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11-19殷瑾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模式初中数学

殷瑾

[摘 要] 数学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组分往往容易被师生所忽视,那就是“活动课”,缺失了活动课的初中数学学习犹如一潭死水,天天重复着刷题、做题的单调劳动.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数学学习的气氛,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态度,满足学生数学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数学活动课;模式;初中数学;数学认知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凭借一支粉笔、一本书、几张嘴将课堂45分钟安排得满满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整个课堂学习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但是学生除了学到了数学知识外,还学到了什么呢?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对再过20年成为社会建设者的学生又有怎么样的启发呢?显然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是无法培养将来社会建设的主人的,因为缺乏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笔者倡导我们当前的学校开设数学活动课. 本文就结合数学活动课、数学活动课的特点和教学模式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几个特点

从教学实践的成果来看,活动课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1. 充分的自主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学习行为依赖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当然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两者相得益彰. 教师的教学行为着重于选择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和活动的课题,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而整个学习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全部由学生亲身实践与体验.

2. 小组活动、合作学习

南通市提出了“十二字”教育方针,其中合作学习是核心,初中数学活动课完全符合“十二字”教育方针的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 具体操作上建立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单位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究活动中去,在实践中观察数学现象,发现数学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这一系列活动和实践中,实现数学认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素养与情感的多重提升.

3. 具有开放性和自由度

开放性和自由度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又一大特征. 其开放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选材即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在选材上视角要宽广,只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规律,与数、形有关系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均可以选为活动和学习的素材.

(2)不仅仅是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对于教学的形式和活动方式也具有自由度和开放性.

(3)在学习结果上注重分层评价,不要求学习结果的统一与一致,完全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能够发展到其能够发展的最大高度.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具

体流程

有序的教学才能催生出数学活动课教学的高效,那么,我们的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又具有怎样的流程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如下5个部分:

1. 环节1:课前准备活动

有备则无患!对于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亦是如此,课前的准备主要集中在师生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的准备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教师的课前准备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方向才会明确、正确.具体而言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准备内容:课前选择有利于学生活动、合作学习的内容;(2)准备材料:为了促进学生认知的有序发展,课堂要呈现哪些直观的事物和实验给学生看;为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需要选择怎样的例题供学生思考与解决;(3)设计学教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没有统一的学教案格式和要求,但是学教案设计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教师设计学教案的过程是对课堂活动进行预设和确立教学目的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具目标指向性.

当然,课前准备也可以是师生一起完成,比如准备材料,在“讲解轴对称图形”前,就可以让学生准备相应的模具,让学生对这些模具的共同点进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确定模具自身的对称轴,使抽象化的知识变成实体化,确保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被激发.

2. 环节2:创设活动情境

学习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下完成的活动,那么,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上,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布置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问题或活动情景;(2)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置问题或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活动中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例如,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如图1,要在街道的一侧修建一家超市,为A区和B区的居民提供便捷的购物服务,那么超市要建在什么位置最为合适?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轴对称图形,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解决,使其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几何变换思想,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了创设有效的问题和活动情境,笔者认为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使其有亲切感和学习价值感,继而能够透过生活现象的表面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要知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而是要通过思考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使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所遇见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从事情本质上进行思考,适当地变化思考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 环节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在教师问题和情境的引导下先自主思考与探究,然后就自主探究的结果拿到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与交流,实现问题理解的全面化和准确化.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乘方”的知识时,这个内容如何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呢?首先情境的创设是借助于“在棋盘上放米粒”这一小故事,这个故事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并不稀奇,素材有趣但内涵丰富. 传统的做法是直接引入本节的概念,笔者认为在引入这个故事后,可以稍微缓一缓,通过几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与本节课核心概念相关的内容之中.

问题1:你觉得这个国王聪明么?

问题2:第64格能放多少米?(这个问题如果跨度比较大,那么可以继续追问问题3)

问题3:每一格放的米如何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在有趣的情境下,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上述三个小问题,阶梯性的问题必然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的结果也未必相同. 学困生的认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未必完整,但是不要紧,因为在自主探究后,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促进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化.最后,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放到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归纳,如此一来本节的相关概念都跃然而至.

4. 环节4:反思结果,创新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环节的设计和活动的推进使得学生的脑袋会被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填充,但是这些内容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实现创新发展. 尤其是当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区时,引导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时,考虑到学生公式的运用常常会犯(a±b)2=a2±b2之类的错误,怎么办?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教学,在学习完了公式后,进一步提供教学情境(如图2和图3),要求学生对照这两幅图形解释和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学生通过进一步反思,通过数形结合深化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特点,开展活动课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反思学习等多层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端正的数学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起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

猜你喜欢

模式初中数学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