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绘合作新蓝图 共筑命运共同体

2016-11-11宁吉喆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

编者按: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论坛9月11日下午在广西南宁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部门,国际组织、中外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商协会、企业代表约600人参加会议。围绕中国与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成果、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效方式和实现路径等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交流探讨。

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去年9月,我们在广西南宁探讨了“一带一路”构想下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意义、内涵以及合作原则和实现路径,达到了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合作共识的效果。

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指围绕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提升开展的产业与投资合作,主张把中国技术先进、性价比高、品质优良、绿色环保的产能和装备,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需求相契合,也与发达国家的建设与改造相契合,旨在为各国企业合作创造新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各国通过开展产能合作,可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促繁荣、共筑命运共同体。

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积极反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指导中国企业与外方企业开展产能合作的文件制定出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开展工作,在去年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制定《“十三五”国际产能合作规划》,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指引,也将与其他国家相应发展战略与规划相对接。

二是双边多边和三方合作机制稳步建立。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产能合作协议,开展机制化规划衔接和项目对接。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开展了多边产能合作,与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开展了第三方市场合作。

三是重点项目合作成果丰硕。一大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比如,沙特延布炼厂项目、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埃及玻璃纤维二期项目等。中国与巴基斯坦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稳步推进交通、能源和产业合作集聚区等领域的合作,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四是多双边合作基金加快设立。丝路基金已支持多个项目,并出资设立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基金正式设立并支持首个项目。中阿(联酋)共同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已经设立。这些基金将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东盟是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近年来,中方通过与东盟各国建立多双边产能合作框架机制,引导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地方推进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重点推进轻工纺织、冶金建材、信息通信、轨道交通、配套工业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第一,构建了多边框架。在刚刚召开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向外界宣示共同开展产能合作的共识,提振了中国、东盟产业界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合作的信心和积极性。今年3月发表的《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把产能合作作为促进澜湄合作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优化地区产能分布,提升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各方在磋商联合声明文本时,充分表达自身关切和照顾彼此需求,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第二,搭起了双边平台。去年,我们在广西南宁倡议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双边机制。一年多来,中国已与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5个东盟国家建立了产能与投资合作的双边机制,并正与泰国、缅甸等国就推进产能合作进行磋商。通过机制化的交流方式,各国在加强政策沟通的同时,更深入了解彼此的现实发展需求,明确重点合作行业和领域,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有关地方开展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第三,推动了重大项目。一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推动的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已经开工或启动,中柬西哈努克港特区、天津聚龙集团印尼棕榈油种植园区等项目开始实施,中柬桑河二级水电站项目、马来西亚年产350万吨钢铁厂项目正在推进。这些项目投资大、带动力强、社会效益好,示范效应明显。如中越永新燃煤电厂总投资17.6亿美元,引入中国先进的火电技术,既有利于改善电力基础设施,又造福了当地民众。

第四,开展了地方合作。中国省区市“块头”都不小,如广西就有5500万人口,去年经济总量达2000多亿美元。各地结合自身优势,针对合作国家地区要素禀赋情况,推动地方产能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机械装备、冶金建材、港口建设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与越南、柬埔寨等国相关省市的合作,特别是与马来西亚方面利用“两国双园”平台推动一批合作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产能合作集群式发展。又如湖北省,利用自身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电力、通信等领域与印尼、缅甸等国开展合作。再如浙江省,该省华立集团与泰国企业合作建立泰中罗勇工业园,2015年已顺利启动第三期开发,为当地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2万人。地方合作已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这充分说明了多层次经济交流潜力巨大,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面临新的重要机遇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各国进一步深化经贸关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面临新的重要机遇。

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全球第一,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吸引外资国,是包括部分东盟国家在内近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去年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6.9%,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6.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左右。面向未来,中国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产品技术上先进适用,价格上合理适中;中国的产业正在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入。

另一方面,地区各国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东盟国家具有人口红利丰富、市场规模庞大、能源资源富集和地缘优势明显的特点。近年来,东盟国家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去年GDP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优化改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随着东盟共同体去年底正式建成,一个人口超6亿、经济总量超2万亿美元的单一大市场已经形成,东盟经济发展踏上了一个迈向未来的新起点。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这个大市场将与中国大市场互联互通。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推动地区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也将催生国际产能合作的更大市场。

中国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与东盟国家产能合作基础良好、潜力巨大。中方将继续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国际惯例”的原则,以落实《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为指引,继续与各国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政策及构建区域产业链等领域的对接,推动双边产能合作不断扩大规模、改善质量、提升水平。

在此,我提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合作,筑牢产能合作依托。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要想富、先修路,要发展、先通电,要开放、先通信。当前,东盟各国正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油气管道、电力、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创造条件。各国应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协调衔接,以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为主要目标,通过工程总承包、BOT、PPP等多种方式,加快推动投资条件好、合作意愿高、带动效应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同时,拓展各国在咨询设计、建设、装备、技术、标准、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研究就地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维修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基础设施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合作。

二是聚焦工业制造合作,壮大产能合作支柱。各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导向各不相同,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开展产能合作。在钢铁有色领域,应充分考虑资源分布、合作基础、配套能力、运输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因素,重点选择在资源开采冶炼、精深加工、产品制造等环节加强合作。在建材轻纺领域,鼓励土工材料、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广集群式、集约式发展,合作建成一批优质原料供应基地、技术创新和设计中心。在能源化工领域,深化在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染料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合作构建能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在巩固提升各国工业发展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链融合发展,并提升其在亚洲和世界的竞争力。

三是突出创新驱动作用,引领产能合作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应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加强协调,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进一步丰富产能合作内涵。从本国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对接创新资源优势,在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生态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共建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数据共享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实施产能合作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各国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不断增强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提升产能合作水平。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各国政府部门在提升相关政策稳定性、降低企业跨境投资风险的同时,应鼓励各国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加强交流,为企业开展投资合作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金融、法律、会计、税务、咨询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方便企业不断提高跨国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应大力推广已成功合作项目的有益做法,鼓励企业在用工、采购等方面提高本地化水平,切实保障当地员工合法权益,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产能合作的社会效益。

中国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方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原则,追求互利共赢,欢迎沿线各国参与到合作中来。中方提出国际产能合作,目的是通过扩大双向开放,参与重塑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更加均衡和普惠的全球产业链,打造互利共赢、包容共进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与与会各方一起把握好难得的合作机遇,拓展好深广的合作领域,落实好有效的合作项目,让国际产能合作红利造福中国和东盟国家更多民众。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
本期导读
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收付继续大幅增长
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 实船演练10月将在湛江举行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食用菌双边贸易效率分析
东盟国际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中国与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第一次协调会在广州成功召开
中国—东盟合作新阶段经贸合作探讨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2016年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沙盘推演”首次协调会议在广州举行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