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中山陵
2016-11-04经姗姗
经姗姗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9)
抗战期间的中山陵
经姗姗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9)
日军先进的“9696”式战机在中山陵上空肆虐
奉安大典以后几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在中山陵四周继续营造了一系列纪念建筑,直至1933年初,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各项工程才先后竣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中山陵建筑群体。
民国时期,每逢重大节日,如孙中山诞辰或国庆日等,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政军高官都要到中山陵谒陵;在南京召开重要会议,也将谒陵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
奉安大典后两年多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处心积虑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制造伪“满洲国”,并进一步将进攻矛头指向华北与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抗日救亡热潮不断高涨。
日军在中山陵碑亭
孙中山的爱国精神永远是对全国人民不屈抗争救国的巨大激励!1935年12月26日,爱国心切、救国无门的续范亭将军,来到中山陵前剖腹自戕,他想以死来唤醒国人抗日。他在《告民众敦促抗日绝命书》中写道:“余北方之鄙人也。革命三十载,半生颇自爱。慨乎国已不国,我犹醉梦,愧无以对我同胞,更无颜见我总理。此次入都,而谒陵园,忧愤交并,拔剑穿胸。然犹冀领振臂,万众敌忾,为世界打不平,为人类争人格,和平之神,自当降临,有以救我民族之万一焉。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无效余之怯馁”。他还写了《祭总理文》:“呜呼痛哉!民气将尽,国已不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上焉者犹自私自利,下焉者犹醉生梦死,只知个人利害,而不顾国家之存亡;至今寇已深入,汉奸遍地,惨杀我青年,摧毁我民气,势已不可再忍,再忍则唯有一致投敌,岂不为天下笑?耻莫甚矣!”“人心不死,四万万人不能俱尽也!为民族争人格,为世界打不平,全在此举”,“今日陵园之血聊当秦庭之泪”。续范亭剖腹后,被守卫中山陵园的卫兵发现救起,送往医院。现场救护人员还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五首《绝命诗》,其中一首写道:“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续范亭的友人于右任、徐永昌等,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先后来医院看望他。报纸刊登了续范亭躺卧病床的照片和剖腹前五首绝命诗手迹,立即引起举国震惊。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 年8月15日开始,日本战机对南京进行野蛮的空袭,一直持续了近四个月。日机在中山陵上空肆虐,中山陵职工为中山陵建筑披上伪装草帘,采取种种措施进行保护。
日本当局下令日军战机注意避免直接轰炸中山陵、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址及其他重要遗址。中山陵园仅留下日军枪弹一大一小两个弹孔,成为当时南京园林中唯一没有遭受日军严重破坏、保存较好的例外。这是由于日本当局中有许多“中国通”,十分熟悉中国的近代历史,深知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民主制度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他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的崇高威望,也了解孙中山在国、共两党中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在侵华战争中始终十分注意利用孙中山的影响,企图来营造一种“中日友好”的气氛,以此缓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舆论,软化与分化中国的抗日阵营。
汤卜生烈士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包抄攻击。蒋介石在部署迁都与撤退时,曾想把孙中山的遗体带往陪都重庆,但如这样做,必须用炸药炸开陵寝,极有可能破坏孙中山遗体,有关方面极力劝阻,墓室才得以保全,移灵之事没能实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撤离南京前,特地到中山陵,对负责留守陵园的卫士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庄严签字。
1937年12月初,日军向南京猛攻。蒋介石为避免中山陵受到毁坏,下令中国守军从中山陵附近主动撤离,使这一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斗。1937年12月12日,日军以炮轰击中山陵,炸毁了陵园新村等多处设施。守卫中山陵园的警卫大队与中国守军一道,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有26人战死或被日军屠杀。
