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分析

2016-10-25徐安璐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1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中国

徐安璐

摘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空间聚集现象,例如,东部地区集中偏高,而西部地区集中偏低等,由此诱发了劳动力流动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带动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建设,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针对劳动力流动问题展开研究行为,并全面掌控到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空间联动效应,由此来打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入手,旨在推动当前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空间联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2

前言

1991年,Barro等学者在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即采用β趋同模型方法,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状况展开了分析行为。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控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度,亦应注重针对当前劳动力流动状况展开深入的调查,且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此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的社会发展状态。以下就是对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联动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基本状况

就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可知,我国东部流入人口为69922912人,占据总体比例的81.42%,而流出人口为16142262人,所占比例为18.8%。此外,从我国中部调查结果中可知,流入人口为5542682人,占据比例6.46%,流出人口为42164699人,所占比例49.1%。同时,西部流入人口为10410743人,所占比例12.12%,流出人口为27569376人,所占比例为32.1%。另外,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东部地区流入人口呈现出上升趋势,上升比例为3.25%,而中部地区流入人口却呈现出下降现象,即下降比例为1.07%[1]。

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亦可获知,为了改善自身生活质量,大量劳动力涌入到广州、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例如,广东省流入量占据了东部流入总体的17%左右,而辽宁、山东等地区人口流动较小。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我国中部、西部地区人口流入占据了较大比例,且流动人口中更多的投入到城镇等领域中,最终扩大了城市发展进度。同时,就相关调查结果可知,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更为注重投身于我国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例如,我国东部地区调查结果中即显示,50%以上的流动人口选择了第二产业。

(二)劳动力流动特征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劳动力流动比例要高于女性,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显示,女性占据流动总体的43%左右,即略低于男性所占比例。而从劳动力流动区域角度来看,男性劳动力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女性劳动力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为了推动不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男性劳动力所需数量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

第二,从年龄结构角度来看,在2010年劳动力流动情况调查中,15-29岁劳动力占据总体的约75%,即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以青年、中年劳动力为主,最终就此满足当前城市发展劳动力需求,并加快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2];

第三,从受教育程度角度来看,2010年人口调查中,拥有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劳动力占据总体的约86%,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呈现出上升趋势,即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现出上升现象,继而带动了各地区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

(一)劳动力流动区域增长效应

在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联动分析过程中,为了深化整体分析结果的精准性,注重将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劳动力流动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作用,且注重在研究对象分析过程中,合理运用函数公式:Y=ALαKβ,同时在生产函数设定过程中将Y、L、α、β分别设定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劳动力弹性、资本弹性,就此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并获取计算公式:

Log(Y)=log(A)+αlog(K)+βlog(L)

且将y=λ+αk+β1带入到其中,由此实现对劳动力经济贡献率yL=β1/y的表示,满足经济研究需求[3]。此外,根据劳动力经济贡献率公式可获知,2010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外来劳动力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25、0.29、0.61、1.01、1.27。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劳动力流动有助于上海地区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增长,且就此推进上海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GDP逐渐呈现出11%的上升趋势,为此,在上海地区外来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有效把控外来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满足上海区域发展需求。

(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流动亦起着影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往返便于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大量劳动力迁移到交通发达省份,即经济发达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优势条件的影响下,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且就上海地区2010年-2015年省际迁移影响调查结果中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公路覆盖率、邻接省经济发展指标因素的影响回归值分别为1.89、3.29、-0.43、-2.1。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4];

第二,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劳动力迁移过程中,逐渐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纳入到影响因素中。例如,中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为了满足劳动力资源应用条件,即采取了优先发展战略,从而吸引了大批劳动力的引入,同时通过对市场机制的调整,增加了个人经济收入或家庭收入状况,最终就此驱动了劳动力流入决策。

三、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联动控制措施

(一)完善相关制度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对劳动力流动状况的有效调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相关制度的完善,即首先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由此来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优化调整,且遵从“以人为本”思想,保障社会发展环境的稳定性[5]。同时,在二元户籍制度调整过程中,亦应注重扩宽户口迁移范围,继而满足劳动力稳定收入需求,打造良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空间。其次,在劳动力流动状况控制过程中,亦应注重结合社会需求,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弹性,例如,从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工伤保障、养老保障等角度出发,对社会劳动人群形成良好的保护,且通过流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对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最佳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状态,提升整体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劳动力流动状况控制过程中,强调对相关制度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基于当代社会趋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劳动力流动现象管理过程中应强调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一,从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市场机制的应用,继而引导劳动力资源趋向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流动,由此满足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条件,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此外,基于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建构信息网络,即实时发布劳动市场供需、劳动力流入、劳动力流出等数据,由此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形成良性劳动力流动局面[6];

第二,从区域间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由于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而我国政府部门在劳动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建构劳动力回流机制,同时拓宽劳动力区域间流动自由性,最终就此加快工业化、城市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区域间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亦应注重通过“干中学”、在职培训等路径,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来满足劳动力资源配置需求。

(三)协调城乡发展

为了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且将“广泛覆盖社会保障、力求机会能均平衡”设定为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由此来实现对劳动力流动现象的有效控制,达到最佳的劳动力资源应用状态。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在职能效用发挥过程中,亦应注重趋向于“宏观管理”职能的转换,并建构统筹区域发展机制,形成良好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提高劳动生产率[7]。此外,由于当前劳动力主要倾向于城市方向流动,因而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城乡集聚效应”,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另外,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对产业的合理布局,且引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区域间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四、结论

综上可知,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对二者间空间联动效应的发挥。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在推进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劳动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注重从协调城乡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完善相关制度等层面入手,提高劳动生产率,且就此满足劳动力市场运作需求,打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强化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阳,黄毅祥.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11(01):55-65+127.

[2]吴鹏.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集聚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15,12(03):131-137.

[3]常远.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各区域人力资本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角度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15(05):118-123.

[4]楚永生,刘杨,刘梦.环境污染效应对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经评论,2015,12(04):45-56.

[5]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03):60-77+206.

[6]刘冰.我国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12(03):43-47.

[7]王开科,曾五一,王开泳.中国省域城镇工资水平的区域分异机制与空间效应[J].地理研究,2013,20(11):2107-2120.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中国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过程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