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树常青——万玉霞《生命凝视》评鉴
2016-03-2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杨再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再隋
让生命之树常青——万玉霞《生命凝视》评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再隋
捧读书稿,难掩欣喜和激动之情;掩卷沉思,一幅幅画面浮现在脑际。
仅仅用“辛苦劳累”、“刻苦勤奋”甚至“拼命三郎”来评价武汉市常青树学校的校长万玉霞是不全面的。作为睿智的思想者,万玉霞思想敏锐,对新事物、新思想尤为敏感。她善于集思广益,善于博采众长。多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常青树”,造就了今日生机勃勃的常青树实验学校。
回眸2001年,张公堤畔,满目荒凉,几幢校舍,学生仅102人。时光荏苒,15年过去了,草创时期的常青一小,变成了如今涵盖4个校区、学生近4000人的九年一贯制常青树实验学校——一所颇有中国书院风格兼具国际范式的花园学校,一颗江城区域化教育最璀璨的明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5年的时间,常青树实验学校在武汉市科教兴市的战略格局中,以创新促发展,以教改创特色,成绩斐然,令人刮目相看。正是万玉霞的敬业精神,万玉霞的办学理念,催生了教育领域里的万玉霞奇迹。
办学伊始,万玉霞倡导践行“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她立足国情学情,扎根传统文化,融入东方智慧,拓展国际视野,吸纳新鲜思想,赋予“生命发展教育理念”以无限生机与活力。
万玉霞认为,“教育正向生命的本质回归”(1),“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形成一个立体的人。”她心目中的生命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关注生命,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力求“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同时也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页)
14世纪——17世纪,西方启蒙主义者为了追求个性的解放,开启对生命的关注。但真正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生命哲学”的则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1877-1911)。他认为“生命既是精神科学的基础,也是精神科学的对象。反过来说,精神科学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生命的途径。”狄尔泰感叹道:“理论和实践日益加剧的分离,产生了多少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张汝伦著《二十世纪德国哲学》人民出版社第26页)给哲学和教育牵线搭桥的哲人中,也有狄尔泰。他说:“一切真正哲学的成果和目标是广义的教育学,人的教化。”(见前书)。遗憾的是,当今中国教育科学,既缺乏教育哲学的深度支撑,又缺乏教育实践的厚度举托,有的至今还漂浮在水波不兴的静水上。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中把“生命理念”作为教改实验课题的学校不在少数,但把“生命理念”进行教育学式转化获得成功的并不多。
办教育要仰望星空,放飞梦想,也要脚踏实地,改革创新。万玉霞说:“教育不是热炒,而是细火煲汤。只有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教育的重心,才能领悟教育的真谛,办好理想的教育。”万玉霞深知,“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才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特有的办学价值取向,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她决心“锻造学生最留恋的课程,让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最好的回忆。”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总和,从强调课程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课程目标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常青树实验学校的课程结构反映了当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映照出来的是异彩纷呈的生命发展教育理念。
学校瞄准身心健康、中国人格、智慧生活、楚汉气度、国际视野五项课程目标,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样式加以解构和重组,建构了与人的生命发展相关的四个方面的课程,即“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与上述四个方面对应,学校开发了一些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前沿性的校本课程。
不仅如此,万玉霞还对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两大教育运动——“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特别关注。在该校“十三五规划”中,学校将拥有华中地区最具创意的3000平方米的“常青树创客梦工场”,意在“通过情景体验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强调头脑风暴,培养设计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及展示交流,培养动手能力及交流展示能力”。学校课程的建构和设想,反映了常青树实验学校海纳百川的胸怀,展现了中国气派和走向世界的气魄。这是常青树人的教育梦,自然也是伴随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梦想。
“生命发展教育”作为理念是抽象的,但在万玉霞心里,理念是可以具象化的。当你踏进常青树实验学校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书院式建筑设计,花园式的校园格局。每一堵文化墙,每一个文化走廊,都在跟你说话,或是读书警语,或是人生感悟,或是生活启迪,你仿佛进入了一个教育磁场。教室、楼梯、走道干干净净,每走一步,你都感到自己在被洗涤,灵魂在净化。我想,这就是教育生态文化的力量。生命是原点,发展是关键。生命不发展,还有生命吗?因此,需要营造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建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态文化。此时“新生态生命发展教育理念”破茧而出。用万玉霞的诗化语言表述:“让生命之树常青”“让生命焕发蓬勃的生命力”。为此,她倡导“尊重生命的生命对象观”“引导生命成长的生命发展观”和“提升生命的创价教育观”。并把“新生态生命发展教育”视为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多维教育场。
为把“新生态生命发展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常青树实验学校创建并实施了“主动教育”教学模式,即“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创新教学方式。以“教学程序”五板块(主动感知、主动发展、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主动拓展)而言,基本上反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般规律。
主动,即学生主体自主、自觉的活动——自然也是人的生命的活动。生命活动在于激发生命的活力。对师生而言,生命的活力主要是思想的活力,思想活力源于思想的解放。有了思想活力,方能激发生命的激情,激活生命的潜能,唤醒生命中的创造意识。
“主动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多年来,无论本校或外校教师,凡是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的,一般都取得了成效。教学模式反映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规范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运用“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在“模式”这面镜子里,同样可以照见教师独特的身影。“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又在不断地修正“模式”,甚至冲破“模式”,而产生多种新的“变式”。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过多年实践,“主动教育”模式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了“自能发展教育”模式。从“主动”到“自能”,究竟包含着什么“独特的内涵”呢?
