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

2016-10-25陈凤和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发展快速,被视为电商领域的新蓝海。生鲜电商快速发展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者更加重视网购生鲜过程中生鲜产品的安全性和新鲜程度,“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的质量是决定消费者对生鲜电商的服务满意与否的关键一环。 本文在总结了生鲜电商配送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生鲜电商 “最后一公里” 配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鲜电商;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2

生鲜电商,指用电商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果蔬、生鲜肉类等。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仅为 10.5 亿元,2014 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了 260 亿元,2015 年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 560 亿元,预计 2016 年将超 900 亿。生鲜电商被视为电商领域的新蓝海。 生鲜电商快速发展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者更加重视网购生鲜过程中生鲜产品的安全性和新鲜程度,高效低价的冷链物流是生鲜电商发展和控制成本的关键,我国冷链干线运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能满足人们线下对生鲜产品消费的需求。

然而对生鲜电商来说,一直难以走通的却是从配送中心到买家“最后一公里"配送路程,“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是生鲜电商的亟需研究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生鲜电商配送的特点

1.生鲜产品生命周期短,损耗大

生鲜产品容易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晌,具有生命周期短、易腐烂的特点,同时生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较长、时间跨度大,因此很难保证其新鲜度。生鲜产品在运输、配送、储存和生产中损耗较多,特别是配送环节的损耗量特别大。

2.生鲜电商配送门槛高,投入大

网购过程中大部分生鲜产品产值不高,零售每单金额小,产品庞杂,标准化的包装难以实施。不同于其他商品,生鲜产品对保鲜的要求很高,从运输、储藏到配送必须全程冷藏,这就需要生鲜电商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配送过程中的产品保鲜。有数据显示,生鲜产品配送中有70%的费用来自于保鲜冷链费用。

3.客户分散,批量小,品种多,对时效性要求高

生鲜电商的客户订单一般具有批量小、分散、无序随机的特点,“最后一公里”配送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一旦到交通高峰期,阻塞和延迟就不可避免。然而客户对生鲜品的时效性的高要求, 使得交通阻塞、 客户与商家配送时间难于调配等配送问题而导致的用户体验下降矛盾较为突出。

二、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及存在问题

1.直接配送到户

该模式中企业将生鲜产品直接从配送站点送达客户手中,对于客户来说最为方便,由于要进行点对点配送,对于企业来说成本较高。如果会员地址比较集中,人数较多,该模式分社区配送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配送的成本。配送过程中对配送人员要求素质高、服务好。对配送时间要求高,要与顾客协商送货上门时间。由于配送成本高,这种配送模式一般要求客户的订单额达到一定额度才能免费配送。购买量少时,加上运费,价格方面相较传统生鲜购买渠道并无太大优势。一些平台为了降低配送成本,在生鲜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采用了缩水的冷链配送方式。尤其是在从配送站点——消费者的配送环节中,存在着“断链”、超出保鲜温度等问题。各大生鲜电商喊出的“全程冷链”,到最后的配送环节却成为了“冰块冷链”。出于成本考虑, 部分配送站点甚至舍弃了加冰块保温的环节,直接使用泡沫箱在高温下配送冷鲜食品。配送质量的良莠不齐也是这一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2.半途配送加客户自提

生鲜电商企业在各个城区或者区域设立分站, 分站的形式可以多样, 现在常见的形式有直营线下门店、社区便利店加盟、地铁站自取等。配送过程中总仓到分站之间用冷链车直接送达,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客户则可以通过下单的同时选择自己方便的直营或者加盟实体店进行自提,解决了送货上门时间不够灵活的矛盾。直营门店虽然经营成本较高但对产品也有一种展示宣传作用。 对于社区或者地铁站的便利加盟店,一般只需要投入一个冷藏冷冻设备,每单快递与店主分成,就能够采用较低的成本解决问题。采用这种配送模式,客户一般可以享受免运费优惠。这种模式减少了企业的配送成本,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但是这种模式下要求直营或者加盟的实体店具有一定的密度和覆盖率,对营业时间要求也高,同时由于实体店面积有限,对重量大、体积大的订单无法满足需求。

