、蛋壳画、脸谱……之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用废弃物制作的工艺品并让学生讨论其优点与不足;接着,我继续提问:“你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呢?”我这样一问,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使他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舞台——举办一个小型工艺品展示会。当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内心涌动出很强的成就感,而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维持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巨大精神力量。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索、发明、创造新事物,还增强了环保利废意识,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
实践证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兴趣在学习中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伟业,舒立红.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