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阅读能力

2016-11-18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成才 2016年9期
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导图

■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吴 刚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阅读能力

■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吴刚

在阅读教学中,图形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可以利用图形梳理文章脉络,让理解更具条理性,特别是有序绘制的“思维导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有机融合了“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如从朗读到默读、从概括到分层、从感知到思考等。可以说,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发展语文能力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例如,要找出图形中的,需要学生去准确地分层和概括:既有整体上的分层,又有词句上的概括,既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有细处的拿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要根据文本和,调动已有经验,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之后通过自我发现、合作交流、对比学习等方法不断修正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比死记硬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思维导图能协助学生更轻松地把握课文,克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材料多、知识点繁杂等困难,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

3.引导学习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把握”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形象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又能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整体格局和作者的整体思路。通过固定的绘图程序“关键词+连线+图形+颜色”,让学生在每一步绘画中,对应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从而在长期“整体把握”的训练下,逐步“熟能生巧”,让自己的习作既“谋篇布局”,又得“心”应“手”,最终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好作品。

4.提升课堂效率

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将文章的整体思路用自己的理解呈现在画纸上,这样,教师就可以快速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况,从而让指导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利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表现出文章的脉络,又可以展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熟读文章,寻找“思维节点”

《海的颜色》是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四处海洋颜色的描写说明富有变化的海,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对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进行验证,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层次清晰,作者思路明朗,非常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训练,提升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下面就以此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

(1)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学生通过认读课文排除生字词的障碍后,初步感知课文。其中需要进行对字词及朗读的检查,以便掌握学情。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朗读中感知、明晰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明确中心,为绘制“中心”做好准备。

(2)概括“中心”,绘制“框架”

通过交流,让学生概括大意,逐步浓缩成一个。一篇文章的中心,学生如果觉得不清楚,或者不明显,或者不能肯定的,可以用“?”(问号)或假定的中心代替。在有了中心后(包括“假定的中心”),再默读课文,找出围绕“中心节点”的其它主要节点。

例如:《海的颜色》课文开头,“海是什么颜色的?”提出这个问题,估计多数人会回答:蓝色的。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么?阅读课文可以知道:作者以“大海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为中心,那就将“海的颜色”概括为中心节点。作者围绕中心节点,描述四个地方的海来说明“海不一定是蓝色的”,据此可以将“渤海湾”“西沙群岛”“西西里岛”“摩纳哥”确定为围绕中心的四个思维节点。

学生通过默读,在默读中思考文章的主干,用表示出来。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默读思考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会在一次一次的概括中、感悟中,逐步增强这种能力。

2.理解课文,使用思维导线

(1)根据,理解“思路”

概括出思维节点,学生也就逐渐明晰课文的脉络。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阅读感受,结合文章内容,用带箭头的思维导线逐一连接节点。因为有箭头,学生会考虑到连接的箭头方向。初期,大部分的线会是“顺势”的,但是,长期的使用,会让学生想到“逆势”,甚至是“互势”的。例如《海的颜色》中,从中心节点“海的颜色”到节点“渤海湾”,就可以是顺势的箭头,但是会不会有学生想到“作者是用渤海湾海的颜色来说明海的颜色不一定是蓝色的呢?”那箭头是不是可以用“逆势”的呢?如果,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箭头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学习“争论”: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并通过寻找出关键语段加以证明,说服对方、证实自己。而这种学习争论不正是阅读理解所需要的吗?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更能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不仅在探究中一步一步地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而且也会在无形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品析细节,明晰“框架”

通过“概括节点+思维导线”的方法,可以获得思维导图的框架。

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如《海的颜色》第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颜色”和“感受”。而“颜色”这个节点可以延伸出“草绿色”“灰蒙蒙”“黄褐色”三个节点。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可以仔细品析“黄褐色”的四个形成原因。在这个细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分组读或播放视频、图片来加深感受,最后,让学生通过理解概括出四个节点“沙”“潮”“浪”“人”添加入“思维导线”,就完成了一条分支。继续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完善其它思维分支,“思维导图”的框架就形成了。

3.结合内容,合理添图上色

(1)体味细节,联系实际感受加工所学,培养个性阅读

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和喜好给每个节点加上合适的图形和颜色,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有利于他们进行交流和记忆。如渤海湾用黄褐色的“葫芦”(PPT出示渤海湾的地图形状;手绘葫芦);西沙群岛像个反写的“C”,通过阅读知道作者看到是“湛蓝色”的;西西里岛像个三角形,看到的海水是天蓝色的,游到深处是漆黑的,根据描述我们用天蓝色来画三角形的边,里面用黑色打上点;摩纳哥的形状大概是个斜放的长方形,比西西里岛的颜色要深些的蓝色。“颜色”用彩色调色盘,“感受”用红色心形,“草绿色”用黄色太阳,“灰蒙蒙”用灰色云朵,“黄褐色”用沙滩图,最小的节点就用黄色圆圈。

(2)把握部分和整体的关联

完成上面的步骤后,我们再来给导线添上颜色,一条思维分支上用同一种鲜艳的颜色。如“渤海湾”这条分支,我们可以用黄色,再给其它的添上鲜艳的颜色……

4.回顾整体,添加背景和心得

(1)复习巩固,回味中心

通过学生的复习巩固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空白处画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背景——蓝色的海水。

(2)交流收获,完善导图

绘出背景后,用简单的字词写上阅读收获或感受。《海的颜色》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实事求是的观察思考,发现“大多数人都说海是蓝色”的命题,是不准确的。我们可以写上“实事求是”(如上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原则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融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能力训练,这是它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一面,但,我们也注意到其中“画纸”“画笔”“颜色”“形状”这些绘制元素又是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分散注意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个性阅读

提倡个性阅读,导图不求统一。思维导图教学不是为了得到一张全班统一的彩色图片,而是借助“思维导线”的标注和节点“不同颜色形状”,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结合个人喜好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它营造的是一种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学习模式。

2.把握“语文”本质

思维导图模式的语文课堂,追根到底就是语文课,在把握课文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为根本。教师要采用“讲授”“启发”“演示”等教学指导方式,让学生在学完微课和自主探究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3.引导“精彩”生成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绘图给予引导,肯定学生导图中生成的精彩部分,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要做出精准和有个性的思维导图,需要长期训练,但只要我们坚持这种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廖林

猜你喜欢

绘制思维导图导图
Art on coffee cups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放学后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