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情况研究
2016-11-09黄丽艳
黄丽艳,张 坤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情况研究
黄丽艳,张 坤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创新学分制度的制定程序和实施程序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给出了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对于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学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突出特征。国内诸多高校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逐渐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建立长效监控管理机制、评估检测机制和激励机制,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师生员工致力于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1]。
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现状调查
(一)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目标
安徽省本科高校对于创新学分的实施,都是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笔者调研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中7所本科高校在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目标都是围绕创新能力培养设置的。
(二)创新实践学分获取途径
笔者仔细查阅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中7所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相关文件,应用型高校借助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作为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途径可归纳为3大类:第一类,普适性途径:创新创业活动、科研学术论文、知识产权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竞赛活动、学术讲座和阅读课外书籍;第二类,各级各类执业认证途径(考证);第三类,各级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途径。
(三)创新学分认定和管理部门
安徽本科高校创新学分的认定和管理一般由院系负责,教务处、学生处进行审核。一般不设置专门的创新学分管理和认定部门。在调研中,只有滁州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和指导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学分的认定。其余6所高校都是由各院部负责管理及认定工作。
二、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实践学分项目设置及要求不统一
笔者调研的7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均采取学分制。7所高校中有5所将创新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蚌埠学院及安徽科技学院没有将创新学分的获取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但7所高校对于创新学分的名称及范围界定不统一,对于“创新学分”的提法不尽相同,合肥学院成为“第二课堂学分”,黄山学院称之为“综合素质学分”,宿州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都明确称为创新学分。此外,7所高校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内容界定差别也较大,对于学分获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图1 各种途径获得创新学分人数分布
表1 安徽本科高校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目的
表2 创新实践学分范围界定及取得要求
续表
(二)创新实践学分认定标准差别较大
比较7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标准,对于相同或相似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标准差别较大。例如,合肥学院、蚌埠学院、滁州学院、宿州学院在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中均划分有科研活动模块,在科研活动模块中,均明确标出“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该模块的创新学分获取项之一,其中:合肥学院在此项中三类以上期刊(含)论文1学分/篇,蚌埠学院三类期刊论文第一作者4学分,第二、三作者分别为3学分、2学分,宿州学院三类文章3学分,滁州学院三类学术期刊第一作者1学分。由此可以看出,各个院校创新学分认定标准差别较大,对于创新学分的获取难度差别也较大。调查的几所高校中,对创新学分的获取标准设定存在过高和过低的情况,没有结合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各高校对于创新学分定位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创新学分的实施。
(三)学生获取创新学分方式单一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在此次调查中,笔者统计了参加此次问卷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创新学分的人数共计327人,其中: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方式获取32人、科研学术论文27人、知识产权方面15人、社会实践活动50人、文体竞赛活动88人、学术讲座和阅读课外书籍29人,各级各类执业认证途径(考证)88人,各级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途径44人。从上述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创新学分获取途径主要集中在“文体竞赛”和“各级各类执业认证途径(考证)”,占比均为23.6%,“创新创业”“科研论文”“知识产权”的分布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5%、7.2%及4.0%。学生获取创新学分形式单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创新能力参差不齐。
表3 各种途径获得创新学分人数统计
(四)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缺少引导和实施条件
创新学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仅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还需要学校创设条件,包括校内、校外的各类资源提供。首先,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较为缺乏,实践活动开展的场地及设施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此外,教师的创新素质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在创新实践方面,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指导作用,主动去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调查过程中,高达71.5%的同学认为“学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缺少指导和培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教育缺乏过程指导,多呈现结果导向。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在创新学分的实施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五)组织体系和监督管理不到位
创新实践学分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合理有效的组织、科学的管理是创新学分实施的关键环节。虽然安徽省本科高校在创新学分的管理中,都明确了创新学分的认定、审核及管理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存在软化、弱化状况,出现了部门工作不到位、执行不规范、监管不严格、检查不落实等现象,且部门之间也出现工作相互推诿、协调不畅、责任不清、职权不明等实况,导致创新学分的实施处于消极应对状态,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必然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学生的实践活动质量就难于得到保证[3]。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学分的制定主体多元化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学分的设立,是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学分的制定者不仅仅是高校,还应该当包括大学生。各高校设立创新学分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公开、民主的方式赋予大学生参与制定创新学分的权利。高校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广大同学充分参与并理解创新学分的内在含义。
