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发展

2016-11-11张于喆杨威王琮琮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东北地区

张于喆 杨威 王琮琮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接续期;其中,制造业作为区域竞争力的标志杆和自主创新的推进器,关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日趋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退化、债务过重等诸多约束和挑战,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传统制造业是否可持续,是否还能继续担当推动区域发展的重任,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发展新兴制造业以弥补传统制造业的滑坡。因此,如何“化解增长压力、转化发展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成为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停滞或萎缩),特别是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比较高的行业)的产能过剩、高杠杆压力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正面临去库存、去过剩产能、清理不良债权的压力。例如,2014年,辽宁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负债率高达68.3%、63.1%;吉林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负债率高达61.5%;黑龙江省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负债率更是高达82.1%。传统制造业发展无论是调整的“阵痛”还是长期趋势的逆转,当前的情况都表明,其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是根本性的和结构性的,继续延续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已经越来越艰难,如果不经历改变而继续维持的话,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并在未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在推动经济结构从以传统产业为中心转向新兴产业为中心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亮点和热点。例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工业机器人和AGV自动导引车,拉开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序幕;同时,长航程自治水下机器人、北极科考机器人、南极极地科考机器人和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等多项成果,不仅创造了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多项第一,而且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不仅在各地被采用,而且在航天领域取得突出应用成果。二是新兴产业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贡献度不断下降。例如,辽宁省和黑龙江两省传统优势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从2011年的45.3%和61.4%下降到2014年的43.0%和56.3%。

上述成就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但是也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规模太小,传统产业占比依旧很高,新兴产业的发展尚不足以填补传统产业失速后的发展空缺。例如,辽宁、吉林、黑龙江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分别为4.82%、7.15%和4.72%。因此,如何发展传统产业成为平衡短期的稳增长目标和长期的潜在增长速度提升重点,也是东北地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二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不能掩盖转型过程中的无奈和痛苦,更多反映的并非是新兴产业的主动崛起,而是传统产业失速后的被动调整。例如,2014年,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分别减少391.9亿元和488.5亿元;黑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分别减少196.9亿元、79.4亿元和75.7亿元。因此,发展怎样的新兴产业以及如何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焦点,也是东北地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关键。

二、政策建议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东北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实践看,我们必须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寻找传统继承和破旧立新的均衡点,既要做优传统产业以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又要对符合发展潮流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因势利导,实现“传统调优、新兴做强”。在传统增长动力正在逐步丧失、新增长点形成还待时间的过程中,应以奋发有为为基调;但为防止系统性风险的上升,我们需要谨慎协调、平衡包括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发展、政治目标和具体举措、企业和银行等各方面的关系,为此,转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有序过程。

(一)推动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和高效化发展

对于传统产业发展而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工作,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同时,必须要把握好去产能的节奏、力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关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

建议:一是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并购重组,通过信贷资产和债务在金融机构内部的结构调整,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四位一体”转型提供有效供给,提升存量资产的安全边界。二是加强同“双创”和“互联网+”的结合,加大传统产业同初创企业和新兴领域企业的对接,并在管理方面深挖潜力,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的调整,切实做到明显的“提质增效”,实现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升。引导企业生产向“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柔性化生产模式转变,实现传统产业“从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型,从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型制造转型,从要素扩张向效率提升转型”。三是积极宣传“整合他人和被他人整合都是成功标志”的理念,打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小农意识”,通过设立僵尸企业处置专项基金,加快推进以“重组救活为主、破产退出为辅”处置僵尸企业的去产能之路。

鉴于传统产业的产能调整,不仅意味着地方政府收入的减少和福利性开支的增加,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财政压力;而且意味着银行呆坏账的增加,必然会带来金融风险的显性化;同时,传统产业就业的冗余职工很难转移到新兴产业,加大了产业转型的社会风险。

为避免改革进程中区域风险叠加后上升为系统性风险,努力缩短转型阵痛期,有效化解“囚徒困境”,建议: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加大对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转岗、培训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产业中去产能企业给予一定的产能退出补贴;同时,对重组主体给予一定时间的税收优惠并推动僵尸企业历史遗留债务问题的依法注销。二是中央政府部门应通过放宽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额度、加大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弥补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三是中央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偿债准备金,对银行债务进行合理处置。四是金融机构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并支持运作规范、偿债有保障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债调整债务结构。五是鼓励重组主体积极利用金融工具,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并购贷款、发行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等筹集资金开展兼并重组,推动“重组救活”。

(二)推动新兴产业的支柱化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做好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对接、与本地既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与市场主体的对接,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点、线、面”梯次发展,不断增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竞争力,实现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有序接续和转换。

建议:一是加强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对接。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遵循“审时度势、有所取舍”的原则,在想(目标)和能(实力)之间寻求平衡,重点增加国家产业扶持方向的权重,将资源配置到部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且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例如,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任务导向型的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二是加强与本地既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地方政府在为新兴产业提供政策支持时,需要逐步消除政府对行业间要素流动的扭曲和干预,降低要素成本、激发要素活力;同时,要有意识地推动积淀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基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转移、集中,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对接,提高新兴产业的要素供给能力。例如,在具有优势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机器人、高端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三是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对接。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合、资本的推动、企业的集聚,为此,必须要加强东北地区对人才、资本、企业的影响力和吸附力,激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人员创业的活力。中央政府通过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形成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协同投入的机制。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和明细化。鼓励东北地区的科研机构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协作,积极满足区域或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培养和造就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加速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和推广应用。地方政府部门要积极关注和响应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企业诉求,通过提供专业化、高效化、便利化的服务,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的全方位衔接,鼓励更有效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例如,地方政府部门要通过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社区培养创业氛围和文化,为青年创业者和国有企业、政府部门有意于创业的创业者创建创业生态圈、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东北地区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增长,我们更加倾向于再平衡——将资源转向那些未来会主导区域发展的新兴产业。

为推动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持续的外力助推产业,建议:一是中央政府部门可以考虑针对东北地区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创新创业企业定向发行新债券品种,支持行业层面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向东北地区倾斜,推动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

此外,为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新的发展理念落实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实践,建议,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步弱化产业规模等数量方面的目标,重点考核包括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出、竞争力等质量方面的目标。要逐步弱化全区域、全口径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考核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要逐步弱化全产业链的产业发展绩效目标,重点考核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产业发展绩效目标。此外,在培育东北地区发展新动能时,不仅要关注供给侧方面的比较优势,还必须关注需求侧的人口规模,对未来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东北地区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