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2016-10-26黄骏

理论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善治全面深化改革

黄骏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必须追问我们党在今天社会治理实践中坚持的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这是构建符合中国现实国情且更富科学理性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前提。不管是治理的目标、治理的推进还是治理效果的评价,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社会善治,都比西方当代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更强的人民性。当前,必须正确看待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善治;价值追求;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0-0034-0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4为此,近年来学界就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问题展开了许多讨论,学者们或者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从当代西方的治理理论中提炼出“善治”的原则和方法,并按照这些原则和方法为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开出了许多药方。笔者认为,这些讨论虽然很有建设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缺乏应有的理性认识。

一、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是在中国现实国情下构建科学有效社会治理体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笔者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就是不能混淆“当代社会治理”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善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二就是不能混淆“当代社会治理的善治”与“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笔者注意到,在目前相关的讨论中,很多人并没有把“当代社会治理”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善治”看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而往往把“当代社会治理”简单地等同于“当代社会治理的善治”。不少人在谈到当代社会治理的时候都参照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界定,认为这种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2]然后便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相关实践,符合者则谓之善,不符合者则谓之不善、不够善或有待改善。

其实,就任何时代的社会治理而言,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有好与不好或善与不善之分。当代社会治理当然也不例外。很多人常常提到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的一个观点,善治目标的出现源于治理的失效。该观点的言下之意,即善治是比治理更加令人向往的境界,也比治理更难实现。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治理委员会对当代社会治理的界定视为反映了当代社会治理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然而这种理念究竟在实践中能不能真的达致可以称之为善的境界,恐怕还要看这种理念是否在特定的实践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换句话说,当代社会治理虽然在治理理念、方法、技巧等诸多方面更适合今天的社会,但能不能达到善,则需要进一步考虑这种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是否符合现实理性。所以,如果我们把政府与各社会主体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看成是当代社会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的话,那么我们也应该这样说,社会治理的善治就必须是这种新型治理模式在特定的实践中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意味着既充分发挥了各种社会主体在合作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又确保了公共利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就当代社会治理的理念而言,人们可以达成某种共识,但关于社会治理的善治,或者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才能称为“善治”,不同的人则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即便某种社会治理模式确实在特定的实践中被称之为善,我们也要看这种“善”是哪些人所说的善,以及这种“善”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某些人眼中的善不一定在其他另一些人眼中也还可以称得上是善。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制定以及反思这些政策执行有没有问题的准则性依据。当前,我们一定要注意纠正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就是把“当代社会治理的善治”看成是一个普适性的概念,动不动就简单地套用西方社会治理的理念或模式,理所应当地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治理的理念就是衡量未来中国社会治理能否实现善治的一把尺子。这种似是而非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引发了人们的许多困惑,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所应坚持的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而且对今天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也产生了误导,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使其偏离应有的方向。

所以,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唯有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我们才能合理地借鉴当代西方社会治理的理念或模式,并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进而增强实现中国社会治理善治的自信,而不至于在社会治理的问题上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从而导致舍本逐末,迷失方向,失去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应有的价值追求。

二、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必须追问中国共产党在今天社会治理实践中所强调和所坚持的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从治理的目标和要求来看。众所周知,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毫无疑问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需要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只不过前者的着眼点是民生,后者的着眼点则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的民族复兴之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期盼。

当然,可能也有学者不同意这样来讨论社会治理的目标。比如有学者就认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发挥和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社会、实现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实践目标;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善治是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3]笔者觉得,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具科学性或专业性,但其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抹杀了不同的社会治理所应坚持的不同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我们很难由此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进而也很难对相关的一系列当今中国社会治理问题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如果说以上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还不够具体,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所说的这段话则无疑有了更清晰的表达:“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1]49这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首要价值追求,而其他的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等等,其实都是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尽力为此提供最良好的环境。至于原则遵循,笔者认为在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具体提的六条就很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4]6这些原则遵循显然就比很多学者的那种当代社会治理理念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所追求的善治,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说以往的统治者或既得利益集团,都把维护好自身的既得利益看成是所谓的善治,那么,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所追求的善治则与之有着根本区别。尽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社会治理还没有能达到那种令人非常满意的善治境界,但有目共睹的,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实一直在带领全党为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竭尽全力。

2.从治理的推进及效果评价来看。当代社会治理要求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即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但是,如果以为今天中国社会治理的推进无非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那么我们还远远谈不上对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有深刻的理解。换言之,只有进一步正确认识今天中国社会治理的推进及其效果评价中内含的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我们才能对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所追求的善治有更理性的把握。

笔者注意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一些提法实际上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推进中所应坚持的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有更为科学、更为理性的认识。比如: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4]14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4]16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关于社会治理如何推进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围绕人民的主体地位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社会治理推进的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人民。再比如,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4]17这里,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又是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提法。有学者认为:“与传统的粗放式、唯经验的社会治理模式相比,精细化的社会治理要求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社会风险的精准研判、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社会矛盾的精准调控,进而推进社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笔者觉得这样理解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当然没错,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精细化所追求的结果并不是更好地服务于某个既得利益集团,妨碍社会的变革,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才是其全民共建共享的价值追求,而有利于这种价值追求则是其原则遵循。

