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急救护理对策

2016-11-19陈桂青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急救护理低血糖糖尿病

陈桂青

[摘要]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急救护理对策进行探析。方法 临床治疗选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低血糖发生的原因以及急救护理措施。 结果 糖尿病患者受到低血糖的影响,机体中枢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存在多样化临床症状,80例研究对象,16例患者未见临床症状,占20%;46例患者有出汗、乏力、心悸、手抖、饥饿感等症状,占57.5%;5例患者有烦躁不安、言语错乱、反应迟钝等症状,占6.25%;8例患者存在昏迷、嗜睡等症状,占10%;5例患者存在偏瘫、抽搐等症状,占6.25%。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50例,为62.5%,口服药物治疗患者14例,为17.5,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患者16例,为20%,血糖平均值分别是(2.3±0.5)mmol/L、(2.1±0.5)mmol/L、(2.4±0.5)mmol/L。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集中发病于夜间2:00~6:00,年龄超过60岁的糖尿病群体低血糖发生率较高,是57.5%。 结论 糖尿病患者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原因;急救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2(b)-0174-03

糖尿病[1]属于我国临床治疗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文献资料[2]指出:我国成年群体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在9.7%左右。低血糖[3]属于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多发的一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而增加,会造成患者脑功能不全,病情严重或者是长时间低血糖会导致患者脑死亡[4],因此需积极治疗低血糖,并重视糖尿病预防,以做到早发现与早治疗。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不具备典型性,那么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话,会导致患者休克,引发脑梗塞、心梗以及心绞痛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研究随机抽选该院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治疗的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统计分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急救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该院诊治的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均满足WHO中编制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两种或者是以上条件:①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②血浆葡萄糖超过11.1 mmol/L;③75 g葡萄糖耐量2 h超过11.1 mmol/L。低血糖标准是:血糖<3.9 mmol/L。其中男患者44例,女患者36例,患者年龄最高是79岁,最低是25岁,平均是(57.4±7.6)岁,病程为2个月~20年,平均是(7.6±2.4)年。80例患者均存在体重下降、多食、多饮、多尿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回顾分析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专业知识水平、疾病认知度以及低血糖发病时间等。

1.3 统计方法

利用软件版本为SPSS13.0的处理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资料,数据频数分布使用(x±s)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低血糖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异常,临床症状多样化,该探究过程中的80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中,16例患者未出现症状,46例患者存在出汗、乏力、心悸、手抖、饥饿感等症状;5例患者存在烦躁不安、言语错乱、反应迟钝等症状;8例患者存在昏迷、嗜睡等症状,5例患者存在偏瘫、抽搐等症状。

2.2 治疗方案

80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中,5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占62.5%,血糖平均值是(2.3±0.5)mmol/L;14例患者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占17.5%,血糖平均值是(2.1±0.5)mmol/L;16例患者口服药物与胰岛素治疗联合治疗,占20%,血糖平均值是(2.4±0.5)mmol/L。

2.3 低血糖发生时间

80例糖尿病出现低血糖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时间段中,以夜间2:00~6:00时段的发生率最高,占56.25%,详见表1。

2.4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认知度与年龄段发生率的统计分析

80例糖尿病出现低血糖患者中,20例患者未有低血糖概念,且认为血糖值越低表明身体状况越好;14例患者随身携带糖等物品,以及时处理低血糖;45例患者意识中存在低血糖概念,但没有掌握处理措施;1例患者在知道低血糖发病原因的同时,掌握处理措施。80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的低血糖发生年龄段见表2。

2.5 低血糖发病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病原因以药物性低血糖为主,该研究中的80例患者中,32例患者是因为药物使用不合理引发的,其中主要是用药过量,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较少,导致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少数老年患者自行增加用药剂量,以多进食;部分患者自行增加口服药物的用药剂量,以避免胰岛素治疗等。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也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率,详见表3。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低血糖意识。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注意用药反应,一旦出现心悸、饥饿、烦躁、出汗以及头晕等临床表现时,需及时进食[5]。同时护理人员需详细见药物剂量、种类、发病高峰时间等信息讲解给患者,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3.2 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医嘱的重视度,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磺脲类药物最理想的服药时间是餐前30 min,而双胍类药物在进餐时或者是餐后服用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磺脲类药物时需谨慎,避免使用优降糖[6],以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若是患者身体不适、运动量或者是饮食量发生变化,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禁止擅自增加或者是减少用药剂量。

3.3 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膳食结构。医务人员以患者运动量、病情与体重指数等为基础制定饮食方案,促使患者意识到控制饮食重要性,严禁烟酒,以保证患者血糖的稳定性。糖尿病患者可通过睡前加餐[7]的方式降低夜间或者是清晨的低血糖发生率。

3.4 运动指导

医务人员以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等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在在运动前,需排除损伤、并发症以及潜在疾病等的存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推荐患者进行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在餐后1~2 h、空腹等状态下运动,且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 min之间,最少5次/周[8],避免运动时间过长或者是剧烈运动。在选择胰岛素注射部位时,应尽量避免运动剧烈部位,以保证快速吸收胰岛素。活动量较大的患者需加餐。

3.5 生活指导

要求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日常饮食、用药、运动以及血糖检测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并严格按照饮食方案、用药方案以及运动方案等桂法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运动习惯。同时患者需随身备有饼干、糖果等食物,以用于低血糖发生时的急救。患者随身需携带救助卡片[9],并对主治医生电话、家属联系电话、病情、姓名等信息注明,以及时开展救治。

此次探究中,笔者在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基础上实施探究实验,糖尿病患者受到低血糖的影响,临床表现多样化。胰岛素治疗患者、年龄较大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低血糖集中发病于夜间2:00~6:00。与戚晓栋[10]等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较为多样化,糖尿病患者需做好自我管理,严格遵照医嘱,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以避免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美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851-852.

[2] 宫海林.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1):188-189.

[3] 马虹颖.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3):996-997,1005.

[4] 张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与防治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下旬),2013(7):25-26.

[5] 胡萍,施崇琼,李苏,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4):470-471.

[6] 张朝霞.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924.

[7] 莫贤伦,张锋.100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内科,2015,10(3):422-423,426.

[8] 唐小飞,赵锡丽.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9):838-840.

[9] 张丽.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及防护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9):47-48.

[10] 戚晓栋,李蓓.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低血糖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4):62-64,73.

(收稿日期:2015-11-26)

猜你喜欢

急救护理低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研究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