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量化名词零句表意功能探究

2016-10-25王婉玉

现代语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背离

摘 要:“死活”一词经过虚化成为现代汉语中具有意愿态的语气副词,多见于口语中,常与谓语动词搭配使用。这一格式多为否定形式,核心谓语多见能愿动词与使令动词,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也可以与副词“也/都”搭配使用。一系列句法特征使“死活+VP”格式带有主观意愿,在语用功能方面取得了反预期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死活+VP 主观意愿 背离 对抗 反预期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死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死”和“活”两个词。根据王天佑(2010)的调查,从两汉、魏晋开始,两字开始结合成词,主要作主宾语,此时它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例如:

(1)臣别家乡已经九载,慈母死活不知。

(2)困了浮在中心,死活不定。

从唐宋至今,“死活”一词的用法逐渐分化,一种是名词用作主宾语,另一种是虚化为语气副词用作状语。例如:

(3)跟一个客人淮上去,至今不归,又不知死活。

(4)如此没用的老东西,也来厌世,死活缠人做甚么?

我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检索到现代汉语中的500例①包含“死活”的用例,其中187例中的“死活”是名词,跟在体词性定语“人民的”“患者的”“他的”“我们的”之后作宾语,或者跟在谓词性结构“不知”“不知道”后作宾语;26例中的“死活”与“不管”“不顾”或“无论”组成谓词性结构在句中作状语;213例中的“死活”是副词,作状语,起修饰作用。这是本文的研究范围,由此可见“死活”一词的用法变化轨迹。在检索出的用例中,“死活”用作副词的句子往往是行为主体背离了其他语境参与者的意愿,或者情况的发生背离了行为主体的意愿,传达出一种“对抗义”,反映了说话者的无奈与寻求认同的心理。本文考察“死活+VP”格式的句法与语义特征,探索其认知机制。

二、“死活+VP”格式的句法特征

(一)主观性情态

“死活+VP”格式中的“死活”作副词,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VP”。张谊生(2000)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提到使用语气副词是表示汉语情态的一条重要途径,“死活”是具有意愿态的副词。“严格地讲,情态是句中命题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也是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②“死活”的出现与否不会影响句子命题的真值意义的表达,删去后句义不会发生改变。例如:

(5)我问嫂子怎么称呼,她怕“卖名誉”,(死活)不说,只说他们家不穷。

(6)两个合伙人(死活)不认账,把债务全部推到出面贷款的郑东庆身上。

(7)杭州动物园的一位熊猫妈妈摆架子,(死活)不给新生的小宝宝喂奶,多亏杭州的产妇热心相助,才解了大围。

(二)否定形式居多

“死活+VP”中的“VP”多为否定形式,含有“不”“没”等否定副词。在我们检索到的213例“死活+VP”的用例中,有187例为否定形式,频率占到87.8%左右。例如:

(8)警卫人员一见,死活不敢让军长一个人去冒险。

(9)一听说要开刀,既害怕又急躁的米玛死活不依,待他俯身为病人解衣服时,病人突然一拳击向他的头部,李炎庭当场昏了过去。

(10)沈阳市查获了一起假茅台案,到贵阳取证,人生地不熟又没人配合,死活找不到证人,空空而归。

(三)谓语动词常见助动词或使令动词

“死活”所修饰的谓词性核心成分常出现表示动力情态或道义情态的“要、愿意、肯、敢、同意”等助动词③以及具有使令意义的“叫、让、请求”等使令动词。在检索到的213例“死活+VP”的用例中,“V”是能愿动词的有95例,是使令动词的有13例。例如:

(11)当青青听说父亲必须领他回家时,他嚎啕大哭,死活不肯随父亲走。

(12)有了这次经历,妻死活不愿再住农村。

(13)汤感激涕零地跪下磕头不肯起来,死活请求入军校。

(四)可与副词“也”或“都”搭配使用

“死活”可以与副词“也”或“都”搭配使用。在检索到的213条用例中,与副词“也”或“都”搭配使用的共16例。例如:

