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城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6-11-07刘水良尹华光袁正新

城市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目的地旅游业景区

刘水良,尹华光,袁正新



景城一体化发展研究

刘水良1,尹华光,袁正新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

旅游目的地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纷纷提出景城一体化的战略。景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具备资源、空间、产业及景观四个条件;景城一体化的动力系统包括来自景区和城镇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及来自新型城镇化与市场需求的外部动力,还有其他一些辅助动力;景城一体化在建设中需要六个方面的保障:坚持规划先行,发挥政策护航作用,努力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维护旅游产业主导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性。

景城一体化;内涵;条件;动力;保障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国内许多旅游城市如都江堰、乐山、阆中古城、张家界等纷纷提出景城一体化战略,都江堰、乐山已开展和实施了景城一体化实践并取得实际成效。随着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升级,甘肃金昌、重庆万盛区等地方政府也相继提出景城一体化发展目标。部分西部旅游城市具有非常优越的旅游资源,但城市吸引力相对较弱,希望通过景城一体化共同提升景区和城市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关景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非常少,从知网现有文献的查询情况来看,仅有几篇理论价值较高的文献,郑柳青(2007)、吴祖梅(2013)、金鑫(2014)、吴于勤(2014)等[1][4]少数学者研究过这一问题。有关“产城一体化”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对景城一体化的实践指导作用比较有限。基于地方政府对景城一体化的热情和学术界对景城一体化的忽视这一矛盾,本文在现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国内景城一体化的相关实践,试图对景城一体化的内涵、实现条件、动力系统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一、景城一体化的内涵

(一)景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景城一体化”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学术界在“产城一体化”的基础上有很多关于旅游和城市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地方政府此前也使用旅游和城市一体化的相关表达,近几年才开始有地方政府提出“景城一体化”的概念。虽然目前国内部分地方政府对景城一体化有很多相关的解释和说明,但关于景城一体化的内涵在学术上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定。郑柳青2007年在研究乐山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到景城一体化的概念,认为“景城一体化是指在旅游城市建设中,明确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把旅游开发融于城市建设之中,发挥城市基础设施、文化、经济功能,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旅游系统,最终将景区与城区有机结合为一体。”[1]这一概念仍然是把旅游和城市的融合作为主要出发点,对景区的角色认定比较模糊。从目前提出景城一体化的地区来看,仅仅实现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融合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意图,因此需要对“景城一体化”这一概念进行更具体的界定,使之更符合现实的需求。

(二)“景城一体化”与“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区别

在界定“景城一体化”的概念前,要与两个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即“产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景城一体化”与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总体而言,“产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在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和典型的实证案例,而景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开始。

“产城一体化”强调的是产业和城市(镇)的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的是城市(镇)的产业功能,这里的产业也没有特定指向,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多种产业。在空间关系上产业和城市是一个整体,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空间融合性强。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目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距离,在产业发展上突出增强工业和农业的联系。在空间关系上,通过构建城乡网络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生产要素流动,两者的空间融合性不很明显。

“景城一体化”强调景区和城市的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的是城市的产业功能、景观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必须是旅游业。景区和城市的空间关系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种形式:城景交融,半城半景,景城分离互动。[3]三种形式下,景区和城区的空间关系都是比较密切的,但又不像“产城一体化”那么亲密,比“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融合性又要强一点。

不论是从产业发展角度还是空间关系来看,“景城一体化”与“产城一体化”的联系更强一些,某种意义上“景城一体化”是“产城一体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景城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景城一体化的概念要明晰三个要素,“景”是什么,“城”是什么,“一体化”是什么意思。首先景城一体化的“城”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镇。“景”指的是景区,包括城市(镇)周边的大小景区,可以是一个特色景区,也可以是景区群落。“一体化”的意思是比较明确的,和“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比较接近,具体来说,景区和城市(镇)在空间关系上要更紧密,产业联系上要以旅游业为纽带加强互动,在功能上同时考虑居民和游客的需求,使城市硬件景区化,景区软件城市化。综上所述,景区一体化是指城市(镇)与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各类景区,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满足居民和游客需求的景城融合空间结合体,实现城市(镇)和景区的双赢发展。

二、景城一体化的实现条件

景区一体化要加强景区和城市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互动和联系,不是简单地将景区和城区进行空间和功能的叠加,也不是任意的景区和城市都能实现一体化,它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一)资源条件