关于社会治理的效果评价,学界也有一种说法:“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对于什么样的情景才叫‘善治,自然有一套标准,这套标准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治理评价体系。”[6]2012年,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政治发展研究所组成的“中国社会管理评价体系”联合课题组,发布了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中国社会治理指数),6个二级指标(人类发展、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参与),以及35项三级指标。该研究成果应该说目前在我国是最具权威性的,也最富专业技术含量。不过据课题组总负责人俞可平介绍说,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还有待实际测评来检验。[7]其实,换一个简单点的方式也许更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也更容易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善治向度在效果评价上的关键词或要点所在。很多人都认为,善治就是在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管理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按照这个观点,那么衡量社会治理是否达到善治,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从逻辑上看就应该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程度。然而如何评判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程度,不同的人恐怕又有不同的评判尺度。中国共产党当今的社会治理,在现阶段来说就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最大限度实现并维护最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公平正义,以及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治理。至于成效的评价,邓小平曾经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和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现在的中央领导也在多种场合强调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视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只有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才有资格对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是否达到善治或者达到了何种程度的善治作出恰当的评价。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在效果评价上体现其善治之价值追求和原则遵循的关键词。

三、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将中国社会的善治进行到底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目的就是借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将中国社会的善治进行到底。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这也意味着很多问题的解决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智慧和努力。这里笔者仅着重谈谈三个问题。

1.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这就表明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已经成为新一届中央的共同意志和决心,因而必将在政治上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加上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得到的经验,如有的学者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路径时指出:“历经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已经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协同共进的基本共识。”[8]9这也为新时期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3这又为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提供了放开手脚的最为宽广的空间。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十分有利于突破制约中国社会实现善治的瓶颈,而且还十分有利于我们乘势而上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不是说借搭全面深化改革的便车就可以在实现中国社会善治的问题上坐享其成,而是说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真正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全盘谋划,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当代社会治理的先进理念,还要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然后根据这一善治向度的本土社会主义时代特色,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瞄准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善治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以及制约实现中国社会善治的瓶颈,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更有针对性并更有实质意义的安排,致力于更好地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善治。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9]笔者认为,改革与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也息息相关,不把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加快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我们的改革也很难称得上全面并得以深化。

2.确保善治的目标能得到有效落实而不出现走样或打折扣。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始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今天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说到底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所以,如果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善治目标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而是没什么改善或常常出现目标落实走样、打折扣的情况,不能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不成功的,是令人极为失望的,甚至还很可能会引发极可怕、极危险的“塔西佗陷阱”后果。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认为,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其做什么,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换言之,就是权力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如今我们的一些政府权力部门,还有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对此就缺乏应有的警觉,口头所说往往跟实际所做不一致,中央政策到了地方不是出现执行走样就是被打了折扣。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也提到了“塔西佗陷阱”,并告诫说,今天我们虽然还没有走到“塔西佗陷阱”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10]

要确保善治的目标能很好得到落实,一是必须真正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社会治理的改革要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革的目标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说空话套话,不搞形象工程,切忌乱许诺或说到做不到,要珍惜自身的公信力。二是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真正置于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不要动不动就把自以为是的东西强加给人民群众。三是绝对不允许因为某种特殊的考虑,哪怕是某种自认为的“善意”,而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将中央的政策进行另一种解读,然后再根据这种解读“灵活变通”地执行中央的政策。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政府的权力下放,但这并不是说下放之后的权力就可以滥用或可以无限放大而不受约束。从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来看,政府权力下放的本质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还政于社会还政于人民,让最广大的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真正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自以为是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3.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之所以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说明中国的社会要达到善治境界还有很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安全面临多种威胁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社会秩序建构问题以及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民生问题等等。

仅就民生问题而言,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来,人们的利益意识被唤醒,以往单一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各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组合,并因利益实现渠道和实现程度不同而导致前所未有的利益差别,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拉大,行业收入差距也使很多人感觉社会不公,一部分人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被剥夺感和心理失落感;另一方面也由于许多领域的改革不到位或未能及时跟进,使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等大大落后于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贵、老无所养、公共安全缺乏等成为近些年来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学者周晓虹看来,则跟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全民GDP导向和“一切向钱看”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有关,跟政府的管理失当有关。由于这些问题一直解决不好,“使得民众对政府信任大减,对社会怨恨增多,对国家和改革信心不足。”[8]11

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将中国社会的善治进行到底,基于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就十分重要。这种正确看待一方面是说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面对这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回避自身工作的不足和失误,要勇于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并勇于在自己的身上动刀子割除病根;另一方面则是说我们也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因为问题出现比较多就否定了30多年的改革成果和我们所付出的努力,而要把这些问题的出现看成是中国社会治理走向善治难免要经历的阵痛,并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更加理性、更加智慧地解决这些问题。周晓虹在谈到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时也说:“从深层上看,上述民生问题的形成有其背后的体制性成因,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环环相扣,因此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真正打破各种迄今为止仍然刚性十足的‘体制性瓶颈之前,要想一揽子解决现在越来越严重的‘民生问题绝非易事。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另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还会出现,因此改革是不会一蹴而就的。”[8]12笔者认为,仅就民生问题的解决就足以说明当前我们的改革还充满艰辛,中国的社会治理要走向善治当然也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持之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G] //潘晓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3.

[3]陈义平.共治与善治:社会治理的二维目标[N].安徽日报,2014-06-09(7).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人民出版社,2015.

[5]张世军.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N].湛江日报,2015-11-29(A4).

[6]杨述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五种基本构成[J].江汉论坛,2015,(2).

[7]张希敏.中国发布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DB/OL].中国新闻网,2012-06-2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6-29/3997536.shtml.

[8]周晓虹.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2).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G]//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90.

[10]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5-9-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128206459.htm.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善治全面深化改革
让民法典真正成为“善治之典”
情怀
情怀
坚定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