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效率研究

2016-11-09张从俊曹安照谢荣见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储备人才

张从俊,曹安照,谢荣见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省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效率研究

张从俊,曹安照,谢荣见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必需的支撑点。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论文通过研究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来找出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影响指标,进而构建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的指标体系,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储备提供参考,为实现我们国家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资源。

创新型人才;层次分析法;综合模糊评价;储备评价指标

0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创新是国家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唯有把握住创新的脉搏,方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不失机遇。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做好科技创新依靠的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型人才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为关键的新因素。中国的发展能否登上一个新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以及储备,实现这一目标,就能够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稳握胜券。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关注加大,高等院校不能仅仅以培养与开发人才为目标,而是要以符合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皖江城市带高校发展状况为例,如何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是对皖江城市带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高科技产业与创新型人才需求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地方经济宏观调控与地方创新型人才储备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起到指导性作用[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全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如图1)。此外,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很多高校毕业生没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而且在以往针对创新型人才这方面的研究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如何理解和定义创新型人才概念;怎样开发、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如何分配和管理创新型人才。然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培养和开发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后续工作怎么完善。本文尝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安徽省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储备问题,深度挖掘安徽省高等院校与教育部直属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特征和影响的不同,从根源上找到安徽省地方高等院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储备方面的差异,然后基于这种差异性以及政府的人才工程,提出校政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储备策略,构建政府主导下成本最小的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资源储备模型,进而依托参数变换刻画多情景可变策略下的校政、校企投入产出均衡解。

图1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一、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概念综述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它的改革与发展都必须把创新型人才作为最根本的培养对象。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中都没有给出创新型人才的确切定义或者说学界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吴贻谷等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指那些能够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一类人。这类人才凭借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严谨的治学方法来提出、解决问题,并且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和开创新局面;同时,这类人的科学道德及精神就决定了他们是人类科技最前端成果的开创者和传播者,而且也是未来科学家的培养者和社会优秀文化的继承者[2].。中国科学院学者曾提出:创新型人才就是那些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够在某些方面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能力,而且敢于挑战、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突出的聪明才智,坚强的学习意志。尤其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敢于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识和创造性的精神来为社会进步创造最优方法,并且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处充满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方法,以至于在人类的社会进步过程中做出贡献[3]。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伴随着这种进步的就是社会环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的不变化的就是他们特有的创新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是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完美结合[4]。随着科技化的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有了新的理解,像那些具有创造精神和意志的人才,他们同样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型的学习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创新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业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递进关系[5]。就管理创新型人才来说,他们也强调创新意识,而且能够在创新能力和开发方面,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进行转化,尤其是在特定领域内,不会墨守成规,而是选择突破性的创新,并结合自身具有的创造性以及创新积累的经验、理论和实践为社会做出特有的前进动力[6]。就经济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他们具有良好的企业及社会责任,扎实的理论及学术基础,而且在特殊的经济领域里,经济型创新型人才能够就一些市场理念提出特殊的解决方案,他们做出的创新成果会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甚至是重大变革[7]。

当然,社会的进步所依靠的创新型人才或者说那些顶尖人才,还要包括那些能够为各领域服务的人才,或者称这些人为服务创新型人才[8]。从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学生的自我接纳和坚持性不够高,而且“创造自信”随年龄增长在逐步下降。在目前知识和技能多元化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平均智力相差不大,我们国家接受了长久的儒家思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思想的开发。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就会奠定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相反的是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侧重于理论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把学生的成绩作为他们进步的标准。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培养不是偶然性的,他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的联合推动。对比国内外研究,就能够找出特别之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异于常人的创新方法以及富有挑战的创新勇气,但是相对于国内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外教育更加愿意主动的管理和开发创新型人才[9]。

如何理解创新型人才概念,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定义,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本质就会不同,而时代的发展就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价值不会相同。根据这样的定义要求,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培养、管理以及储备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不仅仅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要把问题的根源看得更远。

(二)创新型人才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以及经济脉搏增速缓冲期,在这期间,如何实现转型,是我们国家面向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成功的实现这种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需求就是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构建国家文化的基础,而创新型人才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竭动力。在这种特殊的转型时期,如何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储备工作已经不容小觑。

如果把互联网“+”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概括为创新型人才,那么这就意味着这类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创造性[11]。这类创新型人才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从他们身上我们要看到一些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1)信息化创新品质;(2)系统化的知识储备;(3)个性化的人格魅力;(4)社会化的奉献精神;(5)自身化的聪明与能力;(6)基本化的健康与素质[12]。

“新常态”下的人才结构即将或者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所以高等院校要适应时代要求,努力培养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新常态的创新结构。创新型人才的组成包括几大类:第一、经济类创新型人才;第二、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第三、服务类创新型人才。这几类人才结构已经构成了新常态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特征:(1)创新型人才的投入应与经济新常态的“增长期、稳定期、成熟期”三期相匹配;(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与经济新常态的“政府与创新型人才、企业与创新型人才”相磨合;(3)创新型人才的使用应与经济新常态的“知识动力、创新动力”相适应;(4)创新型人才的储备应与经济新常态的“风险挑战、预期减值”相衔接。