景城一体化的初衷是基于旅游目的地自身要有较为突出的旅游资源,城市(镇)发展也要有一定的基础,这是景城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和物质条件。如果城市(镇)周边的景区中没有一个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景区,或者城市(镇)发展非常落后,景城一体化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比如张家界景城一体化建设是以武陵源风景区、天门山景区等资源为依托,作为地级市,张家界的城市建设也日趋完善,这样的资源条件就增加了景城一体化实现的可能性。

(二)空间条件

一体化对空间是有要求的,如果不能实现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和有效对接,一体化就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不管景区和城市(镇)是什么空间关系,都应该具备空间连接的可能性。空间关系紧密的景区和城市(镇)最好实现无缝对接,如杭州的西湖景区和城市的融合,景城之间的空间差异完全被淡化,塑造一种“城即是景,景即是城”的空间整体感。景区和城区(镇)空间距离稍远一点的可通过廊道相连,尽量保持空间上的连贯性。廊道可以是河流等自然廊道,如乐山通过沿河风光带有效链连接城市(镇)和景区,也可以是景观公路等人工廊道,如张家界通过将张青公路改造为沿路景观带,加强景城联系。

(三)产业条件

旅游产业是联系景区和城市(镇)的重要纽带,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景城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把城市(镇)和景区都作为旅游吸引物来打造,尤其是城市(镇),不管有多少个主导产业,但城市建设要突出旅游价值,形成处处有景的旅游景观。另一方面,景区和城市(镇)的功能应围绕旅游业进行布局,除了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还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现在很多旅游城市存在居民和游客的活动完全无交集的情况,游客只是城市的过客,感受不到在目的地城市的真实生活。景城一体化通过旅游业加强居民和游客的互动,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共处的环境,让他们都感受到一种“家”的感觉。

(四)景观条件

景城一体化是景区和城市(镇)各自向对方靠近的过程,通过景观环境的协调和塑造最容易增加景城印象。从现实案例来看,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景区因为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向城市(镇)景观的靠近相对简单迅速一些。反过来要把城市(镇)打造成旅游景观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是城市(镇)在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痕迹过重,以往的城市(镇)建设更多地是考虑居民的需求。景城一体化要求城市(镇)景观向旅游化转变,充分结合景区的特色对城市(镇)进行重新包装和设计,美化亮化城市(镇)自然景观,通过文化景观展现城市(镇)魅力,增强城市(镇)的旅游吸引力,强化景城一体的整体协调性。另外,过渡区和廊道也是景城一体化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区域,模糊过渡区的界限印象,尽量借助自然条件建设景城廊道,高标准高起点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景观通道。

三、景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分析

景城一体化要实现城市和景区的高度融合,融合的动力既有来自系统内部的动力,又需要外部动力的驱动。内部动力主要是城市和景区基于自身发展产生的需要,这种自身的需要促使两者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和景区组成的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内在需求,二是城市和景区在一体化过程中的内部利益协调。这种内在需求和内部利益协调是促使景城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原生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是来自外界环境,包括市场需求的牵引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另外还有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等外围助力。

图1 景城一体化的动力系统分解图

(一)内部动力

1.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内在需求

不论景区和城市的空间关系如何,景城一体化在空间结构上都是要实现建设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目的。旅游业发展至今,旅游目的地的概念逐渐强化和凸显,景区概念被泛化,城市概念被模糊,大多数旅游者更加认同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反过来,旅游目的地发展也需要适应人们的认知,加强景区和城市构成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有效促进景区和城市的融合,促使城市和景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互相呼应,自成一体。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是对景区所在的一个较大空间范围的整体包装,城市自然也在其包装范围内,它既包含了景区的全部要素,也涵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功能。可以说,景城一体化本质上就是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过程。所以,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景城一体化的原生动力之一。

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

景城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目的地政府、旅游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等。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通过景城一体化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目的地政府在其中扮演的是决策者的角色,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是主要的参与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旅游企业则承担执行者的主要任务。在景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利益相关方都会基于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有效推动景城一体化建设的实施。

