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抛绣球习俗田野调查研究*

2016-11-01蒋红文

运动精品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绣球壮族体育项目

蒋红文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体育系,广西 南宁 53000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抛绣球习俗田野调查研究*

蒋红文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体育系,广西 南宁 530003)

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抛绣球习俗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促进壮族抛绣球习俗进一步发展。

壮族;传统体育;抛绣球习俗;抛绣球运动

“抛绣球”习俗是广西壮族民族传统体育,在广西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广西壮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最早出现在大约2000多年前,绘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左江)的花山壁画上的“飞砣”(壮语“飞砣”,桂西、桂南民间流传的古兵器),这种“飞砣”就是现在绣球习俗的雏形[1]。最初用于狩猎和采集活动;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社会发展人民用绣花布囊,囊里塞谷物做成“飞砣”,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为壮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信物。古时候,壮民无以为乐便从抛绣球中悟到了娱乐的情趣,于是他们改变了“抛”球的爱情成分,演变成为一种原始的投球竞技运动。即场地中间竖一球靶,靶中开一圆心,双方对投,投中圆心多者为胜,由此便形成了竞技性质的投绣球,一直沿用到今。在20世级80年代,壮族抛接“绣花球”项目被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挖掘整理出来,并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制定了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规。形成了现在的高竿“抛绣球”。随后抛绣球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再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过改进、包装和推广绣球成为一种工艺品,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广西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习俗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传统抛绣球;②竞技抛绣球;③抛绣球进入校园;④抛绣球的手工艺。

1 抛绣球的历史起源

1.1 狩猎、采集活动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峭壁上,画着一幅幅褐红色、高约二百六十米、绵延二百多公里的六十多处大型壁画。壁画上有一些人像手上挂着圆形物,看似当时用作甩投的青铜铸古兵器“飞砣”(桂西、桂南壮族民间流传的古兵器),当时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这种“耍飞砣”即是投绣球活动的雏形[1]。狩猎和采集是壮族先人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壮族先人在农业生产落后时期的重要谋生手段,壮族先人为了便于获取生存物资,一种方便携带狩猎时可以快速、准确地击中猎物;采集时可以用来抛打高处摘不到果实的一种生产工具——“飞砣”由此诞生。“飞砣”是当时狩猎、采集活动的主要工具。

1.2 农耕稻作文化

广西壮族先民居住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日照充足,且地处珠江流域水系上游,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这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全年都适合农作物生长。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广西壮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以农耕为主。有历史资料记载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长期采集水稻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稻的生长和耕作规律,并开始大面积种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到战国时期以狩猎、采集活动为主的生产活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被稻作经济逐步取代。“飞砣”这一狩猎、采集活动也慢慢的淡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麻布、丝绸仿照“飞砣”形状,并在布料上刺绣一些吉祥图案的“布刺”,闲暇时男女之间相互抛接用于娱乐和玩耍,“飞砣”这一狩猎和采集功能向娱乐和游戏方向转移。

1.3 歌圩娱乐文化

歌圩(壮族人民歌唱活动的特定形式)因其群集欢会如集市而得名,是壮族的风俗习惯。清吉庆《广西通志》记载上映“年节老者聚饮,少者抛球为乐”。在重大节日中如春节、三月三歌圩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当地壮民都自发组织抛“绣花球”活动。在明、清时期壮族人民在绣花布制成绣花布囊,在囊里面填充棉花籽、谷壳等谷物,形状各异有椭圆形、方形和菱形,其中以圆形居多,大小如拳头,在绣花布囊系有彩带和红坠,当时称为“绣花球”。抛“绣花球”运动具体有方法简单,不受场地限制,人数不限等特点,因此抛“绣花球”运动容易开展,群众也容易参与。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期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生产力落后。抛“绣花球”娱乐活动把壮族人民聚集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