(14)铁了心要离开共产党的张国焘,死活也不肯住进办事处。

(15)反正我是死活都不肯信了。

三、“死活+VP”格式的语义特征

(一)整体概念“无论如何”

“死活”一词从宾语位置移至状语位置后,语义发生了虚化,虽然是由两个反义语素“死”和“活”构成的合成词,语义却不再是构成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死与活”,而是在其基础上通过隐喻获得了引申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的解释,副词“死活”义为“无论如何”。诸如此类的反义合成词还有“反正、早晚”等,它们通常借事物特征的两端来表达整体概念。这样的反义语素合成词有独特的修辞效果,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立统一的认知思维模式。④“死活”这一反义语素合成词作为语气副词,在“死活+VP”格式中起到强调谓语的作用,赋予整个句子形象、夸张的语气效果。例如:

(16)但住院才半个月,他死活又跑出医院,带着伤痛冲向了雷场,在高温45度的情况下,仍坚持扫雷。

(17)一位房主把自己的一间空房租给了朋友的一位同事,说好一年为期,可到了期限住者却死活不搬,闹得不可开交。

(二)“意愿义”及其形成

“死活+VP”表示某个主体的动作行为具有“意愿义”和主观性情态,强调行为主体的自主性。例如:

(18)樊天方真是条硬汉子,站不起来就跪在地里干、爬在地里干,死活不愿离开土地。

(19)他四处奔波,死活要见周璇一面。

(20)售货员从后边挑了一篮子最好的菜送来,还死活不肯收钱。

语气副词的意愿态是指比较了两种情况之后而有所选择的意向性情态。⑤以上例句中“樊天方”在“离开土地”和“不离开土地”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在“要见周璇”和“不见周璇”之间选择前者;“他”在“用不用罗马里奥”这个问题上选择了“不用”。

这些行为主体的选择只代表其个人的意愿,通常与语境中其他甚至大多数参与者的意愿或是客观事实相背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从以上三个例句不难看出,“樊天方”的亲人或是朋友都已经“离开土地”;实际情况是“他”无法见到“周璇”;“售货员”不收钱的意愿和买菜人相悖。

(三)“背离义”和“对抗性”

“死活+VP”格式在语义上凸显句中“VP”行为主体的意愿与其他语境参与者或客观事实相背离,显示出“背离义”⑥和“对抗性”。

首先,前文提到的谓语“VP”多为否定形式,对行为主体的描述采用否定形式凸显了句中观点或意愿的冲突对立,见例(8)~(10)。其次,该格式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即所在分句或句子与其前后句之间具有“转折”的逻辑关系。⑦用例中常出现“但”“可”“却”“然而”等转折连词,或者整个句子有表示时间变化的前后对比。在我们检索到的213条用例中,有63条用例包含转折连词或前后语义有转折变化,能够帮助传达“意愿背离”和“对抗性”的语义以及反预期的语用效果(后文再做具体论述)。

四、“死活+VP”格式的反预期功能

吴福祥(2004)指出,预期和反预期是话语-语用界面的概念,不属于句法-语义层面,集中反映了言语行为中的人际关系,与语言的主观性密切相关。“死活+VP”格式的“主观性情态”较强,谓语核心成分多为否定形式,也常出现于转折语境中,有时句子还会出现表示“反预期”的话语标记如“谁知”“没想到”等,因此我们认为该格式在话语功能上具有传达反预期信息的作用。

“死活+VP”的核心谓语成为大多为否定形式,而否定常常发生在“冲突性”的交际情境中,具有反驳、修正、辩解等功能,否定与预设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定取消预设,预设成就了否定的意义。⑧一般来说,句中说明行为主体的动作或意愿之前,读者或说话人的脑海中便已经存在一个预期,预期的源处可能是人们生活经验中的事实常理、文化习俗或是篇章话语本身潜在的期望。例如:

(21)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锅炉工付炳怀,因懂点化工、修过管道,被金振玉任命为镀锌车间副主任,他死活不干:“我只能当好工人,管那么大、那么先进的车间,怕干不好。”