二、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内涵

(一)创新型人才储备问题简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不仅要把人才储备好,还要把创新型人才储备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基础。高等院校储备的不仅仅是高校开发、培养出来的学生,还要把以往的毕业生以及社会人才吸纳过来。当然了,在对这些人才储备的同时,要时刻注意人才的储备质量,不能在储备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数量或者追求利益。做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工作:第一就是制定创新型人才选择和吸收计划;第二就是根据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做不同的储备目标。基于这种计划和目标,就可以避免高等院校采用错误的储备方式,也可以避免储备过程中随意性的发生,比如说一味的重视量的发展,而忽视质量的要求,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创新型人才储备的不能达到地方经济的要求[13]。而且随着我们生活环境以及快节奏生活模式的变化,多年以前的人才储备模式已经不能与当今社会化的人才类型相匹配,确切地说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中。

管理学研究中,就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模块,就特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储备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一套完整的杠杆体系,创新型人才的类型就相当于杠杆的一端,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是杠杆的支点,创新型人才的数量是杠杆的粗细,对创新型人才的储备模型则是决定杠杆的臂长,唯有把这个杠杆的臂长调节好了,才可以翘起我们需要的成绩。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一“杠杆模型”做到最有效、最合理(如图2所示)。这一体系能否发展下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需要面对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转型发展。人才,则是中国现有的经济转型模式的关键支撑,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将是中国近几年以及未来更长远的发展的新活力。这些方面的发展与前进,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创新型人才储备才是关键。本文将在确定安徽省。

图3 创新型人才储备的杠杆体系

(二)地方高等院校与部属院校的区别

根据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利用两方面,我们国家高校可以分为部属院校和地方高校。从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信息可知,我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为2553所,其中部属院校为75所,地方高等院校为2478所,从数量上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点。因此,为创新型人才储备提供了数量依据。不仅如此,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还有本质上区别(表1)。

(三)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基本假设

人才储备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但是由于人才储备基地不够完善,管理过程和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得我国创新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最近时期,国家倡导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热潮,更加决定了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鉴于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形势,要做好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工作,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前提:(1)应具备基本的人才资源,即在满足人才数量的基础上,才可以构建创新型人才储备;(2)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加大对创新型人才需求量,这样就可以保证储备下来的创新型人才储有所用。

要做到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高效、最优”储备,首先就是要把储备的重点找到,其次就是要根据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构建出适合国情的储备要求。人才是我们国家现在最迫切需要的,而更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结合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情况构建出适合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战略储备计划,并根据这个计划来制定出适合我们国家国情的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计划不是按部就班地培养、储备、使用创新型人才,而是要把本地区能够开发出来的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就目前情形来看,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储备的空间还很大,这种空间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内,还包括供创新型人才实践的外部环境。安徽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已经可以满足地方高等院校的储备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构建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有理可依。

表1 部属院校与地方高校的本质特点

三、模型介绍

数学建模是一种具有实际的解决方案,通过结果来联系实际问题等理论,然后接受实际检验,而且能够将各种定性问题来定量解决。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创新型人才储备对象信息、然后作出简化假设、最后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借助数学工具来构建数学语言,通过数学语言来表现我们需要的数学模型。作为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的构建,数学建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捷径[14]。这种捷径不是简简单单就有的,而是因为数学建模与创新型人才储备本身就具有一种特殊的联系。目前,国内外学者结合数学建模活动来研究创新型人才储备的投入影响因素,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5-19]。

(一)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的构建基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模型,来优化或者改革以往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可能问题(比如投入成本)。

(2)系统性原则: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的构建不同于其他模型构建,所以要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如图3)。

(3)可操作性原则: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的构建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和经验,而且定性数据的量化要方便操作和计算。

(4)科学性原则:要从地方经济出发,抓住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并要注意创新型人才储备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问题。

图3 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系统图

(二)模型构建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储备的产出与泊松分布较为相似,创新型人才储备产出是随机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其概率符合泊松分布,有:

k=0,1,…,N;λ>0且常。

考虑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概率事件的发生,对于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尤其是如何构建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就要结合地方经济需求和地方产业结构。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模型构建的流程如图4。

图4 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流程构架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文章引用层次分析法就是能够打定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在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中找到最优的决策分布。人才储备不同于物质储备,我们需要应用定性数据来表达人才储备的指标体系。比如说投入水平、管理能力、预期增值及人才流失都可以定性的来反映创新型人才储备的指标,根据这四个主要指标,可以具体分析创新型人才储备指标体系(表2)。