万玉霞认为,“自”是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个性化。“能”包括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形成的功能、内在的动力和综合的智能。其核心理念就是“五自三能”。“五自”即:自由、自主、自信、自为、自省;“三能”即:潜能开发、能量释放、能力提升。其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三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三板块(自疑互议、自解互评、自构互拓);五步骤(疑、议、解、评、拓)简称为“三三五式”。
2016年6月7日,在“万玉霞名师工作室”的课堂教学展示会上,我观摩了由常青树实验学校教师王慧执教的一年级语文课《迷路的小鸭子》。王老师用微笑传递爱心,以爱心唤醒童心。课堂上始终弥满着温情暖意。在这样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和老师很快找到了心灵的约会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逐渐达成了心的默契,情的交融。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言语的闸门打开了,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的话不多,只是常常俯下身来,在行间巡视,跟孩子们指点、提醒。学生面对“问题生成单”,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释疑。在“识字方法小超市”里,学生以组为单位,熟练地运用“读音分类”“听音辨字”等识字方法。然后分组展示,交相互动,共享成果。在教师引导下,由字到词到词组,学生依序拓展,再放回课文中。由于学生亲历语言文字由低到高的变化,凭自己能力顺利地读懂了课文中的故事,人人喜形于色,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在“模式”中颇有创意的环节,还有“学路建议”。名为“建议”,意在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学生尝试把思路引上学路,循路而学。教师只是在思路拐点处拨正,在思路堵塞点疏通。使我惊讶的是,一年级学生竟有这样好的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有这样高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许,这正是“主动学习”向“自能学习”转化后带来的变化吧!自能必主动,主动未必自能。强调“自能”,把学生学习提升到“能”字上,是实践的创新,更是思想的飞跃。正符合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观点:“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正是为了将来用不着教。”(见《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5年来,我见证了万玉霞和她的团队在探索之路上苦苦求索的历程,见证了常青树实验学校“破茧化蝶”似的变化,见证了万玉霞们把中国品格和国际视野、楚汉气度融为一体,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教育领域中的万玉霞奇迹。
每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万玉霞既有着山东人(2)的率真和豪爽,也有着武汉人的聪慧和包容;既有着管理者的执着和坚定,也有着女性的温婉与柔情。万玉霞的生命观,既具深刻的理性,同时又具有特有的诗性。书名《生命凝视》含义深刻,蕴意丰富。在我看来,“生命凝视”的第一层意思,是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生命并非孤立的主体性,而是包括自我与世界共同关系的整体性,生命不是生物现象,而是人文现象。“生命凝视”的第二层意思,是对生命的美学审视。生命是诗意的、温情的、曼妙的,像鲜花一样美丽,像蓝天那样纯净。即使对“德育评价”这样严肃的主题,也赋予了诗情画意的质感。其中的“特色树评价”,是根据校园“节文化”和每月的主题,表扬在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例如仁爱之树为红色,强健之树为橙色,聪慧之树为蓝色,美雅之树为黄色,创造之树为紫色。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好品行。由于少年儿童对颜色、声音有特殊的敏感性,一旦这些代表不同品行的颜色映入他们的脑海,将会终身难忘,影响他们的一生。
万玉霞懂音律,爱诗歌,在该校“诗文作品集”《春之声》中,我读了她写的诗,摘抄如下:
我们在春天里出发带着浪漫,
去欣赏海波喃喃里,
托着白帆的景象。
我们在春天里出发带着浪漫,
去享受绿草茵茵中,
仰望星空的时光。
诗意跳跃,笔锋一转,由潇洒和浪漫变成了冷峻和坚定。
我们在春天里出发,
我们知道山高人为峰,
只有不畏艰辛的攀登者,
才配有此殊荣,
我们知道海阔凭鱼跃,
只有胸怀博大的实践者,
才敢驰骋海疆。
言为心声,诗为情发,这不正是理和情相互映衬、刚与柔交相辉映的万玉霞风格吗?
2006年,我听了万玉霞执教的语文课:《鸟的天堂》。课堂上,教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出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精彩。课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教师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课堂。在这里,预设的和生成的交互着,有限性与无限性同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着。课堂上,儿童作为灵与肉的统一体,始终在生成、成长、变化、发展,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取舍,在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抉择,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吐纳。在自主、自悟、自得中燃烧生命的激情”。课中,万玉霞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结合课文写下的抒情诗,使课堂上再次掀起了高潮。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课堂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也许是机缘巧合,如今,万玉霞构想的“常青树”,不正是巴金笔下的那株大榕树吗?那些在大榕树上活蹦乱跳的快乐的小鸟,不正是常青树实验学校的学生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明证。一切成功全在于责任和使命。2015年我转录了一位哲人的话,用短信发给万玉霞:“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使命”。万玉霞立即复信:“非常感谢教授的智慧分享,胜读十年书啊!”万玉霞在书中写道:“为什么自己要逼自己?因为责任。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一种急不可待的责任,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责任感”。语言朴实,掷地有声,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办学校特别辛苦,又格外甜蜜。备尝辛苦后的甜蜜,才是回味绵长的甜蜜;历经艰辛换来的幸福,才是值得骄傲的幸福。此时,窗外风急雨骤,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被感动着,站起身来,向“常青树”致敬,向“常青树人”深深地鞠躬!
本月上旬,万玉霞嘱我为她的新著《生命凝视》写序,言辞恳切,难拂美意。由于书已定稿,付梓在即,只好仓促上阵,匆匆行文,算是写了一篇读后感吧,聊以为序。
杨再隋:华中师大教授,曾任湖北省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原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儿童文化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全国中、小学写作学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