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新格局

2016-11-11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双创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紧密结合当前“双创”形势与需求,上海交大多管齐下,综合性、系统化地对人才培养、环境氛围、制度建设进行改革和再造。2016年,上海交大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近期通过“市场主导、优势互补”零号湾建设,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成立、“四师制”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无形学院 有形运作”创业学院建设等,聚焦双创工作经验和特色,推动创新创业新业态形成。

一、承担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整体思路和布局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彰显“双创”核心价值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毕业生评教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体现;深入推进本科专业“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自主开展研究生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完善“工科平台”和“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等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校推广“致远荣誉计划”,打通相近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相互选课的制度壁垒;深入建设MED-X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平台,着力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理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通道及评价体系。二是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兼具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质量控制体系,以制度激励为核心,完善“校级评教、院级评估”的两级课程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行教学评教末位淘汰机制;持续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招生、培养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深化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强化“课程+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试点“课程论文+实践报告+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模式,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学位教育新模式。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卓越工程师专业,开展卓越法学人才、卓越医师和卓越农林等人才计划;发挥“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育人效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深化上海市西南片区高校人才培养协作模式,汇聚导师资源对区域内部分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天使基金”进行协同评审,推进不同学校间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育技术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四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纳入通识教育建设整体规划,校院两级共同动员,开发和推出更多符合规律、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专业及学科方向,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在导论课、专业课以及研究生专业培养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依托“好大学在线”平台,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逐步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与美国百森商学院、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教材编写、案例合作撰写等合作;推进与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展创业暑期学校,共同开发创业项目的国际化实践。在创业学院探索设立相关学分,为更多海外高校学生来交大进行创业访学奠定基础。

(二)以环境氛围为重点,营造“双创”生态活力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在现有50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和卫星实验室。对标国际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学生创新中心”由“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建成后的“学生创新中心”计划每年接受8000多名学生参加实践,年人时数达70多万学时,并面向上海西南片高校开放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指导服务。二是完善创新创业专业指导服务。建设多层次、全过程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程设计项目的企业征集、产学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带薪实习、企/行业人员学校开课常态化。在全校大力倡导学生到各类创业企业进行创业见习,加强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建设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思维。三是推进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重点建设“零号湾创业生态体系”、“智慧医疗专业孵化器”和“创新设计国际服务中心”。四是推动“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等九个配套文件,重新梳理并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设计完整的对接市场技术转移通道,并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许可、转让、合作开发、折价入股等各类转化形式流程。

(三)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树立“双创”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激励保障。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分别选择休学创业两年和一年。建立健全大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进一步梳理和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其他专项基金。完善教师离岗创业机制,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教师依法合规地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收益。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教师、讲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四师制”建设。三是构建高水平创业研究体系。“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创业研究体系。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与上海市人社局、上海银行共建“上海创业研究中心”,凝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业领域研究专家和学者,着力开展双创领域理论研究等。四是夯实创新创业组织和资金保障。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晰建设路径和时间表,以务期必成的决心推进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和完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指委、团委、科研院、校友会、地方合作办、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管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继续办好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加强院班子配备和办公室建设,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及时凝练、报送和宣传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外溢效应,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做出贡献。

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经验、特色和成效

(一)进一步夯实“无形学院,有形运作”创业学院办院机制

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采取了“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崭新模式。创业学院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决策成立,在学校有机构代码,“有户口”;院班子配备齐整,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院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工、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经管学院、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任副院长,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创业学院招收的学员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和其他学院是深度合作的“双赢”关系。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将学院办公室实体化,目前形成了“对外交流办、科研办、教务办、行政办、实践办”5个办公室近20位专兼职人员的工作队伍。

(二)稳步扩增“四师制”的双创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优势,共同组建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课程教授和创业、创投导师团队。目前,上海交大已形成一支200余人规模的、稳定的“创业四师”队伍——本校的“创业教师”和企业界、资本界的“创业讲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四师制”促进了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了协同创新培养创业人才。

(三)市场主导、优势互补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了创业要素、创新人才、孵化主体、功能平台、初创项目、科技研发、四新产业、国际元素等多种资源的集聚。三方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充分发挥智力、科技、人才、信息和平台、资源、资本的集聚优势,打造了高校、企业与地方合作共建创新创业生态园区的新典范。

“零号湾”一期总面积5万平米,规划中的二期拓展区域及西区总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自三方签约共建至今仅一年多时间,零号湾就吸引入驻创业企业(团队)225支,苗圃孵转化公司121个,创业人数超700人,注册资本近2亿元。零号湾将交大创新创业资源有效辐射周边数公里地带,与交大南侧的紫竹国家高新区形成掎角之势,初步形成了环交大知识创新经济圈。

(四)成立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搭建创业研究智库平台

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上海银行共同发起成立的,是上海市首个由高校、政府、企业共同发起筹建的创业研究智库平台,是实现政府与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全新尝试,旨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规律,破解创新创业教育症结,构建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上海市人社局主要为“研究中心”提供创业就业基础数据资源及配套的政策服务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提供办公空间及相应配套服务,组建相关研究团队,承担具体研究工作;上海银行则主要为“研究中心”、创业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及研究成果转化的配套金融服务。

上海创业研究中心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创业前沿理论研究,以聚焦“双创”推动创业交流,以智库定位培养创业专业人才以及研究发布创业指数。2016年围绕以下板块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的创业指导精确服务体系研究”、“政府支持创业政策后评估的研究”、“市民创业状况调查的指标体系架构及大数据运用研究”等。同时,中心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上交创业汇”等大型创业类公益活动,邀请著名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士进行主题演讲;定期举办各类创业论坛,开展创业服务机构与融资服务机构的对接活动等。目前,研究中心以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为依托,邀请了来自斯坦福大学、美国Drexel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学者、教授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双创学院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徽州契约文书地域信息组织与揭示的路径探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The Beauty of Painting in English Writing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