表2 创新型人才储备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中确定指标权重,第一就是要构建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就可以把定性指标用定量的方法解决,由于判断矩阵能够将创新型人才储备各指标的细致反映出来,所以杜绝了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带来的随意性。而且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各层指标中,就可以根据主因素项以及各子因素项中的元素进行逐个对比,然后就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

在判断矩阵中,设Wi为第i个指标的相对重要度,也就是对于上一层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构成权重系数矩阵如下:

(4)根据模糊判断矩阵的构造思想,引入模糊距离测度[20-21],则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j>i+1

j>i+1

四、创新型人才储备效率综合研究

(一)储备模型构建的条件

基于层次分析法下,我们可以知道指标体系是否有效,各指标的权重我们也可以计算出来,因此在有效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操作。表3是结合1 000样本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值。

表3 平均一致性指标值

数据来源:时间序列分析—基于R(基于R应用的统计学丛书)

(二)模糊综合评价

1、建立模糊集确定指标集

(1)主因素层指标集为X=(X1,X2,…,XL),相应的权重集为A=(a1,a2,…,aL);

(2)子因素指标集为XK=(XK1,XK2,…,XKm),相应权重为AK=(ak1,ak2,…,akm);

(3)评语集V=(V1,V2,…,Vn),n=4,{V1,V2,V3,V4}表示储备指标的满意性{高,一般,较低,较差}。

2、确定隶属矩阵

(三)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就是要根据子因素层的各个指标Xki所求得的评价矩阵RK,然后对RK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运算,得到主因素的模糊矩阵,再根据主因素层中各个指标XK,求出需要的评语集V所对应的隶属向量BK,其中BK=AK*RK=(bK1,bK2,…,bKn),记作:

再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即可得到目标层指标X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其中:

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就是根据评语集V的隶属度,来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隶属矩阵就可以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V,这样就可以对创新型人才储备进行科学评价。

五、实证分析

在咨询和问卷调查在校老师和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取平均数,得出主因素和子因素中的指标权重。

根据我们所取得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该子因素指标的隶属矩阵为:

因此我们可得:

B1=A1*R

=(0.38,0.20,0.22,0.20)

=(0.321,0.252,0.231,0.237)

同理,由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得到模糊综合评价集:

B=A*R

=(0.38,0.30,0.29,0.13)

=(0.367,0.298,0.268,0.280)

经过对专家的咨询,我们规定各级评语的分值{V1=90,V2=75,V3=60,V4=50},因此,总的评分值为:V=(0.367,0D298,0.268,0.280)*(90,75,60,50)T=85.46。

综合评价各级影响因素可知,样本揭示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建设过程中处于一般水平。

六、结论的不足与展望

地方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储备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当前,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且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把创新型人才流失以及创新型人才储备面临的预期增值和预期减值作为重点的研究目标,国家转型正在进行中,所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会持续增加。将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开发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储备问题,借助综合模糊评价模型来构建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快速输送人才。

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引用到创新型人才储备模型的构建中,由于数据来源有限,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数据处理中具有随意性,而且在指标确定方面具有局限性;

(2)指标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体现目标的针对性;

(3)数据选取仅仅局限在安徽工程大学,所以研究结果没有可比性。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改正和完善。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吴贻谷,刘花元.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11-16.

[3]秦广虎,陶磊.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储备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8-30.

[4]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6-109.

[5]赵祖地,左玥.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65.

[6]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320.

[7]许静.创新型人才激励模式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39-41.

[8]潘云鹤.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8-12.

[9]周洋.构建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J].河北企业,2010(1):60-61.

[10]梁拴荣,贾宏燕.创新型人才概念内涵新探[J].生产力研究,2011(10):23-26.

[11]徐恩芹,刘美凤.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9-10.

[12]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

[13]韩彦铎.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的策略与战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5):86-89.

[14]宋伟伟,吕健,辛春红.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区域人才需求预测[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4(5):58-60.

[15]李冬梅,陈东彦,宋显华.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考核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52-53.

[16]沙元霞.基于数学建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9):112-114.

[17]杨颖颖,黄金超.论数学建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1-72.

[18]李冬梅,陈东彦,宋显华.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考核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52-53.

[19]刘凤秋,毕卉,陈东彦,等.融合数学建模思想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4(5):82-84.

[20]Xu Zeshui, Liao Huchang. 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14, 22(4):749-761.

, L., Najib, L. A New P

cale Of 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 2014, 02(26): 520-525.

Research into the Reserve Efficiency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ZHANG Congjun, CAO Anzhao, XIE Rongjian

(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Innovative talent is a scarce resource,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as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By researching into innovative talent reserv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finds out the influence index of innovative talents reserves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 reserve model.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niversity innovative talent reserve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s for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nnovative talents;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2016-04-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C630297);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重大项目(SK2014ZD014)。

张从俊(1988-),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曹安照(1961-),男,安徽淮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谢荣见(1973-),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决策分析、效率分析。

C961

A

1009-9735(2016)04-0120-08

猜你喜欢

创新型储备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