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服务化”视角下 我国制造企业转型问题研究

2016-11-18

财经理论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服务化制造业转型

李 猛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制造业服务化”视角下 我国制造企业转型问题研究

李 猛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制造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能够整合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服务化对于个体制造企业而言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服务化。制造企业在进行服务化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状况和所处的市场地位,加强组织目标管理。通过构建柔性的组织制度,降低组织变革成本等方式,与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竞争,促进我国制造企业的转型。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企业转型; 服务化

一、引言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制造业振兴计划和德国工业4.0等。“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的工业再发展计划,而是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两者的互动融合表现在宏观经济中,就是制造业呈现服务化的趋势,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从微观企业来看,制造企业加强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从产品的研发到生产再到售后服务进行一体化战略。制造企业在生产自身产品的基础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和发展,从而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IBM从最初的电脑制造业商转变成为顾客提供现实解决方案的制造业服务公司。

制造业服务业化作为制造业转型的战略,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型思路——产业替代,通过价值链的延伸、分解和重组促进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进行转变。制造业服务业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获取竞争优势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帮助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形成新的动态核心竞争力。因此,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备受制造企业的关注,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状况和面对的市场环境不同,以及存在“绩效——服务化悖论”,制造企业是否应该实施“服务化”以及该如何实行制造业服务化都有待商榷。

二、文献综述

服务化(Servit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在1988年提出的,是指制造企业从只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包进行转变。其中,服务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在传统的产品观念中,服务是制造企业的负担和额外支出,而服务化的观点认为服务是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并且居于主导地位[1]。Robinson、Clarke-Hill和Clarkson (2002) 也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提供完整的产品和服务的结合[2]。与之同时有一些学者认为服务化是制造企业动态改变和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White and Reiskin(1999)和Ren and Gregory (2007)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从产品供应者的角色向服务提供者的动态改变过程,制造企业从产品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进行转变[3-4]。Makower(2001)等认为制造业服务业化,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多的是卖功能和服务[5]。Toffel(2002)定义服务化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制造商可以通过提供产品获取相关服务和维护费用[6]。随着制造业服务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与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构成产品附加值的来源;二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7-8]。如Szalavetz(2003)、Kastalli and Van Looy(2013)等。

在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刘继国和李江帆(2007)把制造业服务化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次进行研究,指出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应该进行服务化转型[10]。而后学者主要从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效应、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綦良群、赵少华(2014)认为获取竞争优势、满足复杂的客户需求和降低交易费用是进行服务化的根本原因[11];张青山、徐伟等(2014)认为服务化是制造企业出于法律、经济、技术、质量、社会等方面风险考虑的必然选择[12]。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整合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应。一方面服务化能够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整的生态效应,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周大鹏(2013)证明了制造业服务化区别于传统的制造业,改变传统的价值创造方式,具有正的生态效应[13]。另一方面,服务化能够增加制造企业的绩效,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梁碧云(2014)从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角度实证验证了服务化程度与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14];姜铸、李宁(2015)对西安地区181家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程度和绩效的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具有正效应,制造业企业应该注重服务创新,实行服务化战略[15]。黄群慧、霍景东(2015)结合《中国制造2025》从理论上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在逻辑,认为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符合我国的国情[16]。

然而在现实中,具体到微观制造企业,一些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却没有带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制造业的成本。如:全球著名制造企业Intel,这一现象使人们开始注重对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绩效悖论之间的研究。胡查平、汪涛(2014)研究表明制造业服务化不能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组织战略一致性和社会技术能力对制造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17]。肖挺、聂群华等(2014)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食品饮料加工与纺织品制造业呈现“U型”走势,而交通工具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曲线呈现“马鞍型”,整体上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存在消极影响[18]。

现有研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动因和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对策建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为主。从宏观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但具体到微观企业层面,当制造企业在市场不确定性、竞争对手策略和顾客需求之间进行平衡时,是否应该进行“服务化”战略以及如何进行“服务化”战略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时实证分析过程中由于服务化程度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对服务化可能带来的组织变革成本、技术风险和质量风险的认识不足,无法采用大量的数据支撑制造业服务化对绩效具有正的影响这一结论。针对于此,本文将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制造业服务化进行规范性分析,通过对服务化收益和成本的考量,对企业是否应该进行制造业服务化以及如何进行制造业服务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帮助制造业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研究理论的框架和内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制造业国际化的分工体系中来,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的双重挤压。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中国制造进行转型的一剂良药,国内制造企业纷纷进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甚至一些企业投入到“去制造业”和“完全服务化”的进程中去。尽管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否所有的制造企业都应该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服务化?本文将紧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研究理论框架

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中只有一家制造厂商,该厂商用Et来表示,生产产品i。制造厂商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可以选择实施制造业服务化(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策略,为顾客提供“产品+服务”来获取利润。假设产品i的市场容量为M,将产品市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只提供产品不涉及服务的传统制造业市场,其在市场中的占比用θi进行表示;另一部分是提供“产品i+服务”的新兴制造业市场,用πi表示新兴制造业在市场中的占比。pi单位产品的售价,ci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因此,传统制造业市场的利润Wi可以表示为:

