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 工具 社交——从“壹学者”看学术期刊微信平台构建的三个维度

2016-11-16徐小敏

传媒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者学术期刊学术

文/徐小敏

资源 工具 社交——从“壹学者”看学术期刊微信平台构建的三个维度

文/徐小敏

微信、微博等移动阅读平台大量“碎片化”信息,成为数字阅读的新趋势。这也为许多学术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细观,如此巨大的阅读族群中,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的阅读需求尚未得到真正满足,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多数仍缺乏“用户思维”而停留于简单、平面操作的学术内容推送服务,缺乏深度的学术交流。

“壹学者”是以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纸媒学术期刊群为基础建设的微信阅读平台,以服务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核心,壹学者微信公众号自2014年8月上线至今,稳定的读者群增至50余万,并于2016年4月6日,在微信公众号基础上打造升级版“壹学者APP”,其每日的PV流量位列微信公众号学术类新媒体排行榜第一。“壹学者”正在打破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和学术评价模式,一个真正服务于学者的移动平台渐成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大军中,“壹学者”并非首发阵容,但凭借全新的微信阅读平台建设模式和思路冲出重围,后来者居上,其独树一帜地提出“资源+工具+社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架构,对内容、工具、社交模块的整合,实现了从知识提供到服务的成功转型。这些都为探索学术期刊转型的出版人提供了新思路。笔者将从学术资源、科研工具和交互社交三个维度,来进一步探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学术资源:学术内容质与量的呈现

目前,学术微信阅读平台建设主要以学术期刊为主体,还有一些是学术科研群体及商业运营团队参与的,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呈现三种形式:一是纸媒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与电脑网站连接互通,主要功能包括投稿须知、期刊信息介绍、来稿情况在线查询等,运用微信特有的推送功能,定期进行学术文章的推送,为读者提供学术阅读服务,多数期刊基本采用这样的方式。虽然此方式使阅读者数量在纸媒的基础上有所扩大,但影响力有限。二是由期刊与善于微信运营的团队联盟,推广运营,学术内容雅俗共赏,获得了一定影响力,如“中国儒家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的文章点击率都在数万以上,但这样的推送方式主要面向市场,仅限于与大众贴合的社科类学术读物,并不适合大多数学术期刊。三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彻底市场化,完全迎合微信阅读“碎片化”“浅阅读”的趋势,这种将学术内容进行大幅改造,虽然吸引读者眼球,但无原则地讨好市场,迷失学术方向是不可取的,也非学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宗旨。

互联网平台大军中的中国知网、维普等学术平台之所以影响力巨大,主要基于学术期刊超市理念,集合着所有学术期刊的庞大资源库,为科研者提供理想的阅读场所,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术网络平台。事实说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缺乏将成为制约学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短板。即使是碎片化移动阅读状态,本质上也对信息资源量有着迫切需求。与新闻、娱乐等微信公众平台不同,学术微信公众平台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读者定位,以及高品质的学术地位。

把握质与量。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文章精品,新颖的学术设计与学术新闻推送固然能吸引读者,但却难以让读者长期驻留,由于内容的缺乏,显得 “形单影只”。事实证明,资源越丰富的平台,吸引力越大,黏性越大。反观“壹学者”平台,从内容建设开始就尽可能地挖掘自身期刊的质与量的优势。在质方面,人大复印资料实际集中了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的汇集,所刊载的文章多半经过原学术期刊编辑后刊登,再经过人大复印学术中心的筛选,刊发。在文章的质量方面可以说是好中选优。在量方面,以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50余年128种各领域学术复印报刊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学术微信公众平台,又进一步确保其量的优势。

学术资源多元拓展。建设好微信公众平台就要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术资源,这也是持久吸引读者驻足的关键。在学术报刊资料的基础上,“壹学者”建立了学术数字图书馆,增加了颇有影响力的资讯观点,如5000部社科经典图书,最大限度地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学术内容的丰富性。与当前多数学术微信公众平台相比,拥有庞大的学术数据基础的“壹学者”,很快就展现出了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因此,在把握学术期刊核心内容的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可着力吸纳图书、期刊、科研资讯、观点等形态,满足读者多元阅读的需求。

精准定位,凸显特色。“壹学者”一开始就高扬“传播知识价值,弘扬中华学术”的旗帜,并不为时尚潮流所动,站位高不失学术本色,树立起了良好的学术品牌。在读者定位上,“壹学者”又开创性地提出为阅读个体提供科研、社交、传播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在内容定位上,清晰明确地指向人文社科领域。这与当前不少期刊与学术平台为吸引读者眼球,过度媚俗与娱乐产生鲜明的区别。

总之,从学术资源维度来看,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良性运转应坚持传统期刊学术含金量,以自身期刊论文为核心,吸收优秀学术观点(最理想的是相关学术期刊聚合力量形成期刊群),或者相关优秀论文,实现连接,分享相关的学术经验,尽可能地丰富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来增强用户黏度。

