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袋时间与催芽方法对秋栽黑木耳菌袋出芽率的影响*

2016-11-18江雄波陈益娴曹现涛卢兴潮樊晓琳闵水发边银丙

中国食用菌 2016年3期
关键词:菌袋拱棚黑木耳

江雄波,陈益娴,曹现涛,卢兴潮,樊晓琳,闵水发,边银丙**

(1.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0)

制袋时间与催芽方法对秋栽黑木耳菌袋出芽率的影响*

江雄波1,陈益娴1,曹现涛2,卢兴潮2,樊晓琳2,闵水发1,边银丙2**

(1.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0)

对秋季栽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3个批次(制袋时间分别为2014年9月1日、9月15日、10月20日)的菌袋分别进行拱棚催芽处理,连续记录15 d拱棚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第1批次菌袋在早中晚平均温度在4.5℃~12.1℃范围内,中午12:00平均温度在9.8℃~18.5℃范围内,平均相对湿度在67.4%~82.3%范围的条件下,耳芽可以正常形成,拱棚催芽处理与空白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处理5周后的结果显示,在第1批次和第2批次的菌袋中,2种保温处理方法(分别为水泥地和林木苗圃表面摆放菌袋,均覆盖薄膜和稻草)出芽率(85.8%和82.0%)与对照处理(林木苗圃地表面摆放菌袋,但不覆盖薄膜和稻草)的出芽率(61.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3批次的菌袋在催芽处理30 d后仅有零星耳芽形成,40 d后大量感染病菌。湖北地区秋栽黑木耳宜于9月中上旬制袋,11月中上旬刺孔,并采用拱棚薄膜催芽处理可确保耳芽形成。

黑木耳;制袋;拱棚;催芽;温度;湿度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营养丰富,具有降血压、血脂等保健功能,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1]。催芽是黑木耳栽培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步骤,菌袋出芽率与黑木耳产量密切相关[2],在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开展了对春栽黑木耳耳芽形成条件的研究[3-4]。南方黑木耳产区为了避免春栽黑木耳在原基分化期感染各种病菌,近年来开始探索黑木耳秋季袋栽模式,但黑木耳耳芽形成的条件尚不明确,菌袋出芽率低,严重影响黑木耳产量和质量。本文研究了催芽方式和制袋时间对秋栽黑木耳菌袋出芽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黑木耳单片5号,系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保藏的栽培菌株。

1.2制袋与刺孔

黑木耳袋栽采用常规的木屑培养料配方,聚乙烯塑料袋,大小15 cm×30 cm,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制袋和接种[3],试验于2014年9月~翌年3月在湖北省大冶市楚林林场进行。

将黑木耳菌袋分不同批次制作和刺孔。第1批次制袋时间为2014年9月1日,于11月1日进行刺孔;第2批次制袋时间为9月15日,于11月18日进行刺孔;第3批次制袋时间为10月20日,于翌年2月6日进行刺孔。菌丝长满菌袋后经过10 d~15 d的后熟期,然后进行刺孔,平均每个菌袋刺孔130个。第1批次和第2批次菌袋于2014年12月10日开始搭棚催芽,第3批次于2月10日开始搭棚催芽。

1.3催芽方法

采用2种方法进行搭棚催芽处理。处理I为在水泥地表面摆放菌袋,处理II为在林木苗圃地表面摆放菌袋。首先在地表面铺1层稻草,将已刺孔的菌袋垂直摆放在稻草上面,菌袋之间相距2 cm~3 cm;在菌袋上方用竹片支起拱棚,拱棚高于菌袋约5 cm~10 cm,覆上薄膜,薄膜上再盖一层稻草。在不同催芽处理方法中,3个批次各摆放150袋,分3个小区,每个小区50袋。白天将稻草揭开,晚上再覆稻草保温。每天12∶00~14∶00揭开薄膜,进行通风换气;根据菌袋表面干湿度适当喷水,保持空气湿润。对照采用林木苗圃地表面摆放菌袋,但不覆盖薄膜和稻草。每天7∶00、12∶00和19∶00分别观测记录催芽棚内温度和湿度,连续观测15 d,计算3个时间点温度的平均值,得到每一天的平均温度;计算3个时间点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得到每一天的平均相对湿度。

1.4数据处理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软件Spass2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个处理水平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保温处理15 d的出芽情况及生长环境条件

2014年12月10日~2014年12月25日,连续15 d观测2种催芽方式下温湿度变化,见表1。

表1 拱棚内催芽处理15 d的温湿度与出芽率

结果表明,拱棚内早、中、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处理I在中午12∶00平均温度达18.5℃,明显高于对照区的9.8℃。早晨7∶00温度差距更为明显,处理I和处理II拱棚内温度分别是对照区的30倍和18倍以上。处理I和处理II早晚空气相对湿度都在82%以上,中午仍维持平均相对湿度76.40%和73.79%。

