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016-11-19朱日生
朱日生
摘 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人们遭遇了各种精神方面的困境,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中个人心理素质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关键时期,其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在这一时期逐渐确立。本文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角度出发,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近年来,在社会新闻中频频看到中小学生实施校园暴力、侵害与敲诈同学的新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案例不断涌现,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全面提升素质教育
小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而进行,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交流,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就很难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道德与素质培养,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2.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家庭与学校的压力,随之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学习过程中受到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可能出现对抗情绪,与家长的沟通可能存在“代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因环境影响可能出现障碍,如果缺乏良好的排解与减压可能使得情绪调控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针对以上种种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教育者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不端正的学习动机进行及时矫正,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实现思想品德的学科价值
一直以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作为小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小学生成人、成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初期,思维跳跃、情感敏锐、心理变化丰富,但对社会的认知又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生活学习中可能面临许多难解的困惑,无法得到排解,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与探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德育功能,通过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结合,为国家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应清楚了解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目标设计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单一方式,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进行关注。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关注教学过程及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要求学生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身边事物,感受生活环境,得到各种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思想的认识,使得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得以提升。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心理健康教学资源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找到心理健康渗透的入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情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心理素质。
(1)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不屈的中国人》一课中,对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曾经的宏大规模、杰出工艺进行探讨,今时今日,园中建筑都已被毁灭,只留下断壁残垣供人凭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的放映及教材资源的延伸使学生体会到爱国的神圣情感,树立保卫国家权益与领土的决心。通过生动的讲课与资源利用,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加深理解,提升兴趣。
(2)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学习,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更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3)培养坚强品质。小学生具有喜欢模仿的特性,通过教材资源的利用,运用心理学中的模仿学习,实现学生坚强品质的培养。例如,在《伟大的先人》教学中用岳飞的精忠报国、屈原的投江明志、勾践的卧薪尝胆、项羽的破釜沉舟告诉学生:在挫折面前要保持坚强的态度。
(4)促进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帮助学生形成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精神的基础。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可以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用,使学生正确意识到如何与他人相处,渗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机会
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渗透的有效性。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首先要注意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性,不应是生搬硬套,而要顺其自然地进行。其次,在渗透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度,例如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心理健康渗透不应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关注渗透时间度的同时,也要关注渗透的梯度,考虑小学生接受的能力,并且根据效果进行适度的调节。最后,要关注渗透的灵活性。既可以学生为中心,也可以活动为中心,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有效的渗透策略。
4.提升教师素质,帮助学生提升适应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耐心、激情、理智都能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染,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自身拥有乐观、向上的个性,有不屈的意志以及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对自身的不足积极克服,发挥“良师益友”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强化小学生的意志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和谐家庭与学校环境建设,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总而言之,国家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有效性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身心健康的有为青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康.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之我见[J].中文信息,2014,(6).
[2] 赖华香.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