W1=(pi-ci)θiM

新兴制造业市场的利润:

制造企业的总利润:

为了更直观的表示实施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的利润,定义pi为单个产品的服务价格即pi-ci或者认为制造业成本为零,则实施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的利润也可以表示为:

在现实的市场中,制造厂商往往不止一家,为了方便进行我们分析,引入制造厂商Ej生产产品j,制造厂商Ej和Ei具有完全相同市场结构,产品i和产品j是同质性产品,两者可以相互替代,两者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Ei和Ej拥有整个市场,则可以得出:

πi+θi+πj+θj=1

(1)

其中πi+πj为两家制造厂商在新兴制造业市场占比,θi+θj为两家制造企业传统制造业市场的占比。如果Ei和Ej在市场中竞争达到均衡时,顾客购买产品和产品具有相同的效用,θi与θj的关系满足:

pi+kθiM=pj+kθjM

(2)

联立(1)式和(2)式可得:θi=(pj-pi)/2kM+(1-πi-πj)/2

(二)研究理论的内容

制造业服务化很大程度是受顾客需求的驱动。在面对众多厂商的激烈竞争,制造厂商为了增加自身利润,获取竞争优势来实施制造业服务化(SOM)战略。在传统的制造业市场,产品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已经实现了充分竞争,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往往会把“服务化”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工具,使制造企业在竞争中焕发新的活力。那么,问题1.是否所有的制造厂商都适合进行制造业服务化(SOM)转型?问题2.制造企业该如何进行制造业服务化(SOM)转型?

1.是否所有的制造厂商都应该进行制造业服务化(SOM)转型

如果制造厂商E1进行制造业服务化,会有三种情况出现:

(1)如果|pj-pi|≤kM(1-πi-πj),则:

可知制造厂商Ei进行制造业服务化(SOM)的结果是Ei和Ej共同占有市场,厂商可以获取市场地位和利润空间。

(2)如果pi>pj+kM(1-πi-πj)则:

θi=0 πi=0

zi=-a(πiM)2-bπiM

制造厂商Ei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地位,根据相关条件可知zi为负,说明制造厂商Ei不适合实施制造业服务化(SOM)战略。

(3)如果pi

θi=1-πi

制造厂商Ei在市场中占据整个市场,即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支配能力,制造厂商可以进行制造业服务化(SOM),从而取得垄断利润。

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战略并不合适所有的制造厂商。因为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造成收益的减少。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大都具有层级式、刚性的组织结构,服务化的过程就是要打破这种僵硬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柔性、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存在不可以忽视的组织变革成本。但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证研究中,对组织变革的成本无法进行准确的衡量,导致制造业企业在服务化的过程中出现“绩效——服务化悖论”的现象,服务化转型失败——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丧失原有的市场。(2)任何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以较低价格获取的服务都不应该通过企业内部进行服务化来获得。pj+kM(1-πi-πj)表示厂商Ej提供“产品+服务”的价格,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该价格就是市场价格;pi为单个产品进行服务化的价格。当制造厂商的服务化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

2.制造厂商如何实施制造业服务化(SOM)转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化的极端情况——丧失全部市场和占据整个市场的情况很难出现,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厂商Ei的第一种情况,进行了制造业服务化,市场份额和利润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制造厂商应该如何实施制造业服务化(SOM)转型,才能保证制造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取丰厚的利润。因此,我们只对当|pj-pi|≤kM(1-πi-πj)时,制造厂商Ei如何定价和获取最大化收益进行分析。

制造厂商Ei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的收益为:

对pi进行求偏导数可知:

(3)

根据(3)式可知制造厂商Ei和Ej在竞争均衡时的价格为:

(4)

(5)

联立方程(4)和(5)进一步整理可得:

在均衡价格下制造企业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6)

厂商Ei不进行制造业服务化(SOM)转型的情况下收益可以表示为:

(7)

联立式子(6)和(7)可得:

12(πi+2πj)≤(πi-πj+3)212(πj+2πi)≤(πj-πi+3)2

(8)

联立式子(6)和式子(8)计算制造厂商Ei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解:

其中:

12(πi+2πj)-(πi-πj+3)2≤0 12(πj+2πi)-(πj-πi+3)2≤0

采用拉格朗日松弛定理计算,可以得出在均衡状态下,制造厂商新兴制造业在市场中的占比与单位服务化成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制造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服务化收益与单位服务成本系数之间的关系:

在完全竞争市场,制造厂商Ei和Ej各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两者达到竞争均衡状态。通过均衡价格、服务化成本、服务化收益之间的关系可知:(1)服务化的可变成本越高时,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小。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呈现“服务化”趋势的背景,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内部化模式,是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方向。根据对是否所有的制造企业都应该进行服务化转型和制造业企业如何进行服务转型两个问题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1.任何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以较低价格获取的服务,都不应在企业内部进行服务化