1.4 定情信物爱情媒介功能

壮族“抛绣球”运动是壮族先民在“万物有灵观念”下形成的一种以传情、寻偶的风俗。三月三歌圩节,正是春季播种时节,把谷物种子放在绣球内,寓意“五谷丰登”。同时也可以做为年青男女的定情信物,是壮族年青男女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和爱情的媒介。壮族民歌“五彩绣球鲜又鲜,千针万线妹手连,哥接绣球胸前挂,条条线把妹心牵”。“抛绣球”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女方如看上了意中人,就将手中放有信物的绣球抛向他,如果男方同时也看上了女方,将绣球中的信物取出放上自己的信物,信物价值越高,表示喜欢对方的程度越大,如此往返抛数次,双方就确定情侣关系,男方如没有看上对方把接到的绣球直接抛回给对方。第二种是高竿“抛绣球”。在一根长12米的竿上固定一块木板,在木板中开一个圆孔,圆孔用红纸封上,再把竿竖直起来,年轻小伙用亲手做的绣球抛向那个圆孔,能把红纸打破穿过圆孔,就会有看上他的姑娘送上自己亲手绣的绣花鞋子,年轻小伙如果对送鞋的姑娘也有意就会送上自己的毛巾,这时双方就确定情侣关系。在闲瑕时壮族人民互相抛接“ 绣花球”用于娱乐身心和沟通情感。

2 现代抛绣球发展情况

2.1 开展抛绣球比赛,成为体育竞赛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以来,开始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在20世级80年代,壮族抛接“绣花球”项目被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挖掘整理出来,取名为“抛绣球”,并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制定了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规。为了推广和发展壮族这一民族体育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组织举办了一系例“抛绣球”的表演和竞赛活动。

1982年第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体统体育运动会把“抛绣球”列为比赛项目。在1983年第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体统体育运动会“抛绣球”项目评为一等奖。为了推广“抛绣球”运动,1986年开始举办“抛绣球”的单项比赛。随着竞赛的发展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运动委员会进行总结和整理,对原来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规规进行修订。通过这次对竞赛规则的修改确定了高杆“抛绣球”为比赛项目,明确了竞技“抛绣球”的发展方向,从此“抛绣球”竞赛开始规范化。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举行,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抛绣球被纳入表演项目,广西绣球代表队在本届运动会上进行表演和介绍“抛绣球”这一壮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检验“抛绣球”的技术水平和裁判员的执裁水平,2001年在广西桂林市举办了“抛绣球”比赛。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第十届民族运动会,在原有高杠“抛绣球”基础上增设了“背篓抛绣球”项目[3],该项目设有男、女团体奖,并增加了相关的竞赛规则。

2.2 抛绣球进入校园,丰富学校体育项目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学项目开始进行改革那些难度大、不易开展、枯燥乏味的竞技体育项目慢慢地退出体育课堂,被那些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取代。同时教育部启动了关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其中提到在改革时要结合本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地有特色、群众基础好,容易开展受场地、器材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因素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尤其像广西经济不发达,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少,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正常教学需要。壮族“抛绣球”运动具有鲜明的壮族民特色族,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强。主要由跑、跳、蹬、抛、伸、蹲、接等基本动作组成,动作简单易学,学生容易学习和掌握,并且“抛绣球运动来源于生活,动作相对简单,群众基础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将“抛绣球”运动引入到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对于那些体弱学生,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参加运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抛绣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场地、器材缺乏的问题,也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促进项目自身的发展和普及。

从2000年开始,“抛绣球”项目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在现在使用的体育课教材《民族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抛绣球”项目在教学中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习积极性高、氛围浓、开展效果很好。南宁武鸣城厢镇一中的潘春梅老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课堂教学探讨》中设计的情景教学法,教学流程:玩绣球—抛绣球—练绣球—展示,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西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伍广津教授等人编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书中设有“抛绣球”章节,把“抛绣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了大学体育课程,在大学体育课堂上向大学生们介绍“抛绣球”习俗,学习“抛绣球”运动,在课上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到2006年“抛绣球”这一壮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纳入到体育中考,是体育中考的必考项目。把“抛绣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带入到体育课教学中,并成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项目,为“抛绣球”这一壮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绣球成为商品,促进经济发展

