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物理课堂教学形式的思考

2016-11-19宋早分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能动性兴趣

宋早分

[摘 要] 在如今的高考政策下,学生要全面发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或擅长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物理也面临着被选择的命运,那么如何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延续课堂生命力,最终成为学生喜欢的科目或成为学生擅长的科目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兴趣,并注重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物理课堂成为有趣,并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场所。

[关键词] 教学形式 兴趣 能动性 以物说理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68

从人们的认识和物理的发展来看,物理是“事物的规律”,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就是不断地寻找、发现、总结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内部规律的过程。特别是生活中、科学发展中、大自然中的规律。

一、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物理教学来说,物理是“以物说理”的。在上新课的时候总会拿一些实验和个人制作的小实验或是身边的一些小物件来充实课堂。让学生从这些“物”或“物的运动”中总结规律,最终达到与课本里的“理”相一致的结果。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解释物体在不受阻力,或所受阻力影响相同的情况下分析物体的运动时用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牛顿管里放入硬币、羽毛、纸片、木块,在不抽气的情况下保持牛顿管竖立,突然倒置牛顿管,结果各个物体落到管底的时间各有差异,这个现象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所以没有人会感到奇怪。但是当用抽气机把牛顿管中的空气抽出后,再重复上面的实验,结果却有很神奇的差异——所有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到了牛顿管的底端。这个实验事实几乎把所有学生都给惊呆了,怎么会是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思考,他们都发现了是因为抽气的原因,那么抽出了空气,也就是减少了空气的影响。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没有空气影响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下落是一样快的。

如果在空气阻力影响接近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又会是怎样的呢?

实验二:一个直径大约2cm的小钢球,一张用完的草稿纸。老师拿出这两个物件,学生都很奇怪,接着问:“如果我把小钢球和这张草稿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那么哪个先落地?”学生的回答非常整齐:“肯定小球先落地”。根据他们的说法,验证了这个结论。然后就问:“小钢球先落地的原因是什么呢?”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因为小钢球比较重”。我就追问:“那么,如果我把草稿纸换成一个10kg的泡沫塑料板,那哪一个先落地呢?”根据生活经验,肯定还是小球先落地。突然,我把那张草稿纸很快地捏成了一个与小球大小差不多的纸团,用一只手同时拿着小球和纸团问学生:“如果现在再让它们从同一位置同时下落,结果会怎么样呢?”这时的讨论非常激烈,答案也是什么情况都有。我说:“理论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物体下落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手一松开,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地,这个结果让学生们惊呼。我马上趁热打铁,接着追问:“在空气阻力相同或不受阻力情况下,物体自由下落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学生被事实所折服,异口同声地说:“相同”。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物”和“物”的运动来揭示相关物理规律,既让学生很好地认识了物理规律,又很好地把握了对生活中实际看到的现象的抽象和总结。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物理,充分发挥了课堂的效能。

二、巧妙运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在《楞次定律》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楞次定律的理解,由于物理定律都是科学抽象的,是用哲学的语言呈现的,内容简练,理解难度却很大。楞次定律的内容是: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句话学生不知所云。首先应该从实验得出这个结论,这样已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这个定律理解的难度。再从字面去解释:就是感应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那么,首先我们要确定闭合回路中原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其次要判断原磁场磁通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小的。如果是增大的,感应磁场就应该是阻碍它的增大,怎样才能阻碍增大呢?那就是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这样就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如果是减小的呢?那么,感应磁场就应该是阻碍它的减小,又怎么样才能阻碍减小呢?结论是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用四个字来总结就是“增反减同”,这也是很多资料里所给的结论。想一想这个结论,与我们中国所遵从的“中庸之道”不是很一致吗?我们都在找一种平衡,一种在大自然规律下的平衡,其实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治病论理也是如此。再比如: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危害,比如,污染、能源枯竭、战争等等。凡是都有两面性,在“减”的时候,总会有阻碍减少的因素,在“增”的时候也会有阻碍增加的因素。我们是在单纯学习物理吗?我们在学习怎么对待自然,怎么对待社会,怎么对待家庭,怎么对待朋友,怎么对待自己。

对于楞次定律,从力学角度理解,很多资料上也都总结了“来拒去留”。为了帮助学生记住这个推论,本人以中国人的心态来举个例子:假如,你家突然来了个远房亲戚,而且他是你的 家人很多年都没有联系过的亲戚,对于你来说,完全不认识,而这样的一个人突然间出现在你的家里,而且还要住上几天,你的心理会有什么感触?“排斥”应该可以很好的解释你的心态,但他确实是你家的亲戚,由于中国人的好客之道,你又不能阻止他进到你的家里(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楞次定律的“阻碍”而不是“阻止”)。过了几天,人家要走了,作为亲戚的你,在人家走的时候,该如何说话啊,无外乎就是:再多住几天呗,以后常来啊”之类挽留和客气的话。这不就是“来拒去留”吗?再举个例子,从我们每个人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需要好朋友,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是不允许他人侵犯的,如果你的好朋友进了你的底线,你就会把她或他推出去,但在推出的同时,也势必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那你的好朋友也就会远离你。对于你来说,并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在你的心中又会有把你的好朋友留下来的意识。这不也就是“来拒去留”吗?而且这还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维系好与朋友的关系——不要轻易地去触碰好朋友的底线,也不要因为好朋友触碰了你的底线而去伤害对方。

三、学会处理物理问题,有助于学生处理人生问题

从解决物理题目入手,“以物说理”也是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拿到一个物理题目,审题很关键,而审题就是看这个题目所设置的物理情景,从物理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再把物理模型赋予物理规律,根据物理规律解决问题。以实际的“物”变成抽象的“物”,再由抽象的“物”去揭示其中的“理”。

物理重在规律的探寻,而规律的探寻可以是狭义的“物”,也可以是广义的“物”,就是说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探寻具体“物”的规律。学好物理后真正从事物理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利用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探索规律的人则是多数。比如,我们以后要从事某项工作或是制定某个计划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已经具备的条件,然后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制定具体的策略(方法),再预想要达到的目标(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物理解题的思路。而且任何条件都不能轻易放过,要仔细筛选,留下有用的条件。方法也要得当,摆在面前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找出最好的方法,要知道物理题做错了可以重新来过,而人生错过了再重来已经不可能了。

四、总结

物理的教学形式有很多,不能一言蔽之,也不能通过一两个例子就能完全概括。

总之,物理学习重在兴趣的培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形式,并能很好地利用物理来解决学习问题,甚至生活问题,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能动性兴趣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