(二)创新学分的内容要合理
创新学分的内容主要包括概念、性质、具体设置范围、评分标准、操作程序等。各高校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行细化、修订。
第一,创新学分的实体性内容要具体。实体性内容具体包括概念、性质、具体设置范围、评分范围。首先,概念、性质的具体化是为了对获取创新学分必要性的说明,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创新学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班主任在班会中对创新学分做具体说明,校级学生组织、二级学院的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教务处定期举办关于创新学分的专题讲座。其次,具体设置范围和评分范围合理化、严格化、广泛化。同时给予二级学院团总支更多举办创新实践活动的权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对取得一定成果的大学生授予他们不同等级的创新学分。第二,创新学分的内容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创新学分制度也应该伴随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而适时调整。
(三)完善创新学分的实施程序
首先,创新学分应当涉及对实施条件的规定。有些创新实践是大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高校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如为大学生联系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定金额的创新实践资金等,既维护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4]。
其次,要对获取程序进行严格规定(即申请、审核、监督程序)。逐步形成班级、院、校三级创新学分申请、审核、监督等常设机构,监督机构由一定比率的教师和大学生代表构成且独立于申请、审核机构之外。严格执行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及核定标准,保证创新学分实施过程的公平性,有助于创新学分设立实施步入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保障创新学分贯彻落实
第一,改革本科高校学分制度。各高校应当适当缩减课程学分,增加创新学分比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5]。与此同时,课程学分的压缩也会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即建设创新型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导师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创新实践方面应该加强引导,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本科培养方案中的科技活动、课外活动、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导师在学生大一期间为其制定创新实践活动计划,定期交流与指导,分学期进行考核和总结。
第三,实施创新学分的形式要多样化。创新学分的多样化也是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多种选择。各高校应当在课外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组织各类文体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办大学生创业园等。在增加校级活动数量的同时,也给予二级学院举办更多活动的自主权。
(五)为创新学分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创新学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包括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显性条件主要是必要的物质条件、师资力量和组织管理系统等;隐性条件主要是创新氛围。
1、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实施创新学分的基本保障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健全的基础设施以及科研经费。基础设施要增加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提供实验设备等,建立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服务平台;各高校应该根据文理科的不同特点,为不同学科不同级别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提供相应等级的科研资金。
2、整合内外资源,浓厚创新氛围
从宣传工作和创新平台建设入手。第一,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党委、团委、学生会、班级的四级宣传机构,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要重视宣传质量,提升大学生参与热情,让广大师生掌握最新的创新学分动态。第二,创新平台的建设。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成员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各高校采用校企合作、校友会等渠道;广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等,内外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
四、结语
创新是大学的使命。创新学分只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形式,实现大学生自主创新是高校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应进一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方位,多渠道的创新教育形式。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应拓宽扩大研究视角,探究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以期完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育模式。
[1]褚芝鹏.大学生创新学分激励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顾嘉,唐永升,邵苏玲.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9):34-36.
[4]杨晓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分的实施——以蚌埠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230-231.
[5]邓淑容.本科高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及对策——以广东省本科高校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121-124.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Credit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
HUANG Liyan, ZHANG Kun
(SuzhouUniversity,Suzhou234000,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strong team to promote the mass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innovation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discover the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that ex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he paper conducted the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Anhui.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and gave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formulation procedur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to consummate the innovation credit system. These countermeasures play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credit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practice credits
2016-06-16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专业改造与新专业调整):工程管理(2013zytz075);宿州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szxyfwdf201309)。
黄丽艳(1985—),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
G640
A
1009-9735(2016)04-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