“抛绣球”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如何变成了商品,带动经济发展。在访谈中靖西市新靖镇文化局的曾局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983年曾局长带当地的绣球队去南宁参加抛绣球比赛,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比赛用的绣球都是纯手工制做的,没抛多少次就烂了。绣球王朱袓线老先生(广西自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把剩下的两个绣球挂在脖子上,在回家的途中碰到两个美国人,那两个美国人就问王朱袓线老先生这是什么饰品怎么这么漂亮,王老先生说这是绣球。两个绣球以30美元一个卖给了两个美国人。从此绣球就变成了商品开始出售。

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清水秀,四季常青,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旅游已经大众化。近年来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体验活动热情高涨,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十分受游客的欢迎。壮族民族体统体育有文化独特、民族特色鲜明、原始气息浓郁、地域差异显著、形式丰富多彩,游客参与和互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广西旅游。在广西壮族的一些旅游景区,把抛绣球活动增加到旅游活动项目中,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壮族抛绣球的乐趣。广西每年三月三歌圩节,除有竞技抛绣球比赛外,为了让游客感受抛绣球的乐趣,还设有抛绣球的体验活动项目。

在百色的靖西,壮族占当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之以上,是著名的壮乡,其生产的绣球手工艺品闻明全国,有“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靖西以绣球文化为中心,大力发展绣球产业,设立了绣球销售一条街,为扩大壮族抛绣球运动的知名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5]。随着社会的发展,绣球作为定情信物的功能逐渐消失,慢慢演化吉祥、祝福、友情象征,制作精美且带有浓郁壮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很受游客的欢迎,游客把带回去的绣球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3.1 从娱乐健身功能入手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在农村用来开展的民俗节庆活动的余暇时间,慢慢的被看电视、电影、上网、外出打工等代替。而在乡镇城市居民中,他们偏向使用健身器械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广场舞。广西壮族抛绣球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媒介功能正在逐渐消失,其娱乐健身功能也在淡化。因此广西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对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运动的健身功能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并在公共健身场所安装抛绣球器材,方便民众参与到抛绣球活动项目中来。

3.2 多举办抛绣球比赛和表演活动,同时好宣传工作提高知名度的

比赛和表演是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和推广主要途径。当地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抛绣球比赛,教育部门可在市级,区级学生运动会中增设抛绣球比赛项目;也可举办抛绣球单项比赛。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可在各旅游景点可以举行抛绣球表演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增加互动环节,让游客也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抛绣球运动的乐趣。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扩大抛绣球运动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3.3 完善竞赛规则和创新竞赛项目,促进竞技抛绣球运动发展

当前壮族抛绣球体统体育项目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因在每次比赛后都要进行总结,根据竞赛需要对规则进行修改。在器材上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如电子计数器,减少人为因素确保比赛的公平公证性。各乡、县、市定期举办抛绣球竞赛活动,并设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创新竞赛项目,竞技抛绣球在原来“高杆绣球”的基础上开发出“背篓绣球”,“绣排球”运动项目,促进了竞技抛绣球运动发展。

3.4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抛绣球项目在校园开展普及

学校教育是发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最好的途径,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运动在广西虽已进入学校体育课堂,但因师资力量弱未能很好的开展。建议聘请抛绣球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分抛绣球运动和绣球刺绣工艺两部分内容。中小学教师由各市组织培训,高校体育教师由教育厅组织培训,解决抛绣球任课教师少的问题。出台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督促,确保壮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运动在学校的有效实施。

抛绣球习俗在广西区内推广和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上升的空间还很大,要继续努力,让抛绣球运动走出广西,走进全国校园。

[1] 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54-69.

[2] 莫再美.古代抛绣球体育演进的文化探究[J].体育科技,2014(2).

[3] 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投绣球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

[4] 潘春梅.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课堂教学探讨[J].教学时空,中学教学参考,2010,09.

[5] 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

[6] 覃盛栋,李林峰.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J].科教导刊,2012,05.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stom of Embroidered Ball Throwing of Zhuang People--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JIANG Hong-wen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3,Guangxi,China)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壮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15CTY001。

蒋红文(1981-),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绣球壮族体育项目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Cat’s book》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绣球抛上天
壮族山歌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益智类体育项目在银川市中小学普及和推广的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