图2 景城一体化相关利益者结构图

1)目的地政府。景城一体化是重构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决策,政府把目的地作为一盘大棋来布局,把目的地的整体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在城市总体规划思路、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发展导向等方面通盘考虑,从宏观调控角度构建景城一体化的整体框架。对政府而言,景城一体化能扫除很多制度障碍,提高目的地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树立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从而实现城市管理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因此,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当地政府促成景城一体化的意愿非常强烈,往往成为景城一体化的重要推手。

2)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某种意义上来说,目的地的居民和旅游者是景城一体化的主要受益者和直接受益者。景城一体化既要考虑居民利益来发展城市,也把吸引旅游者作为城市的重要职能,所以会致力于把目的地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城市建设越来越宜居,目的地吸引力不断扩大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景城一体化会使旅游活动要素组织和安排更合理,城市和景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互补,旅游者因此能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居民和旅游者对景城一体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自然会积极参与和配合景城一体化的实施。

3)政府职能部门。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存在多头管理、条块管理结合的问题,这种管理体制不顺的现象在国有景区非常普遍,大部分时候景区与当地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保持一种游离的状态,在可管可不管的问题上,职能部门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比如对一些游客投诉问题,因为职能不清得不到及时处理,从而影响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景城一体化将理顺景区管理和城市管理关系,实行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明晰各级职能部门的权责。各部门通过一体化的平台具有一致性的目标,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资源浪费,提升政府形象。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景城一体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4)旅游企业。景城一体化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影响,比如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在空间布局和经营导向上跟原来会有所不同,倒逼旅游企业改变发展路径。旅游目的地范围内的大小景区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加强联系和合作,减少内部竞争。酒店也会逐渐改变发展策略,把重心放在城区,引导旅游者在城区住宿,减少对景区环境的影响。旅行社线路也将因景城一体化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热点景区的拥挤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直接推动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企业的利益短期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景城一体化将使目的地旅游市场更加有序健康,因此旅游企业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景城一体化的建设,使他们自身获得长期的发展利益。

(二)外部动力

1. 牵引力:旅游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和旅游需求释放空间越来越大。在全民休闲的背景下,旅游业已经逐步进入大旅游时代,为满足游客不断增长、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和扩展,要求目的地要逐渐形成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和多重综合效益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旅游市场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双重扩张,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景城一体化是目的地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选择。因此旅游市场的需求是牵动景城一体化建设向前发展的一大动力。

2. 推动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是以产业为引领,通过选择合适的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链,引导就业、人口分布和城市消费结构,这种发展要求与景城一体化建设是高度一致的。旅游业作为目的地的核心产业,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对拉动目的地就业、推进人口城镇化以及促进城市消费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是现阶段推动旅游目的地景城一体化的现实推动力。

3. 其他助力

景城一体化的建设也离不开来自外围环境的其他助力,这些助力协同市场需求和新型城镇化主要动力,一起驱动景城融合。在这些助力中,结合当前的实际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技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景城一体化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景城一体的目的地管理系统,对游客活动和居民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张家界早在2010年就研发启用了旅游目的地管理信息系统“一城通”,将游客在景区和市区的相关活动通过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这个系统目前仅能管理游客活动,根据景城一体化的需要,也可以将居民信息管理功能扩充进去,作为旅游目的地政府为市民和游客共同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开展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旅游目的地城市也在推进这一进程。各地在城乡一体化实施中进行了很多政策改革,特别是关于产业发展、土地及人口等方面的政策,对景城一体化的实现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产业政策上,发挥旅游业在景城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农业、加工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利用产业融合带动景城一体化的发展。在土地政策方面,景城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工程等方面会涉及土地征用等现实问题,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可以作为参考。在人口和就业政策上,引导景区人口向城市转移,为景区生态移民提供就业、教育、社会保险等一系列的政策指导。

3)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大旅游时代出生的一种旅游新思维,泛化了传统景区的概念,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都为推动景城一体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全域旅游下的目的地要实现全域景区化,将包括景区和城市在内的整个目的地作为一个大景区发展。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在目的地的支柱产业地位,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目的地服务业“全业”发展。全域旅游下的游客和居民共享旅游目的地,主客共建和谐社会。可见,全域旅游提倡“全景”、“全业”、“全民”和“全时”目的地旅游发展思路与景城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有殊途同归的效果,将有效助力景城一体化的发展。[5]

