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源保护问题初探

2016-11-19许建民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保护污染

许建民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区饮用水源污染因素的分析,指出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饮用水源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饮水源污染的原因并且提出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饮水源;保护;污染

长三角地区是由各种河流在进入大海之前,冲击而形成的冲击平原,其海拔相对较低,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其中陆地面积186802.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3937.2平方公里,地形包括山地、平原、以及海岛等;水系主要包括长江、钱塘江及淮河等。湖泊主要有太湖及太湖周边水域,其包括曹溪、挑湖、三九湖、黄浦江水系、高邮湖、白马湖、钱湖、阳澄湖、淀山湖以及昆承湖等等。总体来说,长江三角洲水系不仅有平原水系、海岛水系、湖泊水系,而且还有天然河道及人工河道。长江三角洲区域水系密集,体现了此区域的降水、径流与入海流量三者均衡。

随着工业化推进,水质近年来不断恶化,长三角饮用水是个大问题。水质恶化的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等。饮用水作为一类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条件,更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饮用水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饮用水源地重大污染事故频发,如长三角地区,2009 年江苏盐城水源酚类化合物污染事件;2012 年江苏镇江发生的水源水苯酚污染事件;靖江水污染事件等。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而保障饮用水安全关键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是确保饮用水安全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

一、饮水源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江三角区地区乡镇企业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工业污染源及工业废水排污口仍然存在。城镇生活污水配套治理设施建设滞后,大量城镇生活污水未能集中处理。农村养殖业、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用化肥农药等对水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农村生活污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保护水体,导致长江三角洲区域湖泊水体质量逐年下降。工厂倾倒有害性化学物质,居民生活用水到处排放以及农业农药侵入等,都加剧了长三角局部江河的污染。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江河基本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长三角局部区域海水富营养程度相当高,导致了长江口外海域、南通市东海域以及三门湾附近海域,出现了赤潮现象。历史上,赤潮累计发生次数最多且面积最广的是长江口外海域,面积可达数千公里。造成江河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无机氮、磷酸盐、活性氮和石油。近海岸区域沉积物总体质量较好,但局部江河贝类体内污染物仍然残留。80%的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已严重超标,并且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逐年增高,以及部分的江河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呈上升趋势。

2.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水源区内城镇用地增加,多年的开发和破坏,导致部分水源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源地植物覆盖率较低,大部分为滩涂地,除个别区域有一定的水生植物外,水陆交错带由于受垃圾污染或水土流失等影响,基本上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水生植物群落;水源地分布的农田和果林取代了原来的生态系统,致使水源地生态环境失去了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3.饮用水源管理混乱难以实施到位。长三角区域水系包括江河、湖泊及海域,水系相互贯通而形成一个整体水域,因此,无论是哪一个水域受到污染,其都可能会给整个水域的水质带来影响。而我们传统上的治理是“哪里有污染就治理哪里”的分部治理方法,如江河区域有污染就只治理江河区域,特别是太湖水域,其面积较大,而采取的“分而治之”方法,其污染治理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同时,我们只是针对点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对于面源及内源污染,我们却难以有效管理,另外,国家也未对不同的污染类型实施统一的管理及综合性地治理,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是,环保部门负责点源污染治理,水利部门负责内源污染治理,而面源污染治理却没有任何部门来负责,这也是导致水污染治理不彻底的原因之一。

4.对饮水源监测能力不足。长三角地区各环境监测站由于缺乏系统的监测,水源地水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难以识别和分析,不能有效地为水源地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服务。饮水源应急监测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检测站基本没有配置相应的应急监测装备,缺乏快速、连续的现场监测仪器,发生事故时只能采用常规方法加急处理,不能及时为事故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保护饮用水源的措施与方法

1.减少工业排污。当前大部分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应该说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决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耗大量资源,忽视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造成各类污染物大量排入附近河流、湖泊,水资源被大量消耗,水源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直接造成饮用水源水質的下降。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源使用量,保障水源地的水量供给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降低饮用水源污染的可能性,保障水质稳定,促进水源地的可持续利用。

2.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制订鼓励农民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的优惠政策,建立氮、磷、钾合理配制的施肥体系,改变偏施、重施氮肥的作法,提倡深层施肥和灌溉的科学方法,减少化肥流失。在使用农药上,拒绝使用国家禁止的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安全合理地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药。

3.加大保护水资源的执法力度。我国自1982年起开始征收超标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是控制水污染管理工作的一种经济手段。实际上不论其超标与否,所有的排污都应收相应的排污费,许多国家依靠自来水附加费法来征收排污费。例如:美国每吨自来水加收其水费的33%来做为排污费,而我国的排污费仅限于工业排污。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加上利益驱动,他们不愿意花大钱来购置环保设备,宁肯受罚。基于此,工业污费的标准要进一步的提高,做到“谁污染,谁出钱,集中治理”,加大执法力度。1983年我国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为我们保护水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环保经济只有制度化、法制化才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惟一出路。

4.转变管理方式。将单项治理转变为综合治理,即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明确水污染综合性治理的方向。将分部治理变为整体治理。以太湖为例,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其水环境,用气象卫星的复合比值合成图像和色调-饱和度-明度变换技术,将整个长三角区域主要水体的水质污染情况反应出来,我们很容易得到长三角区域水质污染情况,以便我们将来采取措施来处理水质污染。

5.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投资,全面提升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水平,构建不同级别的水质监测体系。通过完善设备、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提升源水质常规指标监测能力、形成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网络,为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系统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和完善突发性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各地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人员防护设施、通讯及交通工具,配备专门的应急监测设备。

参考文献:

[1] 开晓莉, 高良敏, 刘宁. 长江流域江苏段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安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14): 6432-6433.

[2]王丽红,王开章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得内涵、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5): 94~100.

[3]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J].北京:2000,(3).

[4] 郑丙辉,张远,付青.中国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对策[J].来源地:水工业市场, 2007, (10): 31~351.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保护污染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