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月牙儿》及其影视改编
2016-10-21潘君
潘君
【摘要】老舍的《月牙儿》在80年代改编成电影后产生热烈的反响,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传播。这一改编为文学与影视的转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微观地探究《月牙儿》的影视改编与原作的异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电影由于与小说存在传播媒介、叙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故改编时要在尊重原作基本面貌与立意的基础上,对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再创造,使影视作品更好地贴合时代与观影群众的需求。
【关键词】月牙儿;影视改编;启示
从1950年老舍的《我这一辈子》被改编成电影开始,至今60多年以来,共有11部老舍作品被改编成17部影视剧。其中据《月牙儿》改编而成的电影在80年代产生强烈的反响。笔者试图从影片与原作的异同对比分析这一微观角度,来探讨文学与影视这两种不同文化传播媒介的互动协作关系,从中吸取影视改编的经验,从而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在图像化时代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影视与原作的异同
影视改编是通过影视媒介对原著进行的一种再阐释,在由小说向影视转换的过程中,会因两种媒介叙事方式及传播特点的不同以及时代文化语境、改编者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影视作品会呈现出与原著相异的面貌。《月牙儿》的导演兼编剧霍庄与另一位编剧张帆通过他们自身对作品的把握及对于观众观影心态的预期,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与呈现,使电影在表现原著基本面貌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小说和影视都可说是叙事艺术,按照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我们可从被叙述的故事以及叙述故事的方式两方面来讨论文学的影视改编。一方面,电影《月牙儿》在叙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设置方面与原著基本一致。这是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需遵循的一条普遍规则,也与当时主流的电影改编“忠实派”意见一致:“对一部文学名著的改编,从总体讲,应该强调用电影这种艺术样式努力忠实地再现原著。……因为既然是名著,它的思想、艺术上水准都是比较高的,达到它的水准不大容易。再加上它影响广泛,改编时采取尽量忠实的再现的态度是比较妥当的”。
电影也基本保留了小说的散文化叙事手法,在结构和意境营造上都流露出浓浓的诗化氛围。小说的开篇是倒叙“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意的一钩儿浅金……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一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一種朦胧幽远又带着忧愁的诗意境界中。电影的开篇也是先展现结局,女主人公韩月容在一次扫清中被抓进感化院,画面缓缓定格在韩月容站于感化院窗前,抬头凝望黑夜天空中一轮惨淡的新月,再配以缓慢、低沉而又凄婉的画外音来讲述月容的故事。电影的最后也是以深沉的自白,衬以凄婉幽怨的音乐而结束,整部电影始终萦绕着与小说一致的凄清悲伤的情调。
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由于影视改编要将文字转化为视听画面,所以影视与文学必有所差异,需进行再创造。首先因为电影主要以声音和图像来表现,要在短时间内将观众带进影片特定的情境中,所以导演将许多小说抽象的议论和内心的独白转换为具体画面,如表现为了“嘴”不得不“卖肉”的悲哀心理,巧妙地运用画外音独白与“我”在卖淫时闪回母亲吃馒头的画面来表现。另外由于小说因为语言的内涵很大,可以容许读者慢慢去品味,所以小说中情感是含蓄而隐忍。但影片为了引起观众共鸣,对母女俩的亲情进行浓烈渲染,如母女第一次会见时,通过母亲的痛苦忏悔和“我”的无声呜咽,有声与无声完美地展现了母亲的爱女之情和女儿的爱恨交织;第二次会面则通过漫天的风雪与母女俩感人的对白让人热泪盈眶,“妈,您怎么才来啊”,“妈对不起你,我怕你不要我”两句朴实而情真意切的话,直击人心。在人物设置上,影片增添了一个官员康先生,这个人物其实是代表着统治势力中虚伪与丑陋的官吏,使影片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官僚群体。另外韩月容的继父也在影片中成为一个较具体的人物,而非小说中那样轻描淡写。影片通过他对给月容买书包等细节表现出他对月容的关爱,却在月容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时因劳动意外而去世,这一转折深刻地传达出在黑暗的年代,苦命人的命运是无法扭转的悲剧意蕴。
二、影视改编的启示
罗伯特·麦基曾说过:小说擅长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戏剧适合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银幕则适合展现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小说的改编能否成功,取决于导演是否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月牙儿》这部电影主要以韩月容这个弱势女性为中心视角,展现了她与现实的抗争,并以月容未堕落前的清纯天真与堕落后的撒泼放肆这种强烈的反差,来揭露出旧社会中女性的生存悲剧。这一女性视角与对比的表现手法符合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希望反思历史,深入思索人性的观影期待。而在情节的取舍方面影片对原著进行了适当的删改,紧紧抓住韩月容与母亲二者都在生活的逼迫下一步步沦为暗娼这条主线,着力表现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从导演格外重视表现“小瓷人”孟淑娴与月容两次见面的情景可以看出来,孟淑娴的恳求与哭诉揭示了旧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与悲剧命运,而这在小说中并未用太多笔墨。影片还适当地删减与改编了一些情节,例如母亲在第二次嫁人之后,因听到算命先生说她“克夫”,劝她别再想嫁人而选择卖肉这一增添的情节,展现出旧社会的愚昧与落后。另外《月牙儿》并没有活泼生动的对白和广阔鲜明的社会背景,这部小说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成长历程与心理变化,对白极少,这给改编带来一定的挑战,但电影巧妙地运用旁白来解决问题。而且电影在时间上处理为民国20年也比小说中不知年份好,这让观众对影片有更好的定位,从而引发对那个吏治腐败、社会动荡年代的理性思考。
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些客观的不足。例如整部电影的人物关系与情节比较简单,在展现戏剧冲突方面有所欠缺,在取景方面,由于当时的经费和硬件设施限制,电影在拍老北京城墙下的镜头时,因找不到城墙根成片是土的外景,所以只用一小片土搭了一个景,这就使得镜头无法拉开来展现老北京城的风貌,在主题上影片也进行更深入地发掘与表现,只落在女性的悲剧命运上,使原作中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战争时期弱势女性必然走向毁灭等深刻含义没能展现出来。
总体来说,《月牙儿》的改编是成功的,给人们留下一些可贵的经验:首先改编者必须认识到影视的主要消费群体——老百姓的需求。普通大众天生对凡俗生活或市井杂谈这类牵动普通人情感有认同感,故在题材选择上可往具有大众文化特征和平民精神的作品倾斜。另外要妥善处理好“忠实于原著”和“再创造”的关系,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立意基础上,保留基本情节、人物和大致风格,尊重原著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精神,适当地对情节、语言、人物等因素进行再创造,使电影的内涵更丰富。最后一个好的改编电影,应该向着“历史的具体性”和“描写的真实性”努力,在恰当地把握了小说的时代氛围、人物性格等主要方面后,在风俗习惯、自然景物以及生活细节等方面都要作出真实、准确而又鲜明的展现。
三、结语
小说《月牙儿》曾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不少知识分子,而电影《月牙儿》以通俗的影视形式使老舍走出文人圈,进入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使更多的人认识老舍,体会他的平民关怀,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在当今这个图像化时代,小说改编成影视有着良好的环境,相信未来文学与影视能更好地协作互动。
【参考文献】
[1] 蓝 冰. 论新时期以来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D]. 青岛大学, 2007.
[2] 张宗伟. 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3] 李振渔. 论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J]. 电影艺术, 1983.
[4] 罗伯特麦基, 著. 周铁东, 译. 故事[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