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的CT检查研究

2016-11-12李志王秀云

关键词:CT检查高血压脑出血研究

李志 王秀云

【摘要】目的 剖析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检查的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6月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所有受试者都于入院后接受CT检查。综合分析本组患者CT检查的结果及其临床好转率。结果 患者好转者63例(65.63%),死亡者28例(29.17%),其中于病发2 h内死亡的患者12例(42.86%),1~3日内死亡的患者9例(32.14%),3~7日内死亡的患者6例(21.43%),超过7日死亡的患者1例(3.57%)。本组患者的好转率为65.63%。结论 因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起病急以及病死率高等特征,故临床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辅以CT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减少死亡。

【关键词】CT检查;治愈率;高血压脑出血;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2..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6月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3.28±10.37)岁;有高血压病史者40例;脑卒中发作史者3例。本研究所选患者都于入院后接受头部CT检查,并有偏瘫症状。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于病发后12 h内接受头部CT检查,其所使用到的检查仪器为“NDMCT-C3000”型的CT扫描机。扫描步骤:先对患者实施CT平扫,设置扫描电流:300 mA;电压:120 kV;采集矩阵:(512*512);Fov:220 mm。此后,再将SML作为基线,对患者实施连续扫描,设置层厚:9 mm;层距:9 mm。

阅片工作由我院放射科医师完成,并利用“多田法测量公式”,推算每例患者的出血量[1]。

待患者确诊后,给予其对症治疗[2],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依那普利控压;营养支持;降颅内压;使用脑保护剂;控制脑水肿。

1.3 观察指标

全面观察本组患者病情的归转情况,统计死亡者例数,并准确记录其死亡的时间。

2 结 果

2.1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分析

患者基底节出血者53例(55.21%),出血量(53.2±3.7)mL;丘脑出血者21例(21.88%),出血量(27.1±3)mL;脑叶出血者15例(15.62%),出血量(48.3±2.5)mL;小脑及脑干出血者7例(7.29%),出血量(24.6±1.8)mL。出血中线结构移位者20例(20.83%),移位(5.2±0.3)mm;破入脑室者17例(17.71%)。

2.2 血肿的形态分析

观察后发现,血肿形态呈肾形者14例(14.58%),近似球形者67例(69.79%),不规则形状者15例(15.63%)。

2.3 疗效分析

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好转者63例(65.63%);有肢体障碍症状者52例(54.17%);死亡者28例(29.17%)。其中,于病发2 h内死亡的患者12例(42.86%);1~3日内死亡的患者9例(32.14%);3~7日内死亡的患者6例(21.43%);超过7日死亡的患者1例(3.57%)。

分析死亡者28例的死亡原因,可知:所有死亡患者都存在脑疝。其中,脑干出血者3例。针对病发1~3日内死亡的患者9例,其死亡原因均为急性期脑水肿。而超过3日内死亡的患者,其死亡原因则主要为呼吸道感染。这一结果提示,对于急性期患者而言,脑水肿是导致其病情加重以及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急性期过后,感染是患者病死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 论

综上所述,脑出血乃高血压并发症中的一种,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以及高致残与致死率等特征,既可损伤患者的身心健康,又可危及其性命。研究发现[3],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为血压持续高水平状态下,易使脑血管破裂出血,对脑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

目前,临床可采取CT检查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其中,CT技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不仅具有零创伤以及检查迅速等特点,同时还具备定位与分型准确、成像速度快的临床应用优势,可为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依据[4]。其次,由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出血部位、出血量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故临床医师在判断患者病情以及制定早期治疗方案时,还应充分结合CT检查的结果,以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对症治疗后,本组患者中病情好转者有63例(65.63%);出现肢体障碍症状的患者52例(54.17%);死亡患者28例(29.17%)。本组患者病情的好转率为65.63%,死亡率为29.17%。从死亡者的死亡时间上看,病发2 h内死亡的患者占多数,其构成比为42.86%;于急性期内(病发1~3日内)死亡的患者有9例(32.14%),其死亡原因为脑水肿;于急性期后死亡的患者7例(25%),其死亡原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由此可见,针对急性期之后的患者,临床应加强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力度,以预防呼吸道感染,降低死亡率。除此之外,由于急性期脑水肿可加重患者病情,提高死亡风险,故临床还应侧重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降低脑水肿发生率。

总之,将CT检查法积极用于高血压脑出血中,可及早发现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减少死亡。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208例高血压脑出血CT检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5):74-75.

[2] 杜 永,刘秋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特征对临床预后的相关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6):199-200.

[3] 江洪涛.104例高血压脑出血的CT检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206-207.

[4] 纳冬梅,孙 强,曹 坪,等.CT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80-982.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CT检查高血压脑出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应用的对比观察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CT与X线诊断比较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CT与MRI诊断小胰腺癌的准确率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