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没有忘记安眠在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先生。1938年5月7日,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五七”国耻日。当天下午,中国空军第三大队第二十五中队的中队长汤卜生,奉命驾驶单翼美式侦察机,从汉口机场起飞,飞抵南京,冒险低空绕中山陵盘旋3周。“绕着粉蓝的牌坊、祭坛、灵堂盘旋了三圈,带着举国的沉痛在灵堂上空摇翅致哀,一捧洁白的玉兰自空飘洒而下”,以示谒陵,举行空中祭扫仪式,纪念孙中山。在日军屠刀下的南京人民亲眼看到了祖国的飞机,不禁热泪盈眶、满腔悲愤。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汤卜生是湖北黄梅人,他在3个月后,在衡阳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日军统治南京八年,因抱有诱降和分化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的目的,没有对中山陵建筑大肆破坏。1940年3月30日,日本扶植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后,更同意恢复孙中山的“国父”称谓,同意恢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党旗、国旗、党徽、国歌,同意恢复“总理纪念周”与宣传三民主义等活动。日本当局还鼓吹,他们发动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他们实施的“东亚联盟”运动、“建设东亚新秩序”与“大东亚圣战”等,乃是与孙中山生前宣传的“大亚洲主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等。汪精卫更把自己打扮成孙中山的真正信徒与忠实学生,是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唯一实行者与继承人。1940年3月他到南京组建伪政府,第一件大事就是率领部属前往中山陵谒陵,并在孙中山遗像前痛哭流涕。
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不久,任命褚民谊为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2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76周年纪念日前夕,汪伪政府下令将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新街口广场中间的喷水塔拆除,将原置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在1929年赠送的一尊孙中山演讲姿势的铜像,移置于此。伪南京市市长周学昌特地写了一篇《移奉国父铜像记》,记述这次移奉孙中山铜像的经过与“意义”,铸于一块铜板上,放在孙中山铜像的底座上,供人瞻仰,扩大影响。
1943年9月,汪精卫又为南京中山门重新题写“中山门”三字石匾,悬挂到城门上,以代替原由谭延闿题写的匾额。
汪伪政府这些活动的目的,无非是企图给中外人士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汪精卫是孙中山的政治接班人与遗嘱执行人,日本是孙中山的朋友。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不久,就派兵占领了上海英、法租界。1942年9月,日军宪兵沪南分遣队连续三次搜查原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孙中山故居,搜缴了一些孙中山的重要文稿与遗物。日方当局为表示对孙中山的“尊崇”与对汪伪
1940年3月19日,汪精卫率汉奸在中山陵谒陵
国民政府的“友好”,特将这些物品送至南京日本大使馆,由伪外交、内政两部会同派员前往日大使馆照单如数接受。计有:孙中山著《建国大纲》文稿、日人久原房之助赠予孙中山的阵太刀1把和二环式指挥刀1把、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证书一枚(附述文1纸)、政务总裁证书1枚、照相簿大小各1册、照片176张、底片2张、明信片21张、兵工计划书2卷12册、克礼医生病况报告1束、《中国之革命》1册、会议通则自序1册、会议通则5册、《孙文学说》稿本8册、《孙文学说》印本3册、《民族主义》印本1册、《民权主义》印本1册、折扇(附盒)1柄、《对国会致词》文1纸、纪念册3册等,共约22件。汪伪政府接受这批孙中山文物后,转交伪南京特别市政府,保管于鸡鸣寺伪“文物保管委员会”内,曾一度展出。
1942年初,日军在北京侵入协和医院时,发现该院研究室内存有孙中山肝脏的切片及蜡块标本。日方当局将上述发现通告汪伪政府,汪精卫即派褚民谊赴北京交涉。褚当时担任伪外交部部长、中日文化协会会长兼“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于1942 年3月25日抵达北京,与日本大使馆北平事务所及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交涉。日方交出孙中山肝脏的切片、蜡块标本,由褚民谊护送,于3月29日回到南京。日伪当局借此大做文章,于1942年4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国父肝脏安放仪式”,将肝脏恭奉于孙中山灵榇之前。
日伪当局于1942年4月1日在中山陵举行“国父肝脏安放仪式”
然而,日本当局企图打起孙中山的旗号以掩盖其侵华战争的本质,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笑柄。孙中山生前对日本当局的侵华野心进行过多次严正的揭露与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