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2016-11-12张婧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观测点培养目标指标体系

张婧

(天津财经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222)

天津市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张婧

“专业”是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元。对本科专业开展综合评价工作,是对原有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深化和延伸。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将专业”作为评价对象,突出本科教学评估中专业的主体地位诉求,旨在引导高校强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改善本科专业宏观管理。通过对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综合,试图在初步构建以“专业”为对象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索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为改革创新专业教学管理提供新思路。

本科专业;高等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关于评价对象

以往教育部对高校教学工作的评估,强调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实施分类评估,对重点建设大学采取“优秀评估”,对新建本科院校采取“合格评估”,对其他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例如,2000年12月,教育部曾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之后几经修订,自2003年起,教育部正式使用这一指标体系,对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评估。在此之后,2011年教育部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启动开展新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增量式发展迈向内涵式发展,专业评价作为大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逐渐引起各方的重视[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一章中着重强调:“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引导天津市高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天津市教委在2014年10月启动了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的试点工作。与以往教育部对高校主体的评估,以及普通高校对所属教学院系的考核,此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对象是“专业”,突出了“专业”在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2]。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以带动和引导高校更加关注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更加注重专业特色的培育和凝练;引导高校不断加强和改善本科专业宏观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调动“专业”的教学积极性,鼓励专业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提升育人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关于指标体系的总体分析

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以往评价体系不同,更加突出教学工作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按照“投入、加工、产出”的思路来设计一、二级指标[3](见表1)。

表1 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1.指标层级

指标体系的层级包含一、二两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主要观测点”。因为“主要观测点”是对二级指标的细化,具有“指标”属性,每个“主要观测点”也都赋予了权重,所以可以视同为“隐性的”三级指标[4]。整个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专业有40个观测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有41个观测点。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指标体系中,“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质量监控”“质量评价”“反馈及效果”“十名优秀校友简介”“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10个观测点为定性指标,参评单位需要对指标考察内容进行文字描述,而后由专家定性评审。其它观测点均为可量化和可重复验证的定量指标,约占整个指标体系分值的75%,这些观测点的评价分值可根据信息平台中参评专业提供的相关基础数据,通过系统直接计算生成。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保障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属于过程性评价,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培养效果属于结果性评价。对专业特色的评价则是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过程性评价重在考察专业办学的过程行为,结果性评价则更多地考察行为的结果和成绩。

三、关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从表1可以看出,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体系7个一级指标中,“教学资源”所占权重最大,占30%,而其下设的专业师资基本情况、专业教师科研情况及教研情况3个二级指标总和占该项一级指标的85%。“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占一级指标权重的15%。这几项涉及教师的权重占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40.5%(见表2)。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的个人素质及教学、教研、科研能力是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表2 涉及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指标及权重

在一级指标中,“培养效果”所占权重为20%,仅次于“教学资源”而排在第二位。如果加上一级指标中的“生源情况”(权重10%),两个一级指标囊括了对学生入校时的基本情况、教学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情况、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在毕业与就业时的情况三个节点的评价。这足以说明,作为专业培养对象的本科生的基本状态是评价专业建设水平高低最直观和客观的标尺。

“培养模式”占一级指标权重的15%,“教学质量保障”占10%,这两项一级指标下设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质量保障体系三个二级指标均为教学运行过程与管理方面的评价指标,反映专业办学的“软实力”。

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都属于教学资源中的硬件条件,两项之和仅占指标体系总权重的4.5%。之所以权重较低,笔者认为也是情理中的,教学硬件条件往往不是专业本身所能决定的,更多取决于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经费投入。

最后,“专业特色”是加分指标,主要考察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产生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

总体来看,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置及权重较为合理。须指出一点是,二级指标“教师教研情况”与“专业教师科研情况”相比,表述不够准确,统计对象的范围发生改变,扩大到“非专业教师”,更加难以界定。笔者认为应将该指标改为“专业教师教研情况”,从统计口径和文字表述来看,更为严谨。

四、关于“主要观测点”

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二级指标下设观测点,观测点的选取均较为科学,基本覆盖了一级、二级指标所辖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认为仍然可以增加部分观测点,同时适度调整现有观测点的权重分配,如表3。

1.增加观测点

表3中,一级指标“生源情况”下设一个二级指标“招生录取情况”,目前包含两个主要观测点。建议增加观测点“近四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天津市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这一观测点可以反映被评价专业在本市招生录取中的认可度,建议权重20%。同时将观测点“近四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60%)”权重降为40%。

表3 “生源情况”下设观测点

2.规范文字表述

个别观测点的文字表述不够清晰、明确,例如观测点“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建议改为“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单独授课情况”。

五、关于“指标说明”

指标说明是对观测点(三级指标)内涵的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应该清晰、明了,使被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具体范围和详细内容。但现行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说明”表意含糊或内容雷同。例如,二级指标“培养方案”下设主要观测点“培养目标”,具体又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但指标说明完全相同(见表4)。

表4 “培养目标”观测点及指标说明

观测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30%)”实质内涵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培养要求是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规格是否清晰准确且涵盖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课程设置能否满足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70%)”实质内涵是: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否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明显看出,观测点1是观测点2的基础,其涵盖的信息和内容也远比观测点2丰富得多,因此,两个观测点的权重也不尽合理。

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尽管个别指标的内容和权重仍存在调整和优化的空间,但评价体系整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毋庸置疑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必将把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引导到专业建设上来,带动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育和凝炼专业特色。另一方面,专业综合评价可以为学校整体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本科专业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势必在未来一个时期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1]宋孝金.大学专业评价:以学科支撑论品质[J].教育评论2014(10):26.

[2]潘懋元.高等教育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3.

[3]刘玉.专家不进校,管办评分离[N].中国教育报,2015-1-17(1).

[4]陈文江.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3.

The Study on Optimum Path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dergraduatein Tianjin

ZHANG J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0222,China)

"Major"is the foundation for a univers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majors is the deepening and extension of the origin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Major"is the evaluation object in Tianjin city.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its dominant position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and aims to guide the university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macro manage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ianjin City,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path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and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Major;Higher education qual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G647

A

2095-8528(2016)05-060-04

编辑 朱荣华

2016-05-10

张婧(1982),女,太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此文为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GY2015-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观测点培养目标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扎龙湿地芦苇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沉降观测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