(22)医护人员们的心头一阵酸楚,他们一面向苏冠民宣传医学科学知识,一面给苏桂城进行检查,怀疑她得的是恶性肿瘤。可苏冠民不相信,死活不肯让女儿住院治疗。

(23)一位被儿子遗弃,将其行李扔出门外的刘大娘的儿孙们开车千里迢迢来接她回家,可刘大娘死活不走。

(24)我一边起身,一边说道,“不过这笔钱你一定要批的,要是剧院出了人命,就非找你算账不可。”回到宾馆,就把情况跟尚奎谈了:先念死活不批。

职工升职本来应该是一件光荣的事,生病就应该到医院看医生,然而以上前两例中的行为主体都违反了所谓的“事实常理”,所以通过“死活+VP”格式表达了反预期的效果。后两例中上文都提到了其他情景参与者的预期,而行为主体的选择却与他们的预期相反,所以同样通过“死活+VP”格式表达了反预期的效果。

此外,该格式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所在分句或句子与其前后句之间具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吕叔湘(1982)从心理预期的角度解释了“否定”与“转折”的关系。论及“转折”,他认为“所说不谐和或背离,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王维贤(1982)也认为转折关系传达了反预期的信息。正是由于二者的关系,“死活+VP”常常出现在转折语境中,并以否定形式出现,语境吸收使该格式获得反预期的表达效果。例如:

(25)可气的是,二多子满脑子挂着他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死活要坐车回家,闹得不让人说安稳话。

(26)我就要去拼命,跟他一个对一个,谁也别活算了。我爸爸死活拉住我。

(27)文章里表达得再清楚不过的词句,认定他批判“海派”的态度不公正,死活说由他发难的这场“京海论争”不是对等的辩论。

以上三例中没有转折关系,格式的谓语核心采用了肯定形式,但是仍然能够传达反预期的信息,可见格式本身已具有反预期的表达效果。

五、结语

反义名词语素“死”与“活”的结合虚化为副词的过程是一个词汇化过程,由最初的实在意义发展为不影响句子真值意义的意愿态语气副词,与谓语动词的结合多为否定形式,常出现在主观性较强和对抗性较强的语义环境中,表达“意愿背离”义,具有反预期的语用效果。除此之外,其他类似的反义语素合成副词与谓语动词的结合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例如:

(28)不知道那个案子最后怎么结的,反正律师再也没找过审计师。

(29)就是现在,一个三轮车工好歹一个月也挣千元上下。

(30)灵柩下葬以后,有人对秦二世说,机关是由工匠们制造的,他们对随葬宝物非常了解,如此贵重的宝物,早晚会被他们泄密。

这些词汇的演变及其与谓语动词结合后的用法与“死活”一词大同小异,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对“死活+VP”的话语功能考察也有待深入。

注释:

①本文所有用例均出自CCL语料库,不再逐一标注。

②参考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③参考董正存(2013)《无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其句法-语用后

果》。

④参考丁烨(2006)《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

析》。

⑤参考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⑥参考王天佑(2007)《“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⑦参考王天佑(2007)《“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

⑧参考宋冬冬(2013)《否定与预设》。

参考文献:

[1]丁烨.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06,(7).

[2]董正存.现代汉语“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分析[J].河北北方

学院学报,2013,(1).

[3]董正存.无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其句法-语用后果[J].中国语文,

2013,(4).

[4]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1,(3).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宋冬冬.否定与预设[J].经营管理者,2013,(10).

[7]王天佑.“死活+VP”格式及相关问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5).

[8]王天佑.“死活”考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4).

[9]武瑷华.透过反驳话语看言语交际的对抗性[J].外语学刊,

2008,(4).

[10]张健军.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J].世

界汉语教学,2013,(4).

[1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2]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

(1).

(王婉玉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猜你喜欢

背离
“意识形态”视阈下的译作接受
阿城的《棋王》对传统文化的“背离”
阿城的《棋王》对传统文化的“背离”
逃逸与背离:语言与图像关系的再审视
劳动合同法中若干价值背离现象浅析
劳动合同法中若干价值背离现象浅析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对传统审美理论的背离
朱湘情爱世界的背离与统一
寻找背离代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