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初中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6-11-14马骁
马骁
摘 要 长期以来,薄弱初中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本文拟就建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总结”的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薄弱初中学校新课改,提升农牧区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谈了作者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薄弱学校 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43-02
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使教学实现师生双赢,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产生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最后达到会学博学的效果,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
初一年级的学生创设适宜的、直观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把数学融合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教学中,我了解到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多媒体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会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生活事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四十三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形象直观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不易混淆。教学中情境创设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二、自主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
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如:教师出示是非题: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先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然后用手势作出判断,教师不直接分析或简单宣布答案,而是请小组内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说服对方,然后再一次手势判断,最后请学生说明思路。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三、合作交流
再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差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疑难的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主动好学的习惯,但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培养好小组长的组织作用,教师也要成为合作交流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调控者,这样才有把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教学中,我也尝试到合作的愉快,同龄人有共同的见解,又有不同的思路,通过交流得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最可靠的。例如,当学生出错时,具有合作意识的老师不会简单地说:“错,请坐下。”他会亲切地说:“有其他想法吗?”“想想看,准备请谁来帮你?”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肯定愿意积极思维,探讨交流。
四、师生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总结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总结时,要注意趣味性、多样性。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分组抢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巩固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师生还要共同总结课堂中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总之,有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学知识。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审视主导与主体关系,利用大容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农村薄弱初中学校有效数学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