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2016-10-21何东乐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高职院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发展成为高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而对这一群体的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学校层面探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的人数及其所占在校生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而这使得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问题日益凸显,而其心理问题更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中的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及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在学校中除了要和其他同学一样要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他们还要面临自身在生活上、经济上的压力。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贫困生在面对生活上的压力时,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能够克服并妥善处理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学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生活等各方面表现优异,成为校园中的佼佼者。然而,不可否认,也有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存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不足、过于自卑、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人际交往退缩、受挫能力差、不善于调节情绪情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困扰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可以说是影响和制约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高职院校中高昂的学杂费给那些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经济困难家庭、城镇低收入职工家庭、或因病因灾等其他突发原因导致的经济困难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筹措高昂的学杂费供子女上大学,许多家庭多方筹款,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再加上每个月不菲的生活开支,这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窘迫的经济压力,很多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为此,他们在学校会很努力的去争取各种有利条件(如获得国家奖助学金、“三好”、“优干”等),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而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无用感;而在求职择业上,他们急于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而现实中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使得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来自家庭经济条件的外部压力容易使贫困生造成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而一旦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学校环境的影响及学校缺乏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学校中除了有年级、专业、班级等正式组织,还有寝室、小团体等非正式组织。在这些非正式组织中,他们在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及生活方式都存在差异性。贫困生尤其是那些来自较为偏远的山区,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对内心的困惑与迷茫,他们也不善于向周围的老师、同学诉说、求助,只能压抑、封闭自我。此外,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并没有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与引导。在对贫困生的资助上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如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为贫困生减免部分学杂费、给予奖助贷、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却很少做到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为贫困生提供心理支持与援助,如有的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或是人际交往、或是经济压力、或是适应环境、或是自我认知、又或者是求职择业、情绪情感等原因引起的。

3、贫困生个人性格特征及心理承受力的影响。

贫困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自我调适能力等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内因。

首先是性格因素的影响。笔者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贫困生中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的性格内向者居多,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内向自卑,说话做事小心谨慎,敏感多虑,不太敢于与人交流,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困,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遇到自己难于解决的问题时也不敢向周围的老师、同学求助。长此以往,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心理问题。

其次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贫困生中有一部分人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表现优异,对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等存在势在必得的心理,在他们的人生格言只有成功和荣誉,而一旦面对失败和挫折则无法释怀,想不开,没法接受意外结果的出现,承受能力差,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如悲观失望、易走极端等。

此外,自尊心过强、心理自我调试能力较差等也是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影响了部分贫困学子的健康成长成才。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1、要进一步做好资困助学工作,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和后顾之忧

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虽然国家层面已有了相关的资助政策体系,即“奖助贷”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一定程度上为贫困生解决了读书难的经济问题。然而“奖助贷”也仅仅是减轻了高昂的学杂费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学杂费及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对一部分贫困生而言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将有限的资助资源合理有效地使用在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并进一步完善校内勤工助学制度(如尽可能多提供勤工岗位、提高勤工薪资)以及校内各类奖助制度,以解决贫困生日常基本生活需要,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2、要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与辅导,防止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一是要做好评测、跟踪、调试工作,重点关注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要利用好新生入学开展的心理测评,全面地去了解、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将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筛选出来,加强与贫困生家长、班主任、辅导员等的溝通与联系,全面了解其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建立心理档案。

二是对贫困生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工作。如针对普遍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他们多参与社团、学生会等各类学生团体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而对于自信心不足、自卑等问题,可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对于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存在问题的贫困生则可以开展适应环境训练,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是以预防为主,为贫困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处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多是以问题为取向,即只有出了问题才会想着该如何介入,介入的效果如何等等,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如抑郁、有极端倾向的则采取劝退或休学的办法,这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高职院校要改变这种消极应对的“问题处理”模式,更多的要以预防为主,善于肯定、挖掘贫困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教育、引导贫困生接受更多的积极应对不良情绪的排解方式及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 金.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2).

[2] 朱治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作者简介】

何东乐(1984—),女,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高职院校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