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筛窦淀粉样变性1例
2016-10-26陈传成陈英武何云生
陈传成 陈英武 何云生
左侧筛窦淀粉样变性1例
陈传成陈英武何云生
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头痛半年余于2015年7月12日入院。无明显鼻塞、流涕、嗅觉减退,无恶心、呕吐、头晕,无视物模糊等。3个多月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头痛无明显缓解,遂来本院门诊就诊。鼻窦CT检查显示:左侧后组筛窦邻近视神经管孤立性病变(图1)。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择期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手术经过:全身麻醉下,用盐酸羟甲唑啉棉片收缩鼻腔黏膜,外折中鼻甲,暴露后组筛窦开口;沿后组筛窦开口打开后组筛窦,见蝶上筛房内淡黄色病变组织(图2),质地较硬;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后(图3),纳吸棉填塞左侧术腔止血,术毕。病变组织(图4)送检。病理结果显示:(左筛窦)均质、嗜伊红无结构淀粉样变物,刚果红染色阳性(图5、6)。血液科会诊后,行骨髓穿刺涂片加活检和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及肿瘤10项等检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肉芽肿等疾病所致淀粉样变后建议随访。术后3 d,患者头痛症状消失,治愈出院。随访至今,无头痛发作。
图1. 术前CT照片 图2. 术中见蝶上筛房内淡黄色病变组织
图3. 手术彻底清除病变后内镜照片 图4. 取出送病检的组织
图5. 伊红染色结果 图6. 刚果红染色结果
讨论淀粉样变性是一组由淀粉样蛋白沉积并涉及代谢性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淀粉样蛋白也有多种来源,能被刚果红染成红色[1]。1842年,Rokitansky首次报道淀粉样变性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是淀粉样蛋白在组织中沉积。淀粉样变性可侵犯全身多个脏器,常见于皮肤、心脏、肾脏、消化道、舌、喉、扁桃体、气管、肺、关节及甲状腺等组织和器官,所致临床症状复杂。鼻窦淀粉样变性临床实属罕见, 本例患者头痛是主要症状。临床上引发鼻源性头痛的病因较多,其可为单一病因,也可为复合病因所致。常见鼻源性头痛的病因以下。
1)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作为最常见的病因已被临床医师普遍重视,临床上多有报道[2-3],通过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治愈鼻中隔偏曲所致的头痛。
2)炎症因素。鼻窦黏膜的炎症可诱发鼻黏膜受体释放P物质而引起头痛。
3)变态反应。通常在冬、春季节,因鼻变态反应发作致黏膜广泛水肿而头痛复发。对这部分患者结合抗变态反应等对症治疗可使头痛缓解。
本例患者虽矫正了鼻中隔,但头痛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而在清除左侧筛窦病变后,头痛症状消失。因此,患者头痛的原因可能是左侧后组筛窦淀粉样变物压迫神经所致。
淀粉样变性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有慢性炎症刺激、血管内膜通透性异常以及免疫反应的异常等学说。淀粉样变性病目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是生物化学分类和临床分类。其机制主要认为氨基葡聚糖(GAG)和血浆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是淀粉样原纤维的重要组成成分,可溶性的淀粉样蛋白单体与GAG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淀粉样原纤维,然后淀粉样原纤维进一步与SAP结合形成难溶解结构[4]。
Symmers分类方法[5-6]被临床上广泛接受:①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局部或全身性);②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局部或全身性);③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淀粉样变性;④遗传性或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可发生于全身多器官和组织,其发病率较低。头颈部是局部淀粉样变性常见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一个单独的病理发生,也可以是伴有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肉芽肿等全身性淀粉样变性的一部分。头颈部淀粉样变性常累及喉、扁桃体、舌根、甲状腺、气管及皮肤等[7-9]。其生长方式包括:无定形任意生长的肿块;在血管壁内浸润;在黏液、浆液腺的基底膜内沉积;在脂肪组织内沉积等。
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较高,多数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本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曾误诊为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后症状未缓解,经手术切除左侧后组筛窦邻近视神经管孤立性病变后治愈。这点也说明筛窦的微小病灶(只要占满某个筛房),均有可能引起临床症状(如头痛)。这点对我们今后临床工作中手术指征的把握可能起到参考作用。当然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微创。就本例患者而言,术前我们对病变的性质也无法判断,术后依靠病理确诊。对于确诊为淀粉样变性的患者,首先要对淀粉样变性进行分类,根据分类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局限于头颈部的淀粉样变性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伴有全身性表现者以内科治疗为主,预后较差。治疗后应定期随访[10]
[1]Gertz MA.The classification and typing of amyloid deposits[J].Am J Clin Pathol,2004,12l(6):787-789.
[2]赵玮,顾朝辉.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鼻源性头痛[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5(5):272-273.
[3]何福春,张珉,赵瑞,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1):42-43.
[4]Giasson BI,Lee VM,Trojanowski JQ.Interactions of amyloidogenic proteins[J].Neuromolecular Med,2003,4(1/2):49-58.
[5]吉晓滨,梁赐芳.喉淀粉样变性病[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1):31-34.
[6]吉晓滨,梁赐芳.喉淀粉样变性病的长期随访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5):309-311.
[7]Patel A,Pambuccian S,Maisel R.Nasopharyngeal amyloidsis[J].Am J Otolaryngol,2002,23(5):308-311.
[8]Kennedy TL,Patel NM.Surgical managementof localized amyloidosis[J].Laryngoscope,2000,110(6):918-923.
[9]冯勇,奚玲,余晓旭,等.鼻、咽及喉部淀粉样变12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4):1115-1117.
[10]Bartels H,Dikkers FG,van Der wal JE,et a1.Laryngeal amyloidosis:10calized versus systemic disease and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therapy[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4,113(9):741-748.
(本文编辑杨美琴)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湖州313000
陈传成(Email:781703956@qq.com)
10.14166/j.issn.1671-2420.2016.05.018
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