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儿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6-11-03朱嫘许海英刘雪芹杨艳明
●朱嫘 许海英 刘雪芹 杨艳明
影响小儿静脉首次穿刺成功率现状分析及对策
●朱嫘 许海英 刘雪芹 杨艳明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首次穿刺不成功因素和对策分析。方法:分析100例小儿以往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因素,研究应对措施。结果:小儿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因素有:持针手法、静脉选择、穿刺后固定方法、心理素质低、幼儿不能配合等。结论:通过对小儿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出相应对策,目的是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提高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小儿静脉首次穿刺 ;不成功因素;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门诊临时输液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患儿康复及医患关系。本次研究通过分析100列小儿以往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因素,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解决引起不成功的问题,提高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截取我院输液区2015年6月~2016年6月所发生的100例儿童临时输液首次穿刺不成功进行探讨分析。100例患儿中,年龄在3个月~48个月,均为呼吸道感染首次接受静脉输液,无其他明显问题,不存在分析基础差异。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从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患儿静脉条件、配合程度及患儿家属等四个方面对小儿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以后可能面对的临床护理问题提供可靠指导。
2 要因确认
本次研究显示,在小儿输液过程中,首次穿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的操作,占比达到总量的43%;其次的关键因素在于静脉选择不合适,这类情况占比为31%;
另外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不能很好的配合静脉输液也造成不成功,这种原因占总量的21%;剩下的5%是患儿家长对穿刺成功率期望值较高,给予护理操作人员较多的压力,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未能配合好,造成穿刺失败。
表1 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的原因
3 探讨
根据上面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小儿首次静脉穿刺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同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现分析如下:
3.1 静脉条件
静脉的选择是小儿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新生儿至2岁的患儿宜选用头皮静脉注射。大于2岁的患儿宜选择四肢颈静脉,对多次输液的患儿静脉宜从远心端选用。小儿的静脉细滑,进行四肢静脉穿刺时应选好部位和血管,避免在骨隆突出、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
3.2 操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1)因护士的资历和学历以及个人业务水平的不同,导致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科室管理方面和人员配备的问题 ,护士长合理安排护理排班,技术骨干带头,利用科室会议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取长补短,提高穿刺成功率。
(3)穿刺时的技巧 :如果是头皮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以5-10度为宜,角度要小,因头皮的血管表浅,皮下脂肪少,以免刺破血管。手和脚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以15—20度为宜,过大过小都易穿破血管壁,而且进针时各组织的进针力度和速度也不相同,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要大,速度要快;穿刺血管壁进入血管腔时用力要轻、稳、慢。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正是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如果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以轻捏输液管下段,还可以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等。
(4)穿刺成功后的固定:穿刺成功后的固定也很重要,如果是头皮静脉穿刺,胶布的固定可以用交叉固定法和头围固定法。手和脚的静脉穿刺,可以利用儿童专用夹板固定,防止因患儿活动导致穿刺失败,从而达到顺利完成输液的目的。
(5)护士穿刺时的心理也是影响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穿刺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减少外界的各种不利因素干扰,才能减少穿刺的失败率。
3.3 环境的准备:穿刺时光线的强度、明亮度及照射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理想的光线。如遇天气不好,借助日光灯,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0-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源,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穿刺部位的光线。
3.4 患儿及家长的配合
目前,就诊患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对静脉穿刺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轻气盛脾气大,护士如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护理人员操作前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广泛宣传小儿静脉输液的基本常识及各种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之充分认识小儿静脉输液的重要性和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自觉配合好小儿静脉输液工作,主动帮助固定患儿,不让他乱动。对于学龄儿童,他们懂得了一定的道理且有一定的自制力,只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讲清道理,也能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朱红英,翁海瑛. “三保险”固定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率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