四、景城一体化建设的保障

(一)坚持规划先行

规划是景城一体化建设的总纲,特别是景区和城区的空间布局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基础设施的布局、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等,以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首先要建立景城一体化规划机制,景区规划和城市规划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规划,同时建设。第二要进行科学规划,旅游目的地要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明确景区和城区的功能定位,形成设施齐全化、功能多样化、特色鲜明化的目的地管理体系。第三要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城市和景区建设,减少景城一体化建设中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现象。

(二)发挥政策护航作用

旅游目的地政府要积极利用和创造政策条件,促进景城一体化的实现。在产业政策上,我国已经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地位,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措施和相关政策,旅游目的地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发挥旅游业在景城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农业、加工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利用产业融合带动景城一体化的发展。围绕产业政策,提供其他政策配套,如土地使用政策、人口迁移政策、财政政策等,保障景城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三)努力进行管理创新

景城一体化的管理要突破单纯的景区管理和城市管理的范畴,利用目的地管理的思维进行管理创新。在硬环境管理方面,景区和城区的建设部门要突破行政障碍,勇于创新,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特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中保持建设风格的一致性,统一环境景观设计,有效破除景区和城市之间的空间界线,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在软环境管理方面,围绕旅游业的核心地位,对目的地进行全要素管理,有效地将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要素通过景城一体化进行全面整合,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同时,继续深化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在景城融合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居民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与旅游业,处理好与旅游者的关系,塑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基础设施是实现景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要按照人口布局和旅游产业的空间格局,加强对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包括道路、通信、水网、电网、管道等在内的所有设施,都要实现景区和城市的对接。第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化,树立精品意识,严把基础设施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第三,景城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面向居民和旅游者,使他们都能享受一体化带来的便利,不能牺牲居民利益来保障游客利益。

(五)维护旅游产业主导地位

景城一体化是围绕旅游业发展而建设的,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景城一体化建设,体现“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美好愿景。维护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首先要着力提升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确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针对旅游市场新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增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要着力增强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创新旅游业发展理念,深化改革,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带动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投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六)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性

生态环境安全性对城市发展和景区发展都极为重要,是景城一体化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不能以景城一体化为名,实施生态环境破坏的活动,反而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景城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环境事故的发生,最大化地发挥环境生产力的综合效应。具体来说,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因地制宜进行环境设计。第二就是要做好产业调整,在巩固旅游业的核心地位基础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鼓励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新能源利用,推广科技,提高各类产业发展效益,减少污染排放。

旅游目的地为了适应大旅游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新需求,都在积极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景城一体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加入景城一体化的建设行列,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关注景城一体化领域。这里仅对景城一体化的内涵、条件、动力系统及建设保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还有很多更深入的理论和更具体的建设指导意见没有提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地方政府有效推进景城一体化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柳青. 推进乐山市景城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 48-50.

[2] 吴祖梅. 景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战略解析——以重庆万盛经开区城市与黑山谷景区发展为例[N]. 中国旅游报, 2013-02-20(12).

[3] 金鑫, 王志凌, 王喆. 多维视角下的“景城”空间协调发展模式探索——以超山周边概念规划为例[A]//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4] 吴于勤. 邻城风景区功能变迁及景城共融的探讨[J]. 现代园林, 2014,11(5): 75-79.

[5] 汤少忠. “全域旅游”驱动因素与发展模式——以《重庆市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例[N]. 中国旅游报, 2014-06-04(14).

(责任编校:彭 萍)

Talk about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tegration of Scenic Spot and Town

LIU ShuiliangYIN HuaguangYUAN Zhengxin

(School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China)

The tourist destinations are submitted the strategic policy of the scenic-urban accomplishment by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four aspects such as natural resources, space, industries and scenic spots can be realized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own and scenic spots. This integration means the inner motiv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ir auxiliary motives. There exist six guarantees such as the first planning; the policy escorting ,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to raise the guarantee powers of infrastructure, keeping leading role in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of scenic spot; connotation; condition; dynamic power; guarantee

TU 984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4.008

2096-059X(2016)04–0042–06

2016-05-1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MZ057);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

刘水良(1979-),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尹华光(1964-),男,湖南洞口人,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学及旅游教育研究;袁正新(1965-),男,湖南湘乡人,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管理及旅游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目的地旅游业景区
向目的地进发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恋爱中的城市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迷宫弯弯绕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