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3+3”试点项目“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为例

2016-11-15吴雪纯李智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阶段中职

吴雪纯,李智勇,陈 佳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28)

[专业课程改革]

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3+3”试点项目“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为例

吴雪纯,李智勇,陈 佳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28)

本文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试点项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衔接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项目相关中高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研究并建设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3+3”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特的优势与成效。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内容;优势与成效

一、研究基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见,有效的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对接的关键环节,是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在对学科体系知识进行解构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构的过程,既满足了学科体系下知识教学的要求,又能够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学习领域,实现工作岗位与教学过程的呼应,并在学习领域中设计具有平行或递进或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开展典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在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的同时传授知识技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该模式重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职业能力培养的序列化,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有效整合了中外课程模式的优势,避免了现有中外课程模式的弊端,课程实施操作性强,是现有课程模式中比较理想的模式。

笔者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衔接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在两校合作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结合对岗位分层和能力分层的研究,整体重组并共同制订试点专业“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中职和高职分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2012级、2013级两届学生的运行实践表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统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相近、易于对接的优势,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双方分段改革教学,加大选课力度,强化专业特色。毕业生除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具备完整进行通信网络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即“建网——用网——管网”各阶段工作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

我们采用“纵向延伸模式”与“横纵延伸扩展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横纵延伸扩展式”。重点在如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构建纵向延伸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1.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的设置存在前序后序关系,这种前后序关系,体现了知识的纵向延伸。中高职衔接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要注重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衔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和逻辑性。通过对照高职《高等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梳理归纳中等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程上存在的脱节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分别给予补强。

2.纵向延伸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单元分层法,如图1所示,即把每门课程分解成数个单元,例如在每个教学单元里设有六个层次,中职学习1-3个层次,高职学习4-6个层次,不间断、不重复,基础与提高相互兼顾,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在此基础上,结合后继专业课程和未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内容重组,整体优化形成“接口”标准,并把接口内容作为衔接模块,从而构建了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

图1 教学单元分层法

(二)构建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专业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化

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整体职业生涯发展及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需要,中高职衔接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整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练的网络和通信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职阶段侧重培养计算机应用操作、小型网络施工、小型网站维护、简单网络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网络设备(产品)销售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职阶段侧重培养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高级办公自动化处理、企业级网站建设、企业级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对本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及岗位的需求,将本专业的适应岗位分为“建网”、“用网”、“管网”三个类别。因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网”、“用网”和“管网”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三个类别既体现衔接性,又体现了层次性。“建网”是“用网”和“管网”的基础,“用网”和“管网”也相互关联。“建网”主要指小型网络组建、施工与简单维护,相关岗位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因此“建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放在中职阶段培养。“用网”主要指网络各种服务的运行管理,“管网”主要指企业级网络组建与管理。“用网”和“管网”不仅对技能有较高要求,更对知识和技术有较高要求,因此主要放在高职阶段培养。

在整体化的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时,中职阶段在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养和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建网”能力,也兼顾“用网”和“管网”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职阶段在培养学生的“用网”和“管网”能力,如附表1所示。

两阶段适应的岗位(打“*”为核心岗)和专业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这种根据工作岗位分层的课程体系,确保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三)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1.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中职与高职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相对独立、分段实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本项目我们主要是以通信网络信息化工程实施所形成的“项目计划——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工程验收——通信网络应用——通信网络维护”通信网络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了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体系所要培养的“建网”、“用网”和“管网”的核心能力。并对每一个阶段各自的任务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做了按能力递增的一个分配。在中职阶段掌握建网能力和小型局域网用网和管网能力,在高职阶段掌握大型局域网用网和管网能力。两个阶段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能力和素养的逐渐提升。

2.多层次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图2 多层次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在各阶段用相关职业技能认证来检验阶段目标,如图2所示,在中职阶段学习要取得计算机操作员初级、组装与维护中级等证书。在高职阶段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取得计算机操作员高级,H3C网络工程师,FLUKE网络测试工程师,Redhat网络管理员等。

(四)构建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课程标准

确定了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后,按照各阶段的职业标准制定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开展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企业调研为起点(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分析职业岗位群的所需职业能力,通过组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教师和企业专家参与的头脑风暴会议,确定培养模式,从而形成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分阶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以通信网络信息化工程实施所形成的“项目计划——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工程验收——通信网络应用——通信网络维护”通信网络生命周期为主线,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了所要培养的“建网、用网、管网”的核心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通信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群及能力目标

三、优势与成效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现在试点的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区别。两种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的学时及比例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见,中高职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中职段教学相比较,在岗位能力拓展模块(即专业方向与实践类课程)方面得到增强;与传统高职段教学相比较,在基础素养教育模块方面得到增强。

表2 两种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学时及比例

相比较而言,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相对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规格更加完整

中高职衔接教育创新了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特别是在现行的普通教育学制体系和职业教育学制体系推动学制体系之间架设了一条通路,打开了职业教育的上升空间,使得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更加完整,必将有助于促进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最终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与传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高职衔接教育采用“3+3”六年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合作院校从整体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专业课程的衔接,还包括文化课程的衔接,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形成了体系。学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开设专业方面的认识课程和人文社科方面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学生更热爱专业、乐于学习。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我,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锻炼职业能力。

2.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面向更加清晰

传统中职人才培养阶段招收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三年。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岗位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编辑员、计算机网络维护员,以及网络产品销售员等。传统高职人才培养阶段招收的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为三年。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岗位有: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站管理员、通信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人员、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人员、通信网络设备销售人员,以及通信业务销售人员。

在办学实践和毕业生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学制及生源的限制,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都不能较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中职毕业生,由于既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又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特别是面对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IT行业,能够真正从事与专业对应岗位就业的人很少。试点的中高职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也是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但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三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因此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生源质量。采用中高职两个阶段六年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学生在中职学习结束阶段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所学专业和企业需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之后,再进入到高职阶段学习,使得学生更清楚企业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这样更有助于中高职衔接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3.学生的职业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职教育阶段也需要完成必需的高中阶段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时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实际办学过程,由于学生素质和学制的限制,在基础文化课程方面学习得不是很深入,不仅制约了学生在学校阶段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也制约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与提升。

中高职衔接教育采用六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体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不仅包含高中阶段的内容,也包含传统高职阶段的内容,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比中职教育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明显的加强。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训练项目,比传统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都要多,并且形成了体系,因此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中职教育,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明显优于传统高职阶段。经过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口径上较宽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潜力,必定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开展的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密切与无锡国家高新区、无锡惠山软件园、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的合作,根据地方工业转型要求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密切校企合作、园校合作,为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及具有较宽的就业口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

表1 中高职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1]庄小红.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

[2]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3]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何秋萍.福建省“3+2”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G718.5

A

1673-0046(2016)8-0102-0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立项课题“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为例”(课题编号:02-351)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阶段中职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