科研工具:“体验式”的用户思维,深度挖掘读者需求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而且,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始终,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并使这种感知超过用户的预期,带给用户惊喜。学术微信公众平台并非简单附庸于传统报刊,在提供内容丰富的学术资讯之余应重视期刊的服务功能,运用“用户思维”去建设学术微信,使之成为便捷的科研助手。

平台便捷实用,符合传播特点。“壹学者”在页面设计上简洁大方,清晰地划分成“学术数字图书馆”“学术科研工具”“学术社交服务”三大板块。在平台设计上注重与编务工作结合,设有作者稿件、论文查询、资讯查询,对于读者的意见自动回复等功能,这些便捷实用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平台的关注度。

受众对微信环境下阅读传统编辑形式学术论文的热情并不高,适当改变学术论文的编辑形式,使之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之道。在表达形式上,“壹学者”注意到微信传播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转化,如增加图片,调整版式等,尽量符合读者移动阅读的特点。

服务智能化与私人化。与大多数学术平台不同,“壹学者”设计出了私人订制的学术内容。设计的工具模块都具有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资讯的功能,如其中的“附近会议”工具,就是由平台自动搜索研究者学术背景,根据学者的专业方向和所在地进行的私人订制化推送,并设有会议提醒、会议背景资料下载等功能。用户之间还可以关注其他参会的学者,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

挖掘用户需求,提高平台黏度。较其他学术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学术内容,“壹学者”把住了特别的受众读者——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群体的学术需求,关照到其学术科研的迫切需求,使得其推送的文章都具有较高的点击率,如平台推荐的文章《台大教授:人文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发布一周后,就接近4万的点击量,可见其影响力。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优势,智能化地建立学术圈,满足人的社交心理,读者可以借助这个微信群进行学术互动与分享,为同行以及相关的学术人员,构建了学术研究共同体。

学术社交:分众化互动社群

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一改纸媒的单向度传播,更好地促进学术作者群、读者群及其朋友圈之间私密性、即时性的学术讨论,有利于学术知识在公共领域的传播与成果实践化,而学术知识的扩散又会激发新的观点与思考,在反复传播中学术得到了增值。

转变传播模式。与受众互动的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是单向度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既定的规则,这种单向度的“我发你看”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受众置于从属关系,无法真正了解用户需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为保持高度的用户黏性,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必须坚持以互动传播为核心。如《中国教育学刊》专门开设《微论微信》栏目,向社会读者征集每篇800字左右的有关教育经历、教学故事、教学经验、教学感悟等方面的读者文章,通过该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米”移动阅读平台进行刊发。在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互动功能后,这些传统期刊改变传统上“你说什么,他只能看什么”的传播理念,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用户黏性。

发挥社群优势。社交与传播,作为移动微信公众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壹学者”创设了全新功能及内容上的交互形式。如“实名学者圈”和“互动社区”,让每个有志于学术的普通青年学者可以和业界大腕学者产生在线互动,打破了身份桎梏的壁垒,振奋人心。线下的沙龙活动、学术会议信息等“人文社科学术联盟”等渠道的多样化,也大大提升了用户黏度。“壹学者”真正做到了“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转化用户”的微信传播目标。

增值服务,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在传统学术阅读之外,“壹学者”开设有调动读者参与学术研究与创造的征稿平台,为读者学术成长服务。以《人大书报复印资料》为核心,衍生学术图书馆、论文写作指导等内容,为用户提供数字图书、学术科研服务、学术社交平台,以及个人学术空间的建设。在二级界面方面,“壹学者”的设计也十分丰富,包括学术动态、精品书屋、论文期刊、数据挖掘、调研助手、极速出版、跨界合作、附近会议、会员活动九大板块服务等,读者获得了从学术阅读到科研写作指导到论文著作展示,甚至是点滴的私人学术笔记的一站式服务,打破了简单的新闻推送,使得交流更加的立体化、便捷化、高效率。

此外,“壹学者”还借鉴了一些商业性的推广模式,增加阅读趣味,提振影响力,如阅读领红包等,这些略带趣味性的措施鼓励着受众自发将阅读内容放入个人朋友圈共享,间接地推动平台的人气聚集。

“壹学者”微信公众平台的成功建设说明,服务读者仍然是学术传媒发展的核心,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这要求技术团队能够开发采用先进的检索技术最准确地帮助用户找到所需的内容,能够开发采用信息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能够开发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技术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能够开发采用LBS、VR、AR技术更立体地提高用户体验 。如“壹学者”的开发运营团队所说,“壹学者”成立迄今,只是短短的时间,还需要市场的检验,其用户价值导向的社群商业模式是否能良性有序地运营下去值得期待,其前端以会员收入为主,后端以增值服务收入为主的清晰盈利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壹学者”让学术期刊的转型探索人士看到了一线新希望。

作者系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副总编

猜你喜欢

学者学术期刊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