从12月10日开始催芽,12月25日开始第1次统计出芽情况,发现不同批次的菌袋出芽情况差异较大。在第1批次的菌袋中,处理I、处理II与对照处理的平均耳芽数分别为51个、40个和33个,2种催芽处理平均出芽率(39.2%和30.0%)均高于对照(25.0%),但三者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第2批次的菌袋中仅个别菌袋上零星出现耳芽,第3批次菌袋中没有耳芽形成,未进行统计分析。

在第1批次的菌袋15 d的催芽过程中,各个处理时间点的平均温度在4.5℃~12.1℃范围内,中午12∶00平均温度在9.8℃~18.5℃范围内,平均相对湿度在67.4%~82.3%范围内,表明在此温度和湿度范围内,耳芽可以正常形成。

2.2催芽处理5周后的出芽情况

2.2.1第1批次菌袋的出芽情况

2个批次的菌袋在催芽处理5周后的出芽情况见表2。

表2 两个批次的菌袋在催芽处理5周后的出芽情况

对第1批次的菌袋催芽处理5周后,处理I平均每个栽培袋上耳芽达112个,处理II平均每个菌袋耳芽达106个,对照平均仅有80个,它们的出芽率分别达85.8%、82.0%和61.3%。2种催芽方法效果均较明显,彼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它们与对照处理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样本的标准误来看,2种处理之间样本内波动均小于对照,表明催芽处理的菌袋出芽均匀度优于对照,这与试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相一致。催芽处理5周后,部分耳芽已膨大形成耳片。

2.2.2第2批次和第3批次菌袋的出芽情况

催芽5周后不同处理的出芽情况见图1。

图1 催芽5周后处理I(上)、处理II(中)和对照(下)的出芽情况

2种催芽处理方法对第2批次菌袋的出芽率影响小,出芽率分别为64.7%和64.4%,而对照处理出芽率仅为48.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2种处理与对照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2种催芽处理方法具有显著的催芽效果。

第3批次菌袋制袋时间明显较第1批次和第2批次偏晚,且因为气温下降而导致菌丝难以长满菌袋,于2015年2月6日完成刺孔。尽管催芽方式相同,但直到2015年3月26日,仍仅有零星的耳芽出现,4月6日检查发现大多数菌袋刺孔处已经感染病菌。

3 讨论

耳芽形成是黑木耳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成功转化的标志,这种转化不仅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O2[7],还需要菌丝达到适宜的生理状态。研究菌丝接种时间和环境条件对耳芽形成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因为一旦耳芽形成,病菌就难以感染菌袋造成危害和损失,标志着黑木耳袋栽成功。在黑木耳秋季袋料栽培中,由于菌丝培养和耳芽形成期间气温逐步下降,黑木耳菌丝在低于15℃的条件下生长缓慢,后熟期也可能延长;而耳芽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本试验中采用拱棚催芽方法,主要是从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考虑,塑料薄膜在阳光下因为温室效应而升温较快,中午适当喷水有利于避免菌丝表面干燥。试验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只要在9月中上旬制袋,11月中上旬刺孔,并采用拱棚薄膜催芽处理,完全可以确保秋季代料栽培成功。本试验中第3批次菌袋出芽率极低,这可能与菌丝生长缓慢,生长期过长而出现老化,错过黑木耳耳芽发育的最佳时期有关。至于黑木耳菌丝形成耳芽之前,是否需要达到一定的积温,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5]。在黑木耳秋季袋料栽培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时制袋,并采取措施进行催芽处理。

[1]程瑶,程鑫,李昕,等.单片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1):43-45.

[2]穆丹.代用料栽培黑木耳催芽处理方法研的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70-71.

[3]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3.

[4]韩增华,张介驰,刘佳宁,等.不同催耳芽方式对北方黑木耳栽培出耳的影响试验[J].食药用菌,2012,20(6):344-346.

[5]刘佳宁,张介驰,马庆芳,等.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黑木耳次生菌丝形态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5(6):14-15,20.

S646.6

A

1003-8310(2016)03-0078-03

10.13629/j.cnki.53-1054.2016.03.018

*项目来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助(2013HBTG02)。

江雄波(1975-),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经济作物栽培研究。E-mail:stxycyb@163.com

**通信作者:边银丙(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与育种。E-mail:bianyb.123@163.com

2016-03-04

猜你喜欢

菌袋拱棚黑木耳
早春拱棚胡萝卜管理要点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会“变身”的黑木耳
天气转冷 拱棚多膜覆盖早进行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德江黑木耳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固定菌袋插杆
西葫芦瓜小拱棚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