3.智能快递箱

近年来带冷藏保温功能的智能快递箱入驻了一些成熟社区,俗称智能菜箱。配送员只需要根据物品大小选择合适箱子,同时生成一串数字密码发至收件人手机,收件人则凭借密码打开柜子取走物品,解决了传统的物流配送在最后一公里环节常常遇到客户外出导致快递员多次重复配送、生鲜产品难保鲜、物管代收导致快递丢失等问题。虽然智能快递箱解决了诸多传统快递配送的低效问题,但其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如某生鲜电商在 3 个月内在40个小区投放了智能菜箱,虽然月销售额已达 15 万元,毛利率 25%,却仍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在于除了智能柜子设备投入大、 后台信息系统、冷链仓库、自有车队等同样需要大量投入。而终端柜子的平均使用率目前只有 30%不到(最好的小区也不到 50%)。较低的设备利用率与订单密集度导致了投资大收益低的困境。 唯有提高客户订单量, 培养客户消费习惯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4.消费者打包

该模式就是通过社交朋友圈、APP 等培养某个社区的食材意见领袖,然后通过食材意见领袖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社区内会员统一采购,生鲜电商企业的配送员只需要将产品送到社区指定地点,然后委托食材意见领袖召集会员自提即可,这是一种成本较低,但操作难度较大的方法。除此之外,在国内外的配送实践中,还有其他配送模式:如公交配送、配送塔自动配送、无人驾驶直升机等。

三、完善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建议

1.规范生鲜配送标准,加强末端配送质量监督

针对部分生鲜配送电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时降低了服务标准,导致冷链断裂的问题, 相关部门应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确定食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装备标准,确定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资格条件、规范、行为准则、质量控制和测量方法等,就生鲜冷链物流的管理、操作、技术要求、品质安全、装备性能、能耗要求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约束。在完善相关规定与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质量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做到事前监督检查、事中重点抽查,事后追溯监管。鼓励消费者参与配送质量监督。

2.发展智慧物流,加强物流技术应用,提高物流配送质量和效率

从配送中心到买家“最后一公里"配送路程,绝不仅仅是将大型冷藏车换成小号冷藏箱,不单单是体积的缩小,需要重新定义的还有运输成本和客户体验的平衡,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尤难解决。发展智慧物流,使用物联网、GPS、移动物流信息技术、ERP、RFID等先进供应链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科学的线路规划,精准的进行配送,同时积极寻求可循环使用的适用于生鲜产品的包装和储存技术, 提高配送质量, 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损耗率,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于购物体验方面,特别是物流体验方面的需求。

3.提高生鲜电商物流协同管理水平,降低配送成本

由于生鲜电商配送存在配送产品批量少、品种多、分散,且对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导致配送成本高企不下,同时存在设备建设投入大、重复投资、订单量不足利用率低的问题,充分利用生鲜电商和社会现有资源,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将能有效降低生鲜电商的配送成本。比如构建生鲜电商云配送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平台,集成大量的物流资源和订单信息,行成一定的规模, 提高生鲜配送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通过云配送平台信息标准化实现对物流订单的统一管理, 在物流信息的跟踪获取更加及时的同时提升相关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达到降低配送成本和提升客户满意度与物流服务质量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宫谈飞,张良,毕建平,班慧.国内外生鲜电商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27).

[2]杨聚平,杨长春,姚宣霞.电商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

[3]袁娜朵,胡爱军.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社区快递最后一公里的运营模式思考[D].智能建筑与城市信,2014(7).

作者简介:陈凤和,女,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
生鲜电商的社区配送研究
生鲜电商配送模式创新探究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互联网+”视角下生鲜电商发展探究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浅析“爱鲜生”APP的电子商务发展
快递公司深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