根据科斯的企业观点:(a)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方式;(b)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c)企业规模不能无限扩大到只有一家企业,因为在企业的内部存在组织成本。只有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的成本较高时,才能依赖于制造业服务化这种内部化模式。根据研究内容1中第二种情况可知,如果pi>pj+kM(1-πi-πj)则:制造厂商Ei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地位。可知:任何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以较低价格获取的服务,都不应在企业内部进行服务化,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企业都适合进行制造业服务化。

2.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固定成本不能超过均衡价格的1/3,规模不能超过1/2

鉴于此,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延长产品的寿命。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的过程要结合自身情况,对服务化产品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预估,选择服务化的规模,降低服务化带来的制度成本。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将企业进行服务化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二)服务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目标管理

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制造化”和“完全服务化”,尽管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从最初的产品为导向到提供“产品+服务”,而后发展成面向顾客的一体化服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微观个体企业而言,每一步都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制造企业只有获得服务化收益和相应市场地位,才会不断投入到服务化的进程中去。只有服务化的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才能进行服务化,企业服务化产品的规模应该不能大于其自身市场规模的一半。当超过一半时,带来的组织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就会大幅上升,促使企业服务化规模保持在一定范围。因此,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对服务化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预估,以确定企业是否需要进行服务化。加强企业组织目标的管理机制,适时选择进入和退出服务化的范围,从而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的转型升级。

2.构建柔性组织制度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做出的主动应对策略,涉及企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边界重新确定等内容。传统的制造企业大都停留在微笑价值链的底端——制造环节,企业的组织大都采用层级式、刚性的模式。为了应对制造业转型带来的组织文化、使命、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构建多层次、跳跃式、不连续、扁平的柔性框架组织。加强制造业企业在在结构柔性、人员柔性、资源柔性、文化柔性、创新柔性和过程柔性制度的建设,加强其抵御服务化风险的能力,优化组织结构从而降低服务化过程中的组织变革成本,进一步加快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进程。

3.保障要素市场的充分流动

制造企业在服务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根据价值链的分布情况,围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升级。只有完善市场制度,才能保障企业在市场中处于良性的竞争,更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作用来调节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市场中各要素充分流动,自由竞争,通过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博弈,决定企业是否应该进行服务化以及服务化规模的大小,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而带动制造企业结构的优化,形成动态的制造和服务模式,保障制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发展。

[1]Vandermerwe,S.andRada,J.ServitizationofBusiness:AddingValuebyAddingServices[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88,(6).

[2]Robinson,T.Clarke-Hill,C.M.,&Clarkson,R.DifferentiationThroughService:APerspectivefromtheCommodityChemicalsSector[J].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2,(3).

[3]White,A.L.Stoughton,M.andFeng,L.Servicizing:TheQuietTransitiontoExtendedProductResponsibility[R].Boston:TellusInstitute,1999.

[4]Ren,Gregory,MJ.ServitizationinManufacturingCompanies:aConceptualization,CriticalReview,andResearchAgenda[R].SanFrancisco,California,USA,ServiceConferencepaper,2007.

[5]Makower.R.ManagingtheTransitionfromProductstoServi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IndustryManagement,2003,(2).

[6]Toffel,A.ExploringtheFinancialConsequencesoftheServitizationofManufacturing[J].OperationsManagementResearch,2002,(2).

[7]Szalavetz,A.TertiarizationofManufacturingIndustryintheNewEconomy:ExperiencesinHungarianCompanies[R].HungarianAcademyofSciencesWorkingPapers,2003.

[8]Kastalli,I.V.&VanLooy,B.Servitization:DisentanglingtheImpactofServiceBusinessModelInnovationonManufacturing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3,(3).

[9]Salop,S.C.MonopolisticCompetitionwithOutsideGoods[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9,(10).

[10] 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2007,(3):119-126.

[11] 綦良群,赵少华,蔡渊渊.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内地30个省市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47-53.

[12] 张青山,逯晓宇,徐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挑战、路径与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7-244.

[13]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9):17-22,48,87.

[14] 梁碧云.广东省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4.

[15] 姜铸,李宁.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5,(5):29-37.

[16] 黄群慧,霍景东.产业融合与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多案例研究[J].财贸经济,2015,(2):136-147.

[17] 胡查平,汪涛,王辉.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绩效——战略一致性和社会技术能力的调节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1):84-91.

[18] 肖挺,聂群华,刘华.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4):154-162.

[责任编辑:安 锦]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LI Meng

(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Normal Univorsity,Xuzhou 221116,China)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s a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to be able to integrate the value chain,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fitability,but servitization for individu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risky,and not all businesses are suitable for a service.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to combine their own situation and the market position,to determine the size and scope of the service.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lexible organizational system,reduce the cost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other ways,and the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form a competitive,and promote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servitization

2016-06-29

李猛(1992-),男,河南平舆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管理研究.

F424

A

2095-5863(2016)05-0097-07

猜你喜欢

服务化制造业转型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