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草率说献疑

2016-11-02王东洋

关键词:孝文帝平城魏书

王东洋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草率说献疑

王东洋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从平城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事先做了大量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准备。对于反对迁都之官员,多加劝诫,对于普通民众,大规模赐民爵,尽量减少迁都阻力。孝文帝总览全局,南征北巡,开拓前线,稳定后方,并伴随有官制改革,使得迁都洛阳过程分步有序、有章可循。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而确定的迁都方案,并非仓促和草率之举。

平城;洛阳;孝文帝;迁都

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开启北魏洛阳时代,是北魏政治文化转折史上的大事。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天下观念,实现大一统理想是其迁都洛阳的必然。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1]有关孝文帝迁都洛阳,周建江先生在《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一书中认为,仅凭孝文帝的一句话,说迁都就迁都,百万大军就此驻扎不前,将讨伐江南的任务改为修建都城的任务实在有些草率。[2]还有其他学者也持有相似看法,如逯耀东先生认为,孝文帝最初是想改造平城,并没有积极南迁的意念,后来匆匆南迁,是由于北方保守势力对其改革的阻挠。[3](P130)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现根据相关史料予以申论,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一、迁都准备,扎实充分

《魏书》卷7下《高祖纪》:

(十七年)六月丙戌,帝将南伐,诏造河桥。己丑,诏免徐、南豫、陕、岐、东徐、洛、豫七州军粮。丁未,讲武。乙巳,诏曰:“六职备于周经,九列炳于汉晋,务必有恒,人守其职。此百秩虽陈,事典未叙。自八元树位,躬加省览,远依往籍,近采时宜,作《职员令》二十一卷。事迫戎期,未善周悉。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厘整时务。须侍军回,更论所阙,权可付外施行。其有当局所疑而令文不载者,随事以闻,当更附之。”立皇子恂为皇太子。

孝文帝为迁都洛阳,于太和十七年六月做了多项准备:其一,造河桥,为南伐及迁都提供交通保障。河桥原由西晋杜预在孟津所建,为当时空前的盛大工程,大大方便了黄河南北的交通往来。严耕望先生认为,“《通鉴》八五晋惠帝太安二年,成都王颖等起兵向洛,‘列军自朝歌至河桥,鼓声闻数百里。帝亲屯河桥以御之。’是南北用兵,此桥见重之始。其后历代用兵,事涉洛阳者,无不争此桥之控制权。……既为兵家所争,故史事所见,屡图破坏。”[4](P133)由于此桥战略地位重要,多次被焚毁,亦多次被复建。孝文帝为迁都洛阳,于是下诏在孟津重建河桥。其二,免除河洛周边地区州郡的军粮,这是为迁都洛阳后储备战略物资。其三,颁布《职员令》21卷。北魏曾两次颁布《职员令》,此为前《职员令》。前《职员令》虽然不够完备,但为应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提前颁布,用以“厘整时务”,为即将到来的迁都大业作动员和组织准备。[5](P2976)太和十九年十二月,“引见群臣于光极堂,宣示品令,为大选之始”,[5](P178)《职员令》正式实施。其四,册立皇太子,留守平城。太子制度是皇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皇权政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孝文帝在南伐并计划迁都的前夕,册立皇太子,并让其留守旧都平城,显然有稳定拓跋鲜卑贵族的政治考量。这些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为孝文帝即将进行的迁都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迁都过程,分步有序

从平城迁都洛阳,其间的困难及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孝文帝是有充分预估的。太和十八年召开留守官员大议,孝文帝曰:“北人比及十年,使其徐移。朕自多积仓储,不令窘乏。”[6](P555)孝文帝原定分批逐步迁移,用十年时间完成迁都大业,并做好充足的物资储备。其后虽未严格执行此迁都时间表,但综观整个迁都过程仍是分步有序,并非鲁莽草率。

(一)借道南伐,确定迁都大计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八月,“车驾发京师,南伐”;九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5](P172-173)南伐是孝文帝向南迁都的重要一步,“外示南讨,意在谋迁”。[5](P464)孝文帝南伐至洛阳后,曾召随从亲信大臣密谋迁都之事。《魏书》卷18《临淮王谭传附子提传》:“后诏提从驾南伐,至洛阳,参定迁都之议。”其后“以预参迁都功,追封长乡县侯”。张彝、郭祚、崔光等人均因“参迁都之谋”而进爵。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九月,借南伐之计曾举行大议,最终定下迁洛大计。

(二)营造洛阳,宣布迁都之意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冬十月,“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己卯,幸河南城。乙酉,幸豫州。癸巳,次于石济。乙未,解严,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大赦天下”。定下迁都大计后,诏令有司营造洛阳。在平衡各方反对意见、宣布解严后,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告行庙以迁都之意。

(三)朝堂大议,制定迁都策略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春正月,“幸洛阳西宫”。二月,“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癸酉,临朝堂,部分迁留”。三月,“罢西郊祭天。壬辰,帝临太极殿,谕在代群臣以迁移之略”。对于孝文帝亲临太极殿情况,《魏书》卷14《武卫将军谓传附丕传》:“及高祖欲迁都,临太极殿,引见留守之官大议。乃诏丕等,如有所怀,各陈其志。”迁都之前的大议,在太极殿举行,规格极高,确定了迁都的过程和策略。在迁都准备过程中,孝文帝逐步罢弃在平城的祭天礼制,以示完全迁都洛阳的决心。

(四)巡幸北镇,稳定后方 迁都为重大政治事件,为保持政局稳定,预防不测,孝文帝在迁都期间展开了大规模巡行边镇活动。太和十八年七月至八月,孝文帝大规模巡行北边军镇。七月,“车驾北巡”。八月,“行幸阴山,观云川。……幸怀朔镇。己未,幸武川镇。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玄镇。乙丑,南还。……丙寅,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又诏诸北城人,年满七十以上及废疾之徒,校其元犯,以准新律。”孝文帝为迁都洛阳,需要安抚北边六镇。虽然其后历史证明,正是北边军镇起义动摇了拓跋鲜卑政权的根基,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但我们并不能以此作为反对孝文帝南迁洛阳的理由。实际上,孝文帝深知北边六镇的重要性,因而在迁都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巡查,确保北边稳定。

(五)颁布考课法,加强官员管理 在巡幸北边六镇后,孝文帝对官员考课办法进行了改革。《魏书》卷7下《高祖纪》载太和十八年九月诏曰:“三载考绩,自古通经;三考黜陟,以彰能否。今若待三考然后黜陟,可黜者不足为迟,可进者大成赊缓。是以朕今三载一考,考即黜陟,欲令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于下位。各令当曹考其优劣,为三等。六品以下,尚书重问;五品以上,朕将亲与公卿论其善恶。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本任。”其后“帝临朝堂,亲加黜陟。”孝文帝从北边巡幸归来,回至平城,即颁布此考课法令,其中涉及考课周期与考课年限的调整。所谓考课周期,就是一次有效的考课所需要的年数,所谓考课年限,就是通过考课以决定官员黜陟所需要的年数。[7](P214)三年一考,考即黜陟,说明任期为三年。太和十八年九月改制,对于中央官的任期规定为三年,而地方官任期仍为六年。此时进行考课年限的重大变革,显然与即将迁都洛阳有关,目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加速官员的升降流转,以使优者升迁,劣者黜汰。由此也可看出,孝文帝在迁都洛阳过程中,非常重视官员管理的制度建设,并希冀造就大批适应新形势的官僚队伍。其后孝文帝亲临朝堂,考课黜陟官员,新的考课办法确曾付诸实施。

(六)奉迁神主,分批迁都 孝文帝在完成上述准备后,奉迁宗庙神灵,正式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冬十月,“亲告太庙,奉迁神主。……车驾发平城宫”。十一月,“车驾幸邺。……己丑,车驾至洛阳”。对于“奉迁神主”之事,《魏书》卷31《于栗磾附洛拔子烈传》载孝文帝谓于烈曰:“宗庙至重,翼卫不轻,卿当祗奉灵驾,时迁洛邑。朕以此事相托顾,非不重也。”其后,“(于)烈与高阳王雍奉迁神主于洛阳,高祖嘉其勋诚,迁光禄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途中历时近两月。孝文帝亲告太庙,将祖宗神灵迁往洛阳,平城作为都城的祭祀功能亦不复存在。这是中国古代王朝实现正式迁都的标志,也暗示着北魏不再将平城视为都城。太和十九年四月,“太和庙成”。五月,“庚午,迁文成皇后冯氏神主于太和庙”;“癸未,车驾至自南伐,告于太庙”。北魏孝文帝在洛阳重建太和庙,将祖先神灵迁居于此,向天下文武百官明白无误地宣示迁都的决心和意志。北魏军国大事要告于洛阳的太庙,显示了洛阳作为都城的祭祀功能已经具备。

太和十九年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高祖又南征,后率六宫迁洛阳”。孝文帝之皇后冯氏率后宫迁洛,完成迁都过程。孝文帝分批迁都,有利于整个迁都过程有序进行。

三、对反对迁都官员的劝诫

对于反对迁都洛阳的官员,孝文帝能够听取异议,耐心劝诫。《魏书》卷19中《任城王附元澄传》:

及驾幸洛阳,定迁都之策,高祖诏曰:“迁移之旨,必须访众。当遣任城驰驿向代,问彼百司,论择可否。近日论《革》,今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北人恋本,不欲南迁,加之个别大臣蓄意阻挠,孝文帝欲劝其南迁,不啻为一场革命。孝文帝认为迁都意旨必须访问众人,并派遣任城王亲赴平城,征询百官意见。在整个迁都过程中,孝文帝对于拓跋贵族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多听取大臣的心声,表现出了极大地忍耐与宽容。

鉴于平城与洛阳气候的差异,孝文帝特准拓跋旧贵族冬夏二居。《魏书》卷15《常山王遵传附晖传》:“初,高祖迁洛,而在位旧贵皆难于移徙,时欲和合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宣武帝曰:“先皇迁都之日,本期冬南夏北,朕欲聿遵成诏,故有外人之论。”孝文帝为尽量减少迁都阻力,遂在当时允许旧贵族可以冬夏两居,而宣武帝即位后,对此政策颇感疑惑,由此造成人心不稳,不能安居。对此,元晖谓宣武帝曰:“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诏,权宁物意耳。乃是当时之言,实非先皇深意。且北来迁人,安居岁久,公私计立,无复还情。陛下终高祖定鼎之业,勿信邪臣不然之说。”世宗从之。元晖认为,孝文帝为安抚朝贵及民众迁都,避免太大阻力,遂诏许百姓冬夏二居,此乃当时之计,至宣武帝时理应废除,以稳定南迁民众。

孝文帝还颁布迁都赦令。《魏书》卷89《高遵传》:“及车驾幸邺,(高)遵自州来朝,会有赦宥……遵自陈无负,帝厉声曰:‘若无迁都赦,必无高遵矣!……自今宜自谨约。’”可见,孝文帝曾颁布迁都赦,赦免那些在迁都期间有过错的官员,此为笼络官员之措施,以尽量减少迁都的阻力。

四、对普通民众的抚慰

由平城迁都洛阳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民众的支持与否亦受到孝文帝的重视。孝文帝通过赐民爵,对民众进行抚慰和拉拢,尽量减少迁都阻力。笔者辑诸正史,将迁都洛阳前后所赐民爵情况,列表如下:

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赐民爵简表

洛阳前后的短短五年中,孝文帝却颁布赐民爵十余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孝文帝赐民爵与迁都有关,目的是最大范围获取民众支持,以利于其迁都大业。

五、结语

综上,孝文帝为迁都洛阳作了充分准备,整个迁都过程是有步骤有秩序进行的。孝文帝较好地处理了两种关系:对于反对迁都之官员,多加劝诫,不施逼迫;对于普通民众,大规模赐民爵。从孝文帝宣布迁都洛阳、劝慰群臣、安抚民众,到开始营建洛阳,再到分批南迁,历时两年有余。其间孝文帝统揽全局,北巡南征,稳定后方,开拓前线,并伴随有官制改革,使得迁都洛阳的过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总之,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而确定的迁都方案,并非仓促和草率之举。学者用北魏在洛阳经营四十年即分裂灭亡来指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未免稍显牵强。孝文帝迁都洛阳本身并没有错,北魏分裂灭亡的原因应从其后继之君身上来寻找。

[1]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3):5-9.

[2]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From Pingcheng to Luoyang:Questioning the View that Emperor Xiaowen's Moving the Capital of North Wei Dynasty to Luoyang Was in Haste

WANG Dong-yang
(School of Humanitie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471023)

Before moving the capital from Pingcheng to Luoyang,Emperor Xiaowen had done much military,economic,and political preparation in advance.As to the officials that objected the movement,he persuaded and as to common people,he gave peerages to reduce resistance.He controlled the overall situation,patrolled the north and the south,explore the front and stabilize the rear,reformed the official system,which made the moving smoothly and orderly.Emperor Xiaowen confirmed the plan after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rather than acting in haste.

Pingcheng;Luoyang;Emperor Xiaowen;moving the capital

K239.2

A

1674-0882(2016)03-0044-03

2016-02-25

王东洋(1977-),男,河南鹿邑